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觉得主旋律不好看,其实拍好了一样好看,观众反应也很热烈。”
“现在市场化了,我想将主旋律影片品牌化。”
沈三通道:“新中国的历史激荡人心,能好好发掘出来,照着拍就不会差。”
前世他也觉得把主旋律,尤其《建国大业》找那么多明星,不要钱参演,上映了还收钱,价格更贵,跟着吐槽了一番。
现在来看,至少解决了从0到1的问题,把主旋律题材弄成了电影品牌。
能赚钱才有人拍,至少比没人拍强。
韩三平倒是没沈三通那么自信:“我在想观众接受问题,这些历史拍起来是不能改动的,对于观众来说没有新鲜感。”
沈三通把后世经验拿来用:“多简单,直接找明星,每一个人物都要明星,只要露脸的都要明星。上百个明星,光数星星新鲜感有了。”
韩三平眼睛一亮,这个提议好,就是成本很高:“那要多少钱?”
沈三通道:“你来执导的话,我估计很多明星不要钱,也要挤破头。”
“甚至可以说,一些明星为了重要人物角色,还会想办法找关系。”
韩三平眼睛亮的如灯泡:“这个好,你也来演个。”
沈三通道:“我现在自己的戏都不演了。”
韩三平直接点将道:“祖国献礼,你还能推辞?你带头。”
沈三通不得不承认韩三平学习能力是真强。
马上就会用这个来拿捏人。
当然,也就是韩三平主控才能请来那么多明星。
题材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是韩三平的行业影响力。
两者集合,才能带有官方认证性质。
同样的,有了官方性质之后,这种电影就要承担起该有的责任。
不是谁想负责就能负责的。
要有名,还要有器。
不仅要能承担起这个责任,而且真出了事,追究责任还能追究到。
沈三通组不了这个局。
他是民营电影公司老板,弄不好,不好追究他的责任。
也没有诠释、解读这段历史的资格。
韩三平来主导,才能产生所有明星挤破头也要出现一个几秒钟角色的情景。
谈完事。
沈三通从中影出来,不由想到。
这个时候,韩三平应该是想用明星扩大影响力,让大家关注这段历史,把这个做成品牌。
后世就反过来了,一些人利用主旋律来给自己涂脂抹粉。
也算是好事,至少是真成了主旋律。
当下这个时候,主旋律还不够名副其实,唱反调的很多。
普通观众吐槽无所谓,一些人引导用多明星,还收电影票之类的言论,也是指桑骂槐。
为什么爱国就不能赚钱呢?
第41章 双《赤壁》对撞!
6月26日。
吴宇森版《赤壁》率先举办全球首映礼。
首映提前了。
本来对外宣布是6月30日,比沈三通提前一天。
不过6月初,吴版《赤壁》再出丑闻。
拍摄撞船镜头突发火灾,造成1死7伤,而吴宇森正在香港宣传《赤壁》上部。
网友将矛头对准导演吴宇森。
“撞船”是影片中的重要镜头,作为导演的吴宇森却在重要镜头拍摄过程中缺位。
即使不出事,镜头拍摄的好坏,也会影响影片的质量。
吴宇森撇下剧组去搞宣传,出了事故,自然很多人要求他承担责任。
而且吴版《赤壁》的事故太多,从去年开拍之后,主演辞演,摄影师合同到期离组,预算超支……
各种事故不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