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水军做国粉还能理解,要是大陆人当国粉,纯粹是脑残。
从日本,再到美国,再到岛上,沈三通大耳巴子扇过去。
“国粉非常善于意淫自己能躺在解放军的功劳薄上,以为自己啥都没干,就有资格畅享九段线,缅怀秋海棠叶了!”
“我们能有今天,是解放军,是共产党,驱除外辱,恢复中华,擦干了身上鲜血,掩埋了自己战友。”
“是他们扫除我们所有历史包袱,是他们把国家拾掇干净,是他们搬去了身上的大山,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话才名副其实。”
“现在讲什么胜利者书写的历史,其实蒋介石以后在历史的地位,能有历史地位,恰恰是作为这场战争的失败者。”
“解放战争能赢,神州被摧残百年之后能重铸,那么沉重的负担能搬走,是因为联合所有力量,这些力量是工人、农民、学生,也有民族资本,还包括中小地主。”
沈三通神色严肃道:“历史不容修改,这是已经既定的事实,修改历史,只会带来动荡。”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只有社会主义才能让中国人凝聚成一条斗天斗地龙。”
“所以,任何幻想为了个人利益或者团伙利益,破坏社会基础架构,修改历史,瓦解权威的人,都是我们应该诛杀的敌人,不管他是谁,处于什么位置。”
沈三通道:“我今天出席首映礼,抢了导演康老哥的风头,就是为了避免有人误读《1937》,我反对精日,也反对盲动,我这个人只精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我的态度如此,立场如此,没有什么好隐瞒的,也没有什么不可说的。”
“就是这样,该说的都说了,谢谢大家,请提问其他主创吧。”
沈三通不厌其烦的解释,就是要洗涤歪风邪气!
第26章 有点蒙
沈三通说话的时候,眉头并不紧锁,也没有苦大仇深。
神态语气从容、沉静。
他不是将自己定位为输出者,而是分享和探讨。
沈三通说的话,也是实话,只是因为这样或那样原因,在舆论上没有得以彰显,也没有谁理直气壮的说出来。
公众名人和文化领域,有这个立场的不少,但是能有沈三通这个声量的,很少很少。
偶尔出现的也都是以某种刻板印象出现,反而会把普通人往外面推,给人一种被教育的感觉。
沈三通不同,何况他是带着电影,带着作品。
首映厅的顶灯依然泛着白光。
前排嘉宾席,文化方面的副局长往旁边看了一眼,广电系统的干部,正好和他四目相对。
两人目光相撞,瞬间读懂了对方眼中的意思。
有关方面的领导,眼神交流了一下,嘴角抽了抽,迅速达成了共识。
先是副局长先一步离场,而后宣传口的领导也是拎起公文包。
地方上的领导们,穿着笔挺的西装,脸上表情严肃,一个个悄然起身,从侧门鱼贯而出。
他们步伐稳健,但眼神中透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焦虑。
电影方面的领导们也是紧随其后,脸上的表情复杂。
既有对电影内容的认可,也有对沈三通发言的担忧。
一行人在安全出口凑在了一块,出了影院找了间会议厅。
一时之间有些沉默。
来之前做了心理准备,但是沈三通的发言,依然让他们头皮发麻。
后续影响扩散,会有不小的冲击。
然而,沈三通的影响力也是巨大的,决定上映,也不只是某个部门的意见。
电影方面的负责人说:“从电影来说,无疑充满人民史观、民族自强的元素,与铭记历史、凝聚共识的主流叙事高度契合。尤其是对民族苦难的严肃态度,对‘三座大山’的批判,每一句话都像一把锋利的刀,直指问题的核心。”
“电影补上了我方在这段历史上的视角,沈三通也对盲动行为进行了严厉批评,没有利用民族情绪来制造声浪。”
广电方面道:“目前处于节点上,双方关系紧张,民族主义升温,电影也就罢了,他的发言恐有火上浇油的嫌疑。”
地方宣传口领导道:“他划清了界限,对‘打倒日本’和u型锁持有的是严厉批评态度。”
“而且电影导向很好,电影从南京城的小人物切入,没有明说但每一句都在印证我们所行道路的正确,对历史结论做了坚定回应。”
“我们地方上也需要这样一部电影,告诉所有人,历史的真相不容篡改,民族的尊严不容践踏。”
2009年《南京!南京!》和2011年《金陵十三钗》,作为同样背景的影视作品,发挥的作用并不好,不具有历史真实性。
《南京!南京!》对日军士兵的人性化刻画,历史立场模糊,《金陵十三钗》虚构情节与商业娱乐化倾向,同样弱化了这段历史的严肃性。
甚至还在撼动历史真实性,瓦解已经确定的共识。
只能通过相关电影衍生的话题讨论,或者说争议,客观上去推动公众对南京大屠杀的关注。
说的好听点,起到间接作用。
纪念馆影视资料区,没有对这两部电影进行收录,以纪录片为主,如《南京暴行纪实》《1937南京记忆》,及幸存者口述影像。
一个通俗且叙事上“干干净净”院线电影,能在历史教育上发挥很好的作用,也能进一步巩固共识,起到直接作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