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拜访他的人不少,达官显贵、名人名士都有,可他见过有在屋前等他的,倒还没有见过去山中寻他的。
这云深如海,怎可寻人呢?
“先生还请屋中一坐!”
“却之不恭。”
竹屋清凉,满地木头木屑。
三花猫跟随宋游而入,左看右看,直到宋游在一根长板凳上坐下,它才收回目光,跟着一跃而上,跳上板凳,就在宋游身边坐下来。
宋游看孔大师,它也看孔大师。
宋游看童儿,它也看童儿。
孔大师先与宋游寒暄几句,很快目光就被这只三花猫所吸引了。
只见这三花猫体态匀称,颜色虽多,但分布并不杂乱,生得比大多数三花猫更讨人类的喜欢。可他看了又看,却觉得这三花猫身上有一种难以言述的体态之美,似乎任何一处都恰到好处,多一点便多了,少一点又少了。
如果仅仅如此,倒也还好。
可不知怎的,孔大师一眼就觉得这猫并不一般,其神态灵动,似有灵智,每一个眼神的变化都值得他琢磨,远非寻常动物可比。
“这猫……”
“忘了给大师介绍了。”
宋游捧着一杯茶,语气淡然,内容却很直接:“这是南华县猫儿庙的三花娘娘,乃我下山之后偶遇,与我相约作伴,一同游历红尘。大师只把它当做一个人来对待就好。”
第22章 一句已胜千言
南华县猫儿庙……
三花娘娘……
只把它当人来对待……
孔大师细细品味着其中意味。
人常说,活得久的人没有没见过鬼的,这话是没有错的。又有人说,工匠到了极致便可通神,也是没有错的。而对于孔大师这种人,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极致的工匠技艺都占了,鬼神妖灵之说在别人看来也许是故事,在他这里却是更离谱的事都发生过。
孔大师当即就明白了——
这位客人和平常那些来向他求购木雕、怀着寻访奇人的心态来满足好奇心、增长见闻的达官显贵、名人名士并不一样。
这位客人很不一般。
孔大师客气之余,又多了几分恭敬。
“先生早上进山,傍晚才归,山路难行,不知中间可有吃饭?”
“中间遇到山野金猴,厚着面皮请它带路,摘了几个野果子吃,口味也还不错。”宋游也是恭恭敬敬,客客气气,拱手而答,不过今日的他就不是出于这世道流行的繁文缛节了,是对高人的敬意。
刚进房屋他便看了一圈。
只见满屋子的木雕成品与半成品,每件成品皆是栩栩如生,更有甚者,没刻出眼睛便已极为生动,仿佛一不留神它就会自己跑动起来,实在难以想象若是为它刻上眼睛会当如何。
“东阳。”
“师父。”
“去杀鸡。”
“好。”
童儿乖巧的转身就走。
孔大师这才又对宋游和三花猫说:“天不早了,两位客人回不了城了,就在老朽这里吃顿便饭吧。今天运气好,在山上捡了一些菌子,炖个老母鸡能把舌头都鲜掉,吃完后客人就在老朽这里睡。”
“多谢孔大师招待。”
“大师当不得当不得,折煞老朽了。”
“多谢孔待诏。”
“这都是理所应当的事。”
外头已经响起了老母鸡的叫声和扑腾声,很快又停歇下去。
鸡汤炖好时,已经掌灯了。
这个年头的美食自然比不得前世,可也有着少数的例外,有些菜肴的做法再过几千年也几乎没有变化,有些菜肴几千年后还未必比得上此时。
就如这一锅鸡汤,无非就是姜片鸡肉与菌子,只需加一撮盐,别的什么调料也不用放,千年前是这种做法,千年后也是这种做法。
野生菌有着独特的鲜美,每种菌子又都不一样,都是后世的工业鲜味剂难以代替的。宋游在道观也常常上山采菌子吃,此时锅中能认得出来的便有竹荪松茸见手青老人头和鸡油黄等等,煮出来鸡汤都成了金黄浓稠的,两种鲜味混合在一起,只喝一口,当真是舌头都能鲜掉。
这是无法代替的山珍,是难以言述的鲜美,亦是山野间最高级的待客之道。
宋游记不清喝了几碗汤了,只知道喝得肚子里全是水,一大锅满满当当的鸡汤都见了底,菌子也吃得多,反倒是鸡肉吃得少。
三花娘娘肉吃得多。
它有些不理解,为什么这些人类只喝水,不吃肉,但又不敢问,怕把他们给说通了。
今夜有星辰,油灯摇晃。
客人们吃得满足,孔大师心里也舒畅,见得童儿把桌子收拾干净,他才对宋游问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