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运河修建过程中,还发生过一个小故事。当时第一任主理官邱思鸣修河道过盘山,突遭暴雨,途遇塌方,泥石混着雨水滚滚涌下。”
“正是最危急的时候,所有人的性命在此一念之间。邱思鸣突然想起,图纸上记载了附近有个山谷,谷口狭窄而其内宽敞,邱思鸣当机立断带着人往山谷跑。在所有人进入山谷后,一块巨大的山石追在他们身后滚下,恰好堵住了谷口。由是等到了朝廷的救援,一行三十六人,无人伤亡。”
“所有记载都表明沈明烛没有去过盘山,齐宣宗曾经问过他怎么对地形地势这么清楚,沈明烛说是书上看的。”
“这听起来有些难以置信,但事实证明,经由沈明烛之手出来的任何决策、图纸,从来没有出错过。”老师娓娓道来:“所以你们看,别后十一载,他依然守护着他的子民。”
光阴会将一切伤痛盖上一层朦胧滤镜,隔着上千年岁月,当时人不敢触碰的苦厄、不敢回想的绝望,似乎都能坦然提起。
他们可以玩笑地说起沈明烛的早逝,给他起各种奇奇怪怪的绰号,叫他“小明”,戏言他是萧予辞等人难以忘怀的白月光,魅力无限的“明珠公主”……
但许多事情是不能深思的,一旦细想,便是不甘宿命两决绝的沉重,是针刺心头三点血的意难平。
沈永和听到刚刚称沈明烛“昭文大帝”的学生又语气闷闷地低声对同桌说了一句:“他们都不爱他,偏偏就属他心善。”
同桌安慰地拍了拍他的肩膀,“没事,小明死了之后,其他人也没好过,你看那萧予辞一夜白头,心里有没有平衡一点?”
“他们也配和小明比?”
萧予辞没在意这句贬低,他正在思考一个原本时间线里三月后的他才会思考的问题。
——他印象中的沈明烛与实际上的沈明烛判若两人,那么,他是因为什么才会产生这样的误解?谁造成的这一切,目的又是什么?
“沈明烛在武功上的建树太过斐然,他单枪匹马赴百越,没有得到来自朝廷上的任何助力,不到一月的班师回朝,在这之前,齐朝对百越这片肥沃的土地觊觎良久,可始终只能望洋兴叹。后来他亲上前线,半年时间解决突厥、回鹘两大外患,在此之前,大齐是被这两个异族压着打的。”
“他这一生参加的战役不多,但每一件拎出来的含金量都不俗,正因如此,很多人都小看了他在文治上的才华。沈明烛逝世后,齐宣宗为他平反,重新复其太子之位,萧予辞、颜慎两位丞相辩才无双,舌战群儒定下‘昭文’谥号。”
老师玩笑道:“天赋这个东西确实让人绝望,对吧?”
学生们连连点头,可不是嘛,怎么会有人过目不忘又能一触即通啊?
有学生忽然笑起来:“殿下其实也蔫坏蔫坏的,不知道颜慎当着殿下的面夸沈永和聪明的时候,殿下心里在想什么?”
这下场面顿时控制不住了,其他的学生也拍着桌子大笑起来,像是对上某个心照不宣的暗号。
学生一言不合就开演,模仿当下流行表情包:“啊?蠢笨?谁啊?我吗?”
“可我怎么觉得,殿下只会谦虚地回:是是是、对对对、有理有理。”
“谦虚什么谦虚,是恶趣味吧?”
“幻视殿下逗燕小将军,我真的会笑死,小将军估计这辈子从来没这么希望自己是个聋子。”
“宁愿自己是聋子都不舍得殿下是哑巴对吧?他真的,最好的兄弟情,活该他有殿下这个好弟弟。”
颜慎尴尬地轻咳一声。
沈永和涨红了脸。
说沈明烛就说沈明烛,扯他干什么?他又不知道沈明烛这么聪明,还有,那燕驰野只是皇兄的表兄,表兄而已!
老师无奈地敲黑板:“好了啊,都说了这堂课的主角是奉平和延熙了,给我们的主角一点尊重好吗?”
待教室内安静下来,老师继续讲课:“沈明烛死于隆泰四年的除夕前夕,年后,齐宣宗改元奉平,同年,册封长子为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延熙皇帝齐康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