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三通道:“我当时承诺,我们要开历史大片的先河。”
“在《赤壁》之前,和之后,古装大片会有不同的定义。”
“《赤壁》之后,历史大片应该回归到历史本身。”
“去挖掘我们历史的魅力,历史本身就有极大的魅力。”
“我在三年前,立项大会时说过,我们的历史一大特征就是真实。”
“是严丝合缝的,是环环相扣的,可以相互论证。”
“就说纸的发明和推广,随着制作成本降低,书写上,我们识字率大大提升。”
“仅仅是书写吗,不是的。”
“还有剪纸,作为一种文化产品。还有窗户纸,我们用来糊窗户,能有一定透光性。”
“纸张的应用渗透进入生活的每一个方方面面。”
“就如同一颗石头,落入水里,掀起了美丽的涟漪。”
“为了写字,我们研究了纸,做到极致,千年后,用水洗,洗不烂,还能如新。”
“墨水也到了极致,黑色的墨水,没有腐蚀性保存千年。作画用矿物质颜料,千年不变颜色。”
“我不是针对谁,全世界看一看,一些重要文件的书写,过个百年,还能保持原样的有几个?”
沈三通不是针对谁,是全都是垃圾。
美国的独立宣言正本已经被当时使用的墨水腐蚀了,很多字迹都空了,因为这些墨水附着的纸已经被腐蚀没了。
书写独立宣言的可都是当时的大奴隶主,用的墨水肯定是当时质量最好的一批。
就这?
就这水平?
西方到18世纪都没学会中国几千年前就会的松烟制墨,无腐蚀性。
莎草纸更是笑话,有生活用处吗?
羊皮卷更是笑话中的笑话,羊皮多珍贵的东西,还不如用木板刻字呢。
沈三通道:“真实,才有力量,才有生命力,有穿透力。”
“就像《大决战》系列电影,多少年之后,我们再去看,依然如新。”
“艺术,有生命力,才能谈艺术,没有生机和活力,谈个屁的艺术。”
前世《赤壁》就是很好的例子。
当时热热闹闹,后续连个声音都没有。
《满江红》也是,那么高的票房,压着《流浪地球2》。
上映的时候没有爆出什么梗。
票房和文化影响力不相符。
真不知道哪来的票房!
记者听他提起《大决战》,联想到沈三通的电影,问道:“沈导,网上‘常山之蛇’成了热词。”
“因为你的《赤壁》里曹操形象上,致敬了《大决战》的常凯申。”
“吴导《赤壁》也有常山长蛇阵。很多网友开玩笑说你大破常山之蛇阵型,你有什么看法?”
沈三通道:“我觉得这就是好电影的生命力,能产生文化现象。”
“至于说观众的解读,电影已经拍完了,就是给观众解读的。”
这个梗,沈三通做《赤壁》的时候没想过,但是莫名对上。
吴宇森《赤壁》,诸葛亮评价周瑜阵法:此乃常山长蛇阵,可惜这个阵法已经过时。
然后沈三通用曹操玩梗常凯申。
常山之蛇这个布置,又是国党惯用布阵方式。
沈三通《赤壁》碾压吴宇森《赤壁》,莫名的对应了当年的解放战争。
两版《赤壁》正好是两种价值观的争夺。
当然,记者的话说的很委婉。
网友给吴宇森按了一个“总座高见(stank tones, fun of foolish talk:奇谈怪论,满嘴放屁)”的名头。
一一对上了。
真是巧合!
没故意设计。
沈三通道:“常凯申和曹操,不是完全对照,只是从电影角度,会有笑点。”
“我在不影响电影结构的时候,喜欢给电影多点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