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着一拳的距离,沈一一字一句道:“你知道张尧文是谁吗?”
江小海莫名其妙:“当然知道呀,我刚上岸的时候,就是听着她的故事,学习的说话。”
沈一不可思议道:“那她岂不是也是动物?”
“对呀。”江小海一脸“你怎么尽说废话”的表情,“张局是只猫,局里有她的照片,副局告诉我,人类管她这种叫三花猫。”
沈一顾不上张尧文是什么物种了,他只记得,书上关于张尧文的生平事迹里,有记录过她的母亲是谁。
“这么说,她的母亲,张若臻院士也是猫?”
江小海惊喜道:“你也知道张局的妈妈呀!不过张若臻奶奶不是动物,她是张局的养母,是个货真价实的人类。”
第47章 终章(十三更)
自从江小海和沈一说开后,他们并没有详细地聊过特物局,更别说特物局里的人分别是什么动物。
他们心照不宣地只关注彼此,对于他人的隐私,默契地没有提起。
不过还是有一个例外。
毕竟姓孙的猴子,对于在中国境内的长大孩子来说,很难不去在意。
“你问猴哥的名字呀,”江小海丝毫体会不到沈一的心情,他红口白牙,一开一合,轻飘飘地就道,“猴哥叫孙二圣。”
自古以来,“孙大圣”鼎鼎大名,“孙二圣”仿佛一下子从“康师傅”,拐到了“康帅傅”。
沈一说不上是失望,还是觉得果然如此,反正江小海后面的话,他几乎没听进去,只记得一句孙二圣认为他们猴界最厉害的就是孙悟空了。
他点点头,深以为然。
基于此,关于特物局的成员,沈一之前只知道江小海、毛舜章和张北山,现在又多了个孙二圣。
他们四个人,四个姓,不曾想,特物局背后还有这么一段故事。
“张局原本是张若臻奶奶女儿养的猫,遗憾的是,张奶奶的女儿很早就去世了,是癌症,所以张局最后才由张奶奶收养。”
如今江小海说话,条理越来越清晰,不需要沈一挑挑拣拣,从中择取重点,补充缺失的逻辑,只要顺着他说话的顺序听下去,足以使他将这则故事娓娓道来。
.
张若臻和张尧文,沈一是从教科书上认识她们的。
他之所以会惊讶,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像看《西游记》的时候,孙悟空突然跳出来,在他面前说话。
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人,肯定和虚拟角色不一样,但当他知道,他曾离教科书上的科学家这么近,跟看见孙悟空也没什么区别。
“张奶奶年轻的时候,一心扑在工作上,和丈夫聚少离多,最终离婚收场,女儿由丈夫扶养。”
意外,又不那么意外,那个年代的科研工作有多辛苦,沈一虽然没有亲身体验过,但从书上、电视上,也可以窥见一二。
“事情过去太久,很多细节我们无从得知,张奶奶和张局也不是会说这些的人,只知道张奶奶的前夫后来再婚了,生了别的孩子,张奶奶呢,还是一心扑在工作上,一直到退休,知道她女儿得了癌症。”
一开始,江小海就把结局告诉了沈一,但随着他的讲述,细节一点一点铺陈开,沈一心底五味杂陈。
生与死,是横亘在一条生命之间最远的距离,在这段距离当中,还涵盖了一个生命所有的喜怒哀乐和爱恨情仇,是线性时间里延伸出来的广度和深度,也是别人嘴里,只言片语概括的一生。
“张奶奶的前夫组建了新的家庭,女儿未婚未育,照顾女儿的重担就落在了张奶奶身上。”
在特物局口口相传的背景故事里,张尧文没有告诉后来者:
女儿因为小时候没得到过母亲的悉心照料,曾一度怨恨过母亲,尤其是在父亲再婚后,明明是自己的亲生父亲,她却始终摆脱不了寄人篱下的感觉。
可是恨往往伴随着爱出现,她也无数次幻想过,母亲在知晓她的处境,前来把她带走,但一次也没有实现过。
她就在幻想里,爱了母亲一次又一次,等到幻想破灭后,又恨了母亲一次又一次。
直至长大,必须在社会里立足,养活自己,她才明白身为女性的处境。
社会上,多的是父亲在外打拼,母亲照顾家庭,对此,很少有人会质疑父亲,为什么放在母亲身上,会落得完全相反的下场。
她理解得太晚,年少时和母亲之间裂开的那条鸿沟,并不是长大后,一句简单的理解就能填满。
她依旧会感谢父亲的养育之恩,不忘来时路,是她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