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手握着钥匙,一手握着符箓,愣愣的盯着那个方向,直到彻底看不见人影了,这才收回目光。
虽然此前未曾敢去与之结交,可他也是打听过那位不少消息的。
那位可是神仙般的人物。
这也算是与神仙结识了吧?
莫说得了神仙赠礼,就是神仙单单来与自己说一番话,道一声谢,也足以慰藉此生庸碌平凡了。
只得一面,却也足矣。
陆公事心中不免又回荡起先前道人说的话。
将小楼再租出去?
“……”
陆公事不禁一阵摇头。
倒是未曾听说国师现在如何了,可当初来找自己的,却远远不止国师一人。若是自己真的将这小楼再租出去,莫说国师会不会答应,那在长京越发负有盛名的城隍老爷、朝中几位人物怕都不会答应。
听说去年顺王进京,何等猖狂,那些武人将士自诩精锐,更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却也未曾进入那条柳叶街一步。
还是得将之空着啊……
陆公事摇摇头,终于回身,进了官署。
此时道人差不多也出了长京。
手中拄着竹杖,回身望望这座天下首善之城,小女童学着他的动作,倒也没有过多的感慨,只是多看几眼,将之记住,便果断转身而去。
黄土踩出灰尘,马铃声叮当响。
不是与曾经北上禾州相似的路了,倒是与当年从北方回来的路有一段重叠,要出昂州,斜穿过光州,直进越州。
燕子努力寻着最短的路。
等到他们出了昂州,到光州时,便已经有百姓在官差护送下迁往北方了。
这是一场难得的人口大迁徙。
道人遇见的正是迁徙的第一批。
第507章 移民北迁
明德十一年春,大晏开始将南方数州百姓北迁,填补因多年战乱造成的北方人口空虚。
如今的大晏朝廷,虽说矛盾暗深,国内流言四起,妖邪滋生,可仍旧展现出了极高的运作效率。
以络州、路州、竞州、栩州为主的数州官府接到朝廷旨令,迅速便运作了起来,将大量生活困窘或者已经吃不饱饭的民众组织起来,往往路上的两顿饱饭就足以让他们心甘情愿前往北方了,更别说到了北方的安顿了。
千言万语,不过一句——
讨个活路罢了。
与此同时,官府也在迁居地做足了准备。
当大量移民到达以越州为主的迁居地,便会在当地官员的监督下,以屯、营为基本单位暂时定居下来,或是进驻原先荒废的城池与村落。
为了帮助他们尽快恢复生产,富庶的大晏一点不吝啬,不仅承诺免费发放农具、种子与耕牛,减免赋税,统一根据丁口拨划耕地农田,甚至在一些较为荒芜的地区出台了“任其开垦,亩数无定额”的政策,也就是官府提供口粮、钱财、种子与农具,在五年之内免征其税,在这个过程中但凡移民开垦出来的田地,全归开荒者所有,作为永业,并设置司农司,专业负责移民垦田的管理工作。
宋游走到光州时,便与北迁的队伍汇合了。
这些人大多是从离光州较近的路州、络州过来的,在官吏差役的带领下,几乎排成几条盘在山间的长龙,往北边行去。
宋游这身道袍天生容易与人亲近,在他说自己能驱邪捉鬼之后,随同官吏差役便十分高兴的接纳了他,沿路常常与他谈话。
此时道人领着马走到了一处小山包上,借着山坡的高度,往身前身后看。
落日照行人,马鸣风萧萧。
移民队伍既看不到头,也看不到尾。许多人都穿着破烂,甚至衣不蔽体,凄惨的随便拄根竹枝木棍,便蹒跚的跟着大队伍往前走动,好些的便挑着一些破烂家当,或是背着背篓,更好的便拉着板车。也有拖家带口、领着儿女的,汇集成了这条长龙。
大家都只是为了讨口饭吃。
这条长龙行走速度异常的慢,常有官差催促。
类似的长龙宋游在别地也见过一次,那是在北方边境以外,行军中的镇北军。不过只是粗看相似,细细一看,其实天壤之别。
道人倒也驻足于此,看了许久。
本次北迁人数非常之巨,为有史以来之最。
如此看去,亦是极其壮观的。
即使放在历史上,它也注定会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影响深远——
此次北迁,会改变整个北方的文化,不说越州这等已是千里无鸡鸣的死地,就是仍有不少民众存活的言州等地,本地文化、人口组成亦将受到这些移民的巨大冲击,双方碰撞融合,最后沉淀下来,才会是千百年后人们看见的模样。
届时若有人考据,就会知晓,这般改变,皆来自于此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