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九书屋 > 都市传奇 > 我为你翻山越岭 > 第30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

设置X

第30章(1 / 2)

(' “行啊。”邵明音答应地痛快。

“嘿嘿…”梁真笑得有些奸诈,“你是不是偷偷准备了什么?”他想到之前用宋洲的发来的短信,邵明音说他先回了趟家所以才来迟了,也忘了带手机,“你是不是给我准备庆功宴了?”

光这么一想,梁真心里就已经开出朵花儿来了,这意味着邵明音笃定他就是冠军,而他也名正言顺地拿下了。

“也不算是庆功宴…”邵明音没有在小区门口的烧烤摊停留,而是直接开进了车库。

“那是什么?”

邵明音停车,熄火,拉了手刹后再取钥匙。车内仪表盘的光没有立刻熄灭,而是延迟了大约一两秒后才慢慢暗下去——暗下去的那一刻时间停留在0:17,第二天的,新一天的0:17。

“梁真。”

“嗯?”梁真刚解了安全带呢,见邵明音还坐着,就很自然地把他的安全带也解了,带子缩回的声音又糙又明显,“suo——”地一声之后,车里不仅没了动静,也没了光源。

“梁真。”

梁真笑:“我在呐。”

邵明音应该也是笑了,但光线太暗,梁真看不太清,同时邵明音抬起手,在梁真还红着的耳朵上轻轻捏了一下。

“梁真,”邵明音柔声道,“生日快乐。”

第32章

邵明音开了门,也开了灯,钥匙往玄关的鞋柜上一放他就进了厨房,梁真也进来了,不过这次他没上赶着要挤到厨房里,而是默默地站在门外。

事实上,梁真就是想进去里面也没什么空间了,他想邵明音走得一定也匆忙,桌上的水渍啊什么的早干了,但和面用过的面盆也没洗,梁真摸了摸手边靠近电饭煲的瓦罐砂锅,插着电呢,锅身的显示屏上亮着保温二字,梁真感受着瓦罐外围的温度,他都不知道邵明音家里还有这种餐具,也从未见过邵明音厨房的台面上一次性摆了那么多食材。

他看着邵明音打开了冰箱,从里面拿出保鲜膜包裹着的醒好的面团,往砧板上撒层薄薄面粉的邵明音身上同样洋溢着从未有过的烟火味。邵明音分面团的动作其实并不熟练,但很认真,将分出来的面团揉成长条后邵明音停了手里的动作,歪着脑袋看倚着厨房门的梁真,做了个赶人的手势:“拉面没什么好看的,别看了,怪不好意思的。”

邵明音说得是实话,梁真在旁边看着,他真的有些臊,见梁真不动,他就拿了个碗和汤勺,掀开那个砂锅的盖子后给梁真勺了一碗带牛骨的,他让梁真接着,然后手搭着肩将人转了个角度,在后背一推后就把厨房的门关上了。

梁真一手捧着牛骨汤,一手将吃饭的折叠桌摊开了,他还是坐在手鼓上,眼前是冒着热气散着香味的高汤,梁真喝了一口,味道特别醇,但就算饿,他也没喝完,而是静静地等待,目光一直落在那个关了门的厨房。

他能听到面饼和砧板的碰撞声,挺钝的,是真的不娴熟,梁真都能想象邵明音在里面忙活的样子,并不游刃有余,也会有点手忙脚乱。

很快那些碰撞就消失了,随之而来的是蔬菜被碎切的沙沙声,很细小,也很清脆,紧接着那清脆声开始延长,是换了一种蔬菜,再然后切得是什么就听不出了,很有可能是肉食,倒是面条煮沸后的水声明显了起来,随后煤气灶被关了,一阵锅碗瓢盆的碰撞后,邵明音推开了厨房的门,双手捧着的那个碗是梁真从未在这个屋子里见过的,却又是他无数次见过的。

那碗被邵明音双手捧着的面被端到了梁真的面前,他又回去拿了双筷子,然后坐到梁真对面。

“就知道你肯定会饿,”邵明音将筷子递过去,“生日应该吃长寿面的,就想着给你做碗牛肉面。”

梁真接筷子的动作很慢,也没抬头,就一直盯着那碗面。绿的是葱花,红的是油泼辣子,色泽分明勾人食欲,切好的牛肉片也码放的整齐,一半蘸着辣子,一半浸着牛骨汤汁。

梁真拿着筷子的手搁在桌子上,迟迟都没有落下,人也不说话,是邵明音催了他一声,梁真才俯下身在碗沿吹了几口气,喝了口辣子油下的清汤后,筷子还是没动。

不舍得动。

“怎么不吃啊?”邵明音笑,“再不好吃也尝尝啊。”

“不是不好吃,”梁真说得含糊,像忍着什么情绪,“我……”他真的说不好也理不清,筷子终于还是落下了,剥开牛肉和绿葱,梁真又发现了些别的。

“呀,”梁真笑了,眼睛弯弯的,“还有白萝卜片。”

“当然要有啊,”邵明音开始回忆菜谱了,“一清是牛骨汤清,二白是白萝卜片白,还有什么,三红四绿五黄,这些你比我懂。”

梁真当然懂,他吃牛肉面长大的,怎么会不知道兰州牛肉面要辣子红蒜苗绿,面条黄亮。

“快吃啊,”邵明音又催了,“不然凉了就不好吃了。”

梁真嗯声,筷子在汤里搅了一下,将面夹了出来,他抬头了,睫毛翕动地厉害,语气喜里的喜悦比稀奇多:“还是二细啊。”

兰州牛肉面根据拉面的粗细,种类从“毛细”到“皮带宽”分成了十一种之多。如果去兰州的牛肉面店点单,最常见的也是默认的面条种类是介于“毛细”和“二细”之间的“细滴”,若想要别的,就一定要在拿到小票后到排队窗口和拉面小哥说一声,而二细因为比细面更有嚼头,在兰州受广大男青年的喜爱,这也是为什么低苦艾乐队的《兰州,兰州》最后的伴奏里,收入的兰州话里有一句是“二细,辣子多点。”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