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一味照搬模式的话,毫无疑问我将用剩下的半年时间疯狂挤兑这块石头,并且深深鄙视作为监制的沈三通。
就如同《无极》一样,没有实实在在的东西再宏大再新奇的场面也是白搭。
中国人爱讲究个“博大精深”。
然而,近几年国内电影人光注重“博大”了,“精深”却鲜少关注。
在我看来,好的电影起码要会讲故事,毕竟大多数群体还没那么充满哲思。
你非要把一个挺简单的事儿,逼呲逼呲一大堆深刻的理论和内涵。
有的人能做到,更多的人做不到。
自古有云,画鬼容易画人难。
反正鬼谁也没见过,信笔涂鸦说它是鬼就是鬼,可画人你少添一道眉毛都不行。
同理如今很多人爱玩个什么后现代,要我说你们该干嘛干嘛去,去你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表达。
你踏踏实实拍一部通顺流畅条理清楚的片子我才说你能耐,就是这么简单。
《疯狂的石头》让我看到了一份难得的真诚。
导演宁浩对作品的认真从各桥段的编排上便可感知。
在《两杆大烟枪》的框架之下,导演没有对故事做简单的移植。
而是将其与地方风情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不会使观众产生疏离感。
从这一点看,他的作品就已跳脱简单的抄袭框架,其对两种文化的腻合也远远超过张艺谋和陈凯歌对武侠和魔幻影片的臆想。
我也不认为很多人说的,这是沈三通的作品,很明显不是。
这就是宁浩的作品。
本土化是《疯狂的石头》大获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它不仅很好地借鉴了同类型影片的优点,还大胆向其他类型片或电影人学习,并将之全部融入重庆的大环境之中。
极具冯氏幽默风格的台词是影片中的亮点,这以后势必有很多经典台词成为时下的流行用语。
“我顶你个肺”“别摸我(bmw)”等等。
宁浩很聪明地将草根文化贯彻到底,并以幽默为幌子巧妙调侃了时下社会的弊端。
无论是下岗问题,还是综合执法、抑或是行骗招数,都被他以极为睿智的手法调侃和批判。
他的聪明帮助影片通过审查,也让本土观众实实在在感受到什么才是真正的喜剧。
郭德綱浮出水面一定程度拯救了濒临死亡的相声。
《疯狂的石头》之后,让我看到了中国电影希望,沈三通和宁浩证明了,中小成本仍然能够制作出精彩优秀的影片。
它的四两拨千斤使得《无极》这些大家伙看起来如此愚蠢和笨重。
小心眼让我还得骂骂黄某人。
中国需要艺术片,也需要商业片。
问题是界定两者的标准,难道只是简简单单的票房收入多少?
我并不认同,《疯狂的石头》的高票房恰恰为时下电影界确立了一个发展走向。
那就是大投资无法决定票房与口碑,决定影片成败的终归还是其自身的可看性。
换句话说就是好看不好看,你想想最早的火车进站有什么艺术性?
《定军山》的出发点又有什么艺术性?
况且《疯狂的石头》并非一味媚俗哗众取宠的玩意儿。
喜剧?闹剧?
高高在上的人总爱做些和老百姓相左的判断,以此证明自己的阳春白雪。
但从票房来判定影片的艺术价值,其实是给自己那张老脸玩命贴金。
我不管你丫第几代导演,少装逼装蒜。
踏踏实实地用摄影机给人民讲顺一个故事,那就算为社会主义事业做出巨大贡献了。
网友评论更加的直接,粗暴,宁浩看笑了。
脑子有病是不?放你娘屁!
还tm什么教授整个一个老g8!
这么好的片子自己拍不出来就去攻击别人!
简直是恶心!
呸,你黄式宪是不是tm的眼红人家的成绩!
最烦这些挂着教授头衔的人正事不干,一天叽叽歪歪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