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游拄杖站在门口,身后的枣红马驮着胀鼓鼓的被袋,上面挂着三花娘娘的褡裢、灯笼鱼竿和斗笠,看起来挺大一坨,其实也算不得重。
再后头则是朝向门口却扭头看身后的三花猫,燕子站在了院门的遮雨檐顶上。
“走吧。”
宋游道了一声,拄杖而出。
枣红马三花猫都跟在他后头,一个跨出大门,沉默寡言,一个跳过门槛,频频往后看。
“吱呀。”
院门关上了。
宋游将之锁好,提着钥匙,将手一举,燕子便飞过来,衔走钥匙,又飞回院子里。
随即里头传来挪动石凳的声音。
“扑扑扑……”
燕子很快飞了出来。
此时时间不早不晚,阳光斜着打下来,越过前面的瓦顶,在白墙上留下一道斜着的光,一夜雾浓,使得青石板有些湿润,颜色略深。
巷子清净,然而走出巷子,立马便是热闹的阳都城大街。
宋游带着马往前走,沿江而行。
走过青石街道,与相熟的茶楼店家、认识的街坊邻里、偶然遇上的李家廖家人一一打过招呼,走过画石桥,踩过极乐神砖。
道人在桥上驻足,看了一会儿下边江上的船只来往,青波流水,柳条摇曳,白衣公子站在船头挥舞着扇子欣赏两岸风景,婀娜貌美的琵琶女在身后抱琴弹奏着委婉的曲调,不说其它的,光是这幅画面便是绝美。
好一片太平盛世。
那桥下几名钓者也早已经认识宋游了,见他带着马、驮着大包小包还插着三花娘娘寻常用的钓竿,一副要远去的架势,不由伸长脖子,也想与那名常使他们汗颜的女娃打声招呼道别,可却没有见到什么女娃。
众人疑惑之际,一道小小的身影从底下一跳,跳上了石头桥栏,伸长脖子把他们盯着。
毛绒绒,生得漂亮,毛有三花。
正如那身三色衣裳。
道人立在桥头,与他们拱手。
猫儿亦抬起爪子招了招。
微风吹拂梅柳动,正是四月离别时。
猫儿一转身便跳了下去。
道人也迈开了脚步。
走下桥头,慢慢往城外走。
雷公庙已然建好,青烟如云。
这段时间雷部神灵定是有些忙碌,不过并不白忙,做的事情多,香火也多,事情做得有多好,香火就有多虔诚。
约等于生意兴隆。
周雷公应该感谢自己。
宋游如是想着,脚步却不停,目光也不停的打量着左右。
左面大腹便便的官员坐在轿子里,一手端着托盘,一手捏着点心,小心吃着。右边苦力工人赤着上身、皮包骨头,扛着麻袋大汗淋漓,背上不知道是被晒的还是被麻袋磨的,是红黑一片的溃烂。
既有衣着华丽的小少爷在大街上奔跑玩闹,亦有衣不蔽体的小孩儿缩在街角沉默。
道人从街道之中漫步走过。
好一个太平盛世。
第474章 安排
阳都城外,官道几乎与江并行。
道人拄杖走在前面,一匹枣红马在后面跟着,与道人并排的还有一只三花猫。
“那些钓鱼的人很好,有时候会给三花娘娘带点糖,搅搅糖。”三花猫迈着欢快的小碎步,扭头看向道人,“他们没有三花娘娘厉害。有时候三花娘娘钓到鱼,他们没有钓到,三花娘娘就便宜卖两条给他们,这样他们回去就不会挨骂。”
“三花娘娘聪明可爱,自然谁都喜欢。”
“他们有时候也问三花娘娘怎么钓到那么多鱼,三花娘娘就给他们找一个鱼多的地方,但是他们还是没有三花娘娘钓得多。”
“凡人又怎么比得上三花娘娘呢?”
“要是三花娘娘没有钓到鱼,回到家道士会骂三花娘娘吗?”
“自然不会!三花娘娘为何会有这种担忧?”道人想也没想的说道,同时扭头奇怪的看向三花猫,随即才说道,“钓鱼本是一种消遣,就算三花娘娘没有钓到鱼,也定然收获了别的东西。”
“好像猫都会这样。”
“三花娘娘常常这样。”
“猫就会这样。”
一人一猫一马越走越远,慢慢爬上一座小山,停步回首一看,阳都城与城外十里商铺都在眼中,阳江像条玉带,穿城而过。
相比起长京,阳都没有那么方正,多了些随意,亦多了无数往来的车马货船。
宋游凝视它许久,也沉默许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