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是他修成元婴之后纵使是婴儿时期的记忆也能清晰的呈现,更何况以他现在的元神强度,想学什么东西,只要是地球上有的,元神一念之间就能找到最根本的传承,直接学会。
他在院子里打了一遍,刚起手的时候还一板一眼是完全标准正确的太极拳地球真传,打到中间就充满了灵动,到了一套打完,就已经将太极拳演变成了最适合自己的样子。
紧跟着他又打了两遍,将这门太极拳彻底变成依据自己体质而变化的最佳版本,随后才心中一动,开始了他所研想的武道诸多境界之中的第二境开始修炼。
武道七个境界:【养精,练精,养气,练气,存神,养神,练神】,其中养精步骤主要是让普通人将自身的精气养足,达到足以支撑高强度锻炼,淬炼气血的程度。
然后才有资格进行练精,而不伤身体。
此外,武道之中的气,是单独走的另外的道路,与道门的气,和仙道的法力,都不同,只存于肌肉骨骼,最终归于下丹田之中。
是以,这一套体系,并不影响其它法门的修行,纵然李阳拥有强大的元婴力量,魔法修为,也不会影响到武道的真气诞生,修行。
李阳的肉身强度对于武道来说,养精这个步骤自然是可以直接免去,随便怎么练都不可能伤身,因此他自然不会再进行第一步养精的操作,直接开始第二步练精。
打出太极拳一点一点的借用阴阳理论,太极的刚柔并济之拉扯力,运用身体强大的力量对自身精血进行淬炼。
由于这个淬炼的源动力来自于李阳自身,因此,他虽然气血早就强大无比,但是在自身的力量作用下,也依然能够继续起到淬炼作用。
一招一式的运转太极拳,调动自身的气血在周身形成阴阳相磨之景象,打着打着,李阳的太极拳就开始变形。
一遍之后,太极拳已经脱离了原本的框架,变成了全新的太极拳。
两遍之后,全新的太极拳有了全新的框架,能够完好的调动周身气血,使得无论什么强度的体魄和气血都能够进行淬炼。
三遍之后,新的太极拳彻底完善,李阳举止之间阴阳劲力环绕周身,引动气流树叶围绕飞、飞舞,自动形成太极图案。
第四遍开始,李阳感觉自身的气血已经开始感受到了淬炼带来的增长,他眼眸微亮,开始一遍一遍的投入到武道的磨练之中。
修炼之时,天地灵气不断的涌入身体,补充着磨练气血时候的消耗。
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一步需要食补,药补,修养,按摩等等手段来保证身体过量锻炼之下对自身气血的损耗。
但是对于李阳这样的大修士来说,这一步仅仅只是需要吸收天地灵力就可以补充气血损失,进而让身体在锻炼之中变的更加强大,而无虑损伤。
在这个过程之中,李阳顺势借用自己的元婴力量,来加快磨练速度,如此,在元婴力量的介入之下,只三日时间,李阳的气血就被淬炼的犹如太阳一般可怕。
同时领悟出了静坐不动气血搬运的方法。
“不错,果然有益处。”
法不是白创的,三日修行下来,李阳感受着自己肉身之中澎湃的气血,眼神微亮,紧跟着心中一动,开始盘膝搬运气血。
只一遍气血搬运下来,他蓬勃的气血就开始源源不断的在体内下丹田之中源源不断的产生武道真气。
事实上,在他开始搬运气血之前,澎湃的气血就已经自行在丹田之中生出了真气,现在搬运之下产生的更多更加非同凡响。
吸收天地灵力补充自身,搬运气血产生真气,仅仅一日之间李阳下丹田之中的武道真气就充盈起来。
得益于他可怕的体魄和雄厚至极的气血,这些武道真气也非同凡响,始一诞生就有摧金裂石之威,散发着莹莹之光。
如此,等到三日之后,武道真气充盈于下丹田,李阳跟着开始运转真气打起太极拳来,借助太极相磨之力磨练真气。
只三日,真气磨练到极致,稍一催动就能摧毁山峰,李阳心中满意,随后开始武道蕴神,养神,练神的步骤。
他的灵魂强悍,直接跳过蕴养阶段,开始练神,借助太极拳之真意,缓缓磨练了一日夜之后,灵魂中练出了太极真意得到极致的蜕变增长,一道太极团出现在了识海之中。
他再一次施展太极拳,太极图融入自身,举止之间周身太极图环绕,浑身所有的力量被调动,恐怖的力量宛若要毁天灭地。
