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第587章(2 / 2)

画面中,那位被请教的吴同学脸上被打了码,但从声音中可以听出,他的语调有些尖细。

张浩伟再次哼了一声:“娘娘腔……”

然而,接下来的几分钟,却让他对自己的轻视感到羞愧。

吴震寰看着题目,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解题思路来讲解。第一种是严格按照课本上的公式推导,比如gmm/r^2。

看到这一公式,张浩伟瞬间想起自己高三时为了死记硬背这些内容,付出了多少痛苦与汗水。

视频中,潘梦影的表情似乎依然带着些许疑惑,显然背诵公式对她来说并不容易。

吴震寰清了清嗓子,又换了种讲解的方法。

“被苹果砸了脑袋,牛顿开始猜想所有有质量的物体之间都会相互吸引——质量越大,引力越强;距离越远,引力越弱。”吴震寰从这个著名的故事切入,娓娓道来。

先讲万有引力理论的起源,从最初的猜想到公式的雏形,再到如何证明万有引力与两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他甚至详细讲解了卡文迪许如何设计实验测出引力常数的过程。

“卡文迪许用了一个像扁担一样的轻巧横杆,两端挂着两个小球。横杆的中央由细丝悬挂,可以自由旋转。他还在小球旁边放了两个更大的铅球,大球靠近小球时,小球会受到引力,导致横杆轻微旋转。与此同时,悬挂横杆的细丝也会产生扭转力,对抗这种引力。当两种力平衡时,横杆就会停下不动——你知道的,这叫受力平衡——通过测量细丝的扭转角度,卡文迪许间接计算出了引力的大小……”(*)

张浩伟听到这里,忍不住有些惊讶。他还记得,高中时,老师的要求从来都是把引力常数 g 的数值背下来,至于“这个常数是谁测出来的、怎么测出来的”,根本没人关心,也没有人讲过。

毕竟,在传统应试教育的观念里,考试用公式解题才是最终目的。

吴震寰继续滔滔不绝,甚至讲到实验中的技术难点,比如当物体很小时引力太弱,需要横杆和细丝极为敏感,才能捕捉到微弱的变化;还介绍了卡文迪许当时是如何排除向空气流动等干扰因素的——深入浅出,有趣有味。

张浩伟听着,竟有种上了一节科学史的错觉,心里不禁嘀咕:“这男生题是会做,但估计也就是个爱看闲书的吧。否则高三那么忙,他怎么能知道这么多冷门知识?”

虽然依旧有些酸意,但他不得不承认,吴同学的讲解让人开了眼界。

画面切回潘梦影的怼脸自拍:“听了吴同学像讲故事一样的解释,突然觉得背公式没那么难了。”

回到座位,她又补充了一句:“小吴就是这样,如果一种方法讲不通,他会换另一种思路来解释,直到你听明白为止。没办法,这可是高二就拿了全国物理竞赛一等奖的大神,含金量不是一般高啊!” ', ' ')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