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然而,他的期待很快就被打破了,只见之前拉他的学子对视一眼,每个人脸上的笑容都收了收,看着突然出现的“拦路虎”很是不耐。
语气却很是客气,“请客是应该的,以往说请客都是宴黎兄给的钱,他知道我们家境不好,特别照顾我们,哪怕我们说请客,他也不愿意的。”
“是呀,宴黎兄总是这么客气,也总是这么善良,我们自愧不如不说,身上的银钱也只够考试的开销,多余的是一点也拿不出来了。”
【第361章第362章你不愧是大善人的儿子,和大善人一样喜欢乐于助人】
有那更不要脸的,眼珠子转了转,见其余几个学子开口了,什么面子里子全都不顾了,极为不客气的接话道,“宴黎兄,要不你也跟我们一块儿去吧?咱们还像以前一样,反正你也要吃饭的不是吗?”
“你最喜欢帮助同窗了,被你帮助的人不知凡几,你都没计较过,今日想必也不会计较的吧?咱们同窗这么多年,以后很有可能还在一个学堂呢,可不能这么吝啬哈。”
“”
陆老五都快被气笑了,世界上还真有这么不要脸的人,他原以为以前待在桃花村的极品村民就够让人大开眼界了,没成想,更开眼界的人往往在更大的地方。
小村庄里面的村民们只是喜欢占占小便宜,人虽极品了些,却也不会巴着一个人使劲占便宜,因为需要抬头不见低头见,撕破脸了可就尴尬了。
而这些人呢,显然不是第一次占宴黎便宜,结果不知道感恩也就罢了,还这么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比村民都不如,真是枉为读书人。
陆老五在心底为宴黎打抱不平,觉得这些人不值得宴黎的帮助,正要帮着说话呢。
宴黎却歪着脑袋思考了一瞬,想着他平时帮助的学子确实很多。
他小时候身子不好,爹娘带他去了安国寺烧香,添了不少香油钱,只为了见寺庙里的高僧一面,给小时候的他算一算。
不知道有缘还是无缘,想见的高僧没见到,一家人本来很沮丧的,因为当天来不及赶回县城,便住在寺里,听说安国寺后面有一片桃林,不少京都的贵妇都会带着自家的公子小姐前来转转。
其一是看风景,其二就是为了相看,在这么一个美轮美奂又佛音弥漫的地方,若能促成那么一两对儿,也算是一桩美事。
于是,京都的公子小姐亦或者贵妇们,想烧香的来了,想相看的也来了,两者都想的,也来了,把安国寺捧成了京都最热闹最繁华的地带。
山下的铺子也越来越多,渐渐从一无所有变成了村子再慢慢转变成了现在的安国城,变化可不是一般的大,生意也不是一般的好,说是安国寺养活了这座城都不为过。
宴黎的父母既然来了,自是要去周围看看的,最先去的就是闻名于安国城的桃林。
这一去,机缘巧合之下遇到了另一个高僧,对方只看了一眼当时被抱在怀中的宴黎,说了句,“两位施主不必忧心,多做好事,令公子自然会平安长大。”
说完以后,他便道了句阿弥陀佛,施施然走了,别看他步子缓慢,宴黎的父母愣是小跑着都没追上,喊对方对方也不搭理,两人只得眼睁睁看着对方消失在眼前。
对方露了这么一手,宴父宴母觉得这一定是高僧无疑,回去了便开始做好事,宴黎的身子也就是这个时候慢慢的好了起来,这让宴父宴母愈发觉得应该多种做好事。
当然,不管宴家做多少好事,花了多少钱,这钱都是花不完的,反而有种势不可挡的劲儿,宴家越来越红火了。
去年水灾,宴家和顾家一样捐了很多粮食,只留了自家的口粮,很多时候还会开设粥棚施粥,给乞丐送衣服送馒头等等,是真的把做好事三个字发挥得淋漓尽致。
至于为什么宴家在远山县不出名,因为人家早就搬走了,去了府城,宴黎会在远山县,还是因为他的户籍没迁走,另一个原因是他的母亲怀孕了,怀相不是很好,需要静养。
因着外祖家在这,他便被留在了这里,一直住在外祖家,念书时也在白鹤书院。
此时,从老五身后探出一个毛茸茸的小脑袋来,整理过的头发前端露出一撮被遗漏的小呆毛,小呆毛竖在他的前,将他本就呆萌的脸衬的稚嫩了几分。
对此他一无所知,很是认同的点头附和那些学子的话,因为他不觉得做好事需要区分什么,只要是好事,他就能做,和自己父母一样,义无反顾。
“那你们想去哪里吃饭啊?我知道一家很不错的酒楼,子棋兄,咱们一起去不?”
他仰着小脑袋拉了拉陆老五的袖子,眼睛里写满了你快答应啊。
头上的小呆毛随着他的动作一摇一晃的。
陆老五一脸麻木的看着宴黎,显然是没想到还有这种上赶着当钱袋子的人,老实说,他真的尽力了,奈何对方偏偏上赶着送钱,上赶着往坑里跳,他能说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