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认怂的意思很明显:你打了别人,可就不能打我了哦。
其他人一边骂夏家怂,一边又觉得正常。夏文君出身于平安郡,干出这种事情来不稀奇。
只是看夏家这么干,大家都有些无语,这墙头草的行为,也太明显了点。大家反朝廷的时候,夏文君也跟着称王,和朝廷作对。看霍长安带兵灭了一个小势力,夏文君又立刻表明,她虽然称王了,但她是跟着红巾军的步子走的。
这企图两方都不得罪的作风,还真是两方都没得罪。
哪怕夏文君都已经按照红巾军的规矩来了,把地都均分了出去,诸位反王也没仇视她,把她当红巾军看待,而是集体无视了她。
“这就是口碑的力量啊!”夏文君觉得,自己这平安郡人的身份,也不是没有好处,一出去就自带标签。
“您这口碑,我们也是出了大力气的,我天天搁外面夸您脾气软好说话,心还善,郡里的百姓也都这么夸您。”杨高朗催促道:“我们底下的官员这么努力,您是不是也得表示一下,多找几个人来替我们分担?”
夏文君看他一眼,叹气,“现在这个时机,实在不适合我大张旗鼓的收拢人才,只能内部考试提拔。”
整个天下都公认夏文君是个软柿子好脾气,但对周边的势力,夏文君可不是这个形象。
借着红巾军搞事的由头,夏文君接连吞并了周边几块地盘。
她就这么窝窝囊囊的把原本的地盘扩大了一倍,然后窝窝囊囊把内部不服的人员全都捶扁了……
无论是残存的世家势力,还是借着红巾军旗号搞事的流寇,夏文君都不留情面,全都逮去富宝郡挖矿炼铁……她的势力范围内,没有世家冒头,不仅是红巾军给力,她也暗中动了手。把世家的根基都拔除得干干净净的,她才好办事啊。
地盘扩大,本就容易引起别人的警惕。她要是还大张旗鼓的搞科举,挑选出一溜的寒门官员,那群世家很快就能把她这个混在里面的内奸挑出来。
本来就是个混进去的局外人,她要是不遮掩一下,被识破了多尴尬啊。
现在正是她积攒实力的时候,要是被迫倒向霍长安的阵营,那她也离完蛋不远了。
不敢明目张胆的科举选人,夏文君就只能让各县自己招聘小吏,不管是谁,都先从基层干起。
一般干个两三个月,就会有块新地盘需要新人去打理,这个时候,就是内部考试的时机。
只要是真有才能的人,两三个月的时间,能从县衙写文书的吏员,成为县丞,县令,一路往上升职。
非常时期,根本不存在熬资历的说法,有才你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