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不是为了维护沈明烛,是在坚持自己的原则。
今日沈永和能为了杀沈明烛故意给他一个送死的任务,他日这种手段就会被用在别的同僚身上。
巍巍皇权,予取予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可不该变得这样卑劣,这是不对的。
他知道这话注定引得陛下不喜,可又有什么关系呢?
他是言官啊,忠臣之事君者,莫先于谏。顺道而行,纵死何惧?
“此事毋需再议。”沈永和目光冰冷,却也奈这人不何。
是他自己决定要当仁君的,是他自己决定要治下宽仁、从谏如流,留千古美名。倘若因言语冒犯怪责臣子,那无疑成了一场笑话。
萧予辞轻咳一声,打圆场道:“沈明烛身无官职,陛下不过寻人办点私事,曲大人言重了。”
朝堂上从未因大齐多了一块地盘而如此气氛怪异过,分明是件足以大醉三日的喜事,偏偏却难以轻松地快乐起来,心中莫名沉重。
就连被推举出来的治理百越的大臣都神情尴尬,好似抢了别人的功劳般无所适从。
如果沈明烛是个单纯的臣子,他会因为这一个功劳青云直上,而不是只一个空有其名的侯位敷衍了事。
偏偏他姓沈,偏偏他所犯是谋逆大罪,偏偏他是废太子。
然而谁也没想到这件事居然会发生转圜。
*
又是一月,沈明烛完成任务归长安。
这回不像他走时的悄无声息,满朝文武都做好了相迎的准备,沈永和为此专门延长了早朝。沈明烛的功勋已无法遮掩,他心中固然不愿,却也只能顾全大局。
沈永和有贺时序这个内应,对这趟多出来的燕驰野、庆尧等也不多诧异,他端坐高台之上,面色如常,含笑道:“诸位此去辛苦了。”
“陛下!”贺时序忽然跪倒,刹那红了眼眶,“臣请陛下彻查殿下昔日谋反一事,殿下是冤枉的!”
所有人猛然抬头。
第11章
隔着九级硙硙丹陛,沈永和居高临下俯视着大殿中心超尘拔俗、风尘物表的矫矫青年,神情晦涩难明。
他眼神中忽有凛然杀意,然而快速闪过,不为人所见。
文武百官俱都忘了礼数,近乎失礼地抬起头,怔愣地望着沈明烛。
一个月前,他们还在遗憾沈明烛偏偏犯下了谋逆大罪,成了废太子,与皇位无缘,永远戴罪之身。
可是如今,有人说当年事是有人陷害,沈明烛比谁都无辜。
这要怎么办呢?
替他洗清这莫须有的罪名,将他的名字重新载入皇室族谱,然后呢?要把从前的太子之位、如今的天子皇位一并还给他吗?
不,当今陛下也是个好皇帝,且皇朝不宜动荡。
那就视而不见将错就错,任由沈明烛背着这罪名继续被囚于含章宫,让一切重回正轨?
看起来似乎不错,可这对沈明烛不公平。
不能这么对他的。
这个人在生死关头挺身而出救了他们所有人,又任劳任怨冒着生命危险去了百越,让大齐百姓免受饥荒之苦。
凭他的才华、他的品性、他对他们的恩情……
沈明烛不该困宥深宫,不该藏巧于拙,不该身负骂名。
虽然还未调查,但他们似乎已经认定沈明烛是无辜的了。
沈明烛眼神茫然。
“你在说什么?”他疑惑地看向贺时序:“我不觉得冤枉。”
贺时序没理会,他深深叩首:“陛下,殿下从未谋反,是由小人陷害,请陛下明察。”
这是他的私心。
他知道已经盖棺定论的罪名难以推翻,他知道陛下不会愿意为沈明烛正名,所以他没在密信里写。
他必须在众目睽睽之下、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才能为他的殿下挣来几分离开含章宫的机会。
贺时序不是蠢人,他知道如果替沈明烛翻案定然会牵扯到当年指认这人、如今已经是定远大将军的江铖。而如若沈明烛无罪,或许还会危及陛下的地位。
他知道的,他都知道。
他没想背叛沈永和,他仍旧忠于他的君主,可是……
——可是啊,在朝堂的短暂动荡和沈明烛的后半生之间,他希望这位命运多舛的殿下可以过得好一点。
——惟愿殿下平安康泰,事事顺遂,得偿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