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影汽车的生产线,和乐伟在这边打螺丝。
放假第一天,他就赶过来了,本以为李扬会出现,结果一个多月过去,连李扬的影都没见到。
前些天听人说公司老总来了,他等了半天,就想让李扬看看他,真的来干活了。
结果李扬没来车间。
打螺丝是真的累啊,更别说他还是个低端流程,就是给汽车线束绑扎带。
一坐就是一天!
这边工资待遇倒是不错,哪怕是暑假兼职,都有五千块钱一个月加上食宿。
正儿八经的大活,轮不到他们这些临时工。
他旁边,有个哥们是缠线圈的,暑假快锻炼出麒麟臂了。
他也不是不能吃苦,而是毫无意义的吃苦,有些过于消磨他的耐心了。
要是选调生,把他分配到一个天天干活的地,他也不带一点抱怨的。
就在这个时候,他手机亮了。
趁着没人注意,拿出来看了一眼,是巩晨琳发来的信息。
“我等会要跟领导去极影汽车的车间视察,你在哪个车间来着?”
“啊?李扬在不在?”
和乐伟瞬间来了精神。
结果巩晨琳回道:“应该不在吧,是别人跟我们一起。”
和乐伟刚刚燃起的兴奋劲,瞬间消失。
李扬不在,还有什么意思?
他又不是见不到巩晨琳,想要见面,周六周日找借口请个假就是了,反正都在江北。
李扬在,这条关系链才算完整,否则没有口子,连不上去。
第225章 一个小时一千块钱
李扬知道叶柄承来了,也知道和乐伟在车间。
毕竟和乐伟那家伙天天给他发信息。
不过他不准备现在过去,等会喊他们吃个饭就行。
极影汽车到目前为止,并没有遇到什么麻烦,毕竟依赖于国内强大的工业体系,任何零部件都能买到,无非有的好,有的次一些。
所谓的技术不够,本质上就是钱不够。
现在是16年,不是06年,在国内这个市场卷下来的,几乎追求的都是性价比。
比如音响,哈曼卡顿跟漫步者以及宝华韦健区别并不大,但是后面两者性价比极高。
一套哈曼卡顿音响,放在豪车上起步上万块价值。
极影汽车总共有两个系列,极系列跟影系列。
影系列只存在于规划当中,目前是极系列第一款车,一款中大型轿跑。
所有配置,几乎全部都是国产零配件的天花板质量,抛开别的成本不说,一辆车的成本就接近三十万。
要是把研发成本,营销成本什么的算进去,哪怕卖十万辆,成本也在五十万上下。
在现代这个工业体系上,造车并不难,能通过造车挣钱才是最难的。
李扬惟一的优势就是新的思维,把汽车打造成一款电子产品。
现在还不是很明显,因为传统燃油车领域,已经没什么技术可以更新的了,大家都在卷发动机。
投资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研发资金,把发动机的热效率提高1%。
比如吉利,每年都要往这方面投不少钱,从40%的热效率提升到了46%,总共用了六年,花费超过三百亿。
而全球热效率最高的内燃机,当前的世界记录是在实验室诞生的,没办法进行量产。
而能够量产的内燃机,热效率最高能达到49%
放在燃油车上,输出能量损失很大,平均下来不足30%
而一个简单的混动技术,热效率就能达到45%,输出几乎没有损耗。
这也是电驱汽车的速度比燃油车快的原因,百公里加速轻松能进入五秒以内。
燃油车想要这种动力输出,起步都要百万级。
李扬有两辆跑车,都是十二缸的超大马力,百公里加速也要四秒多,而极系列第一款轿跑,在实验室跑出来的数据,百公里加速能达到三秒九。
特某拉s现在公布的极致百公里加速也才四秒五。
做这个并不难,加大电机输出功率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