“不错,不错。”
李阳眼眸炯炯有神,感受着太极拳真意带来的攻击化解,借力打力,极致发挥自身力量的能力,心中欣喜,随后心中一动,又开始尝试形意拳的修行。
第422章 武道神通
【养精,练精,养气,练气,存神,养神,练神】
李阳所参悟的武道修行之中,在精与气阶段乃至养神阶段,都需要不宜学习过多武术,而是要把一门武术练精练深,等到养神完成后练神卡住的时候再学习其它武学,触类旁通才有益修行。
不过李阳自然没有这个瓶颈,他已经练神成功,修行出了太极拳之太极神意,自然可以去修行其它武功来增强自身的武道手段。
道法,佛法,以及现在所参悟的武道,都是有别于仙法,魔法,基因武术的额外道路,每一条修行路都能增加他的底蕴,自然学习的要多多益善。
所以,他并不嫌麻烦,甚至有将天下武道凡是有价值的都学习一遍的念头。
学完了【太极拳】这门武功,他紧跟着就开始着手修行起了【形意拳】
形意拳,又称行意拳,华夏传统拳术之一。
形意拳的创始年代及其源流,众说纷纭,无确凿的史料可资佐证,主要的说法有三种:起源一:传说是达摩老祖所创。达摩系天竺(印度的古称)高僧,他来到中国传授佛经,于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而化,而后寺内曾出过不少技艺高超的武僧,后人因慕其名而将达摩认做形意拳的始祖。
另因有一诗人为了纪念达摩传经的精神,作《咏达摩》一诗,诗中写道:“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练功夫,要从纸上求佛法,笔尖蘸干洞庭湖”。这个心意被认为指的是形意拳即心意拳。
起源二:说形意拳是岳飞所创。在一本佚名的古拳谱序中写道:“当武穆童子时,受业于名师,精通枪法,脱枪当拳,自立一法,以教将佐,名日艺(意)拳,神妙莫测,盖古来未有之技也。王以后金、元、明数代,鲜有其技,独我姬公,名际可,字隆丰者(黄新民的《姬际可生平初探》一文考证为“龙峰”)。生于明末清初(据黄新民考证姬际可生于明朝的万历年问,卒于清朝的康熙年问),为蒲东诸冯人氏(即今sx省永济县),访名师于终南山,遇异人,得岳武穆王拳谱,揣练数载,尽悟其奥妙,后授余师曹继武先生于秋蒲(今安徽省),无人不知其勇,先生学武十有二年,技勇大成,……”。
这一段拳谱的序言是写在清朝乾隆十五年岁次、庚午荷月,由戴龙邦序于河南洛阳马学礼书屋,从上述序言中及师传口授中都说到形意拳是岳飞所创的。但1982年黄新民为考证形意拳的起源,专程由安徽来山西永济县尊村做了一番调查,在他写的《形意拳起源考》一书中析:“从史籍来看,没有岳飞编拳的记载。”并且从岳飞生平分析其没有时间编纂此拳法。
起源三:说形意拳是姬际可所创。据清朝雍正年拳谱《心意拳原委考》《拳论质疑序》中记述:姬龙凤家居均村,精于枪法,但他想到一旦手无兵刃时,遇有不测将难以自卫,于是参照枪法,创造了心意拳。
据孙禄堂在《形意拳学》“自序”中所述:“余尝闻吾师云,形意拳创自达摩祖师,名为内径。至宋岳武穆王发明后,元明两代因无书籍几乎失传。当明末清初之际,有蒲东诸冯人姬公先生讳际可、字隆风,武艺高超,经历有年,适终南山得岳武穆王拳谱数编,融会其精微奥妙,后传授曹继武先生。曹先生即康熙癸酉科武试联捷三元,供职陕西靖远总镇者是也。”
说法有三,但广泛认可的最初创始人是明末清初山西蒲州人(今永济市)姬际可(1602年—1680年)。
而孙禄堂便是形意拳名声赫赫的宗师高手,在近代武林中素有武圣,武神,万能手,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之称,在那个年代更是被军阀邀请担当武宣,由此可见武功造诣。
除孙禄堂外,形意拳还有半步崩拳打天下的郭云深等宗师皆是鼎鼎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