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第17章</h1>
忽然窗外传来的大声说笑,引得他眉头紧皱。
“好小子,你昨儿跟先生说,腹痛得很要早些归家去看病,其实是去茶馆子里听书了?”
“你们可不许告诉先生!不然我就不给你们讲我昨儿听到的那个战神归乡记!”
“诶,不告诉不告诉!”
“就是,你快讲讲吧!”
窗外,三个十六七岁的少年,正凑在一起说说笑笑。
这会儿先生有事外出,便吩咐他们自己看书练字自便。
好不容易能松快松快,他们还不凑一起说些快活的呀!
至于那个战神归乡记,可不正是如今长兴县城里最热门的话题?
那说书的龚先生,先前虽然也在城中说书,有不少相熟的老客。
但加在一处,也不过是几百人而已。
如今却是他上哪家茶馆说书,哪家茶馆就挤得满满的,只说一回茶客压根不尽兴,心急火燎地想要听到下文。
还有些极其喜欢这本书的,那是听了一遍还嫌不足,还要打听龚先生下一场去哪家,要跟着去的!
而听过这故事的,还会回家给家里人讲上一回。
一时间,城里冒出不少打扮成心目中卫大将军模样的毛头少年。
嘴里还会念念有词,“我待亲族一片赤心,亲族却待我如仇寇,从今日起,日月为证,我与你们这些恶贼断亲断义,再无相干!”
说完了这句台词,久没被爹娘打过的傻小子们,还会刷地撕下一片衣衫布料。
而他的小伙伴们,也会应景地单膝跪地,念出那一句让大伙苏爽无比的台词。
“属下来迟,请大将军恕罪!”
第21章 脑补所以说,莫欺少年穷!
窗外那几个,跟郑玉郎可不一样。
郑玉郎是落魄乡绅之后,虽然现在穷得叮当响,可那是一门心思地准备靠着科举变身人上人的。
而窗外的几个,家境殷实,这几个小子在自家里也是娇生惯养的,送来私塾不过是为了学几个字,至于科举什么的,若孩子是这块材料,那自然是举全家之力也要供的,但这几个又明显不是,因此也就随他们去了,在私塾里好歹能学上一点,总比在家里不干活惹事生非的好吧?
因此这些半大小子,不光不愁吃穿,也不必在学业上拼命,还能有余钱去吃个茶,追个书什么的。
这几个人在外头叽叽喳喳,又是讲故事又是说笑的。
就算郑玉郎想拿废纸将耳朵给堵上,那声音也还是会传入他的耳中。
现在起身去呵斥他们?
那几个不学无术的家伙不但不会听他的,还会反过来嘲笑他,时不时地嘲讽他要当状元什么的。
去向先生告状?
很明显也行不通。
他的先生孟先生也不过是个老秀才,十几年不第,只能开个私塾贴补家计。
这私塾里束修不高,因此收的学生不大挑,即使不大挑,也不过才收了三四十名学生而已,就这三四十名学生,还得按着年纪分三个班。
因他教出来的学生也就几年前中过两名秀才,所以在长兴城里名声不显,所以就算束修不高,收到的学生也不多,也就不似别的先生那般,管束严厉了。
学生学成个什么样倒也无所谓,只要能按时交束修,四时八节能送来节礼就够了。
上回端午节,那蠢物村姑明明答应得好好的,要帮他张罗节礼来着。
可才过了一夜,就突然变脸,不但食言而肥,越发的都不来给他做饭做活了。
他如今已经十七岁岁,该从孟先生这儿学的,也学得差不多了。
也就不需要每日都来私塾了。
但眼看着秋试在即,他若是在家里埋头苦读,不去跟先生和同窗们交流,那可就要错过了许多宝贵的消息了,因此他还是每隔两三日,就要来私塾一回的。
既然要来私塾,就不可能不给先生送礼。
那村姑的变脸,害得他饿了两顿肚子,最后不得不把家里仅剩的几样银器拿去当了。这才换得了七八两银子,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当然了,这七八两银子,也不够他顿顿都去买着吃。
最后他还是躲躲闪闪地去寻了嫁在邻村的大姐。
大姐听他说了原委,也气愤不已地咒骂了那楼家女一番,犹豫半天,最后才答应每日都偷着过去帮他做一顿饭,每回多做些,剩下的留到第二顿吃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