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办?” “放心吧,大姐有法子让《小报》收我的小说的,不过还需要你帮忙。” “帮什么忙?” “你往后出去卖报的时候,帮我留意打听打听《小报》和《李氏小报》的大管事或者东主,都一般哪天在报房,只要让我能有机会见上一面,我保证可以把我写的小说卖出去。”W?a?n?g?阯?f?a?布?页?ī??????w???n?②??????5???????? 杨蔓娘说这话,倒不是胡吹大气。 现代人说起大宋朝,大家可能都会想到“弱宋”,想到后期南宋的金兵南下,想起岳飞秦桧。 但是,北宋的民间经济实力,却也是不可忽视的强盛。 陈寅恪先生就曾说道:“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北宋时期我国的经济实力几乎是引领世界的水平,甚至是中国历史的最高峰,城市化水准达非常高,甚至到了百分之二十二。 在这方面,同一时期没有任何国家可以相比。 也是因为这空前鼎盛的经济状态,才造就了各种小报的产生。 还有雕版印刷技术经过了唐朝的发展,到如今更是飞速改进至成熟。 大宋朝廷是十分重视教育的,除了国子监和六大书院以外,还有不少的民间书院和私塾。 而涉及到教育,必定需要大量的教材,自然需要大量的印刷。 所以,朝廷方面一直以来都是鼓励民间私自印刷四书五经一类的教科书。而且,刻书售卖是可以获利的,这大大的刺激了商人印刷的积极性,印刷工匠的水平也渐渐成熟,也正因此,雕版印刷成本不高,民众也能因此获利。 所以,书籍的成本自然很低,加上市井民众的积极性高,没有什么政治压力,朝廷也支持,所以大宋的文化创作环境非常轻松自由,各阶级知识分子各说其词,市井民众也时常聚在一起高谈阔论,也就造就了独属于宋代人的市井文化,这也为各类小报的传播,提供了广泛的受众群体。 汴京城的酒肆茶楼,经常能看见卖报的小经纪,就比如杨蔓娘所在的矾楼,也经常有客人打发闲汉帮自己去买市井小报。 而有需求自然就有供应。 汴京城本地人,加上驻军和流动人口,将近两百万。 除了朝廷的邸报以外,各类的小报也有十六七家。 《小报》,《李氏小报》,《新闻》,《向家小报》,《朱雀门小报》等等。 内容也是五花八门,各显神通。 让人眼花缭乱。 不过,小报相比于邸报,内容并不严谨。 很多都是小道消息,要不就是胡编乱造。 其中最为严重的一起胡编乱造就是,徽宗大观四年九月,小报曾刊载过一篇以官家的语气斥责蔡京的伪诏,说是官家要罢免宰相蔡京,很多市井百姓都相信了。后来这事儿传的沸沸扬扬,传到了宫里,徽宗还亲自出面辟谣澄清。 可想而知,这些各类小报的大胆,以及其在汴京的热度和关注度了。 不过。 这些小报内容虽然新奇,但对于杨蔓娘这个被天量信息轰炸过的现代人来说,还是不够看的。 毕竟,现代也经历过纸媒时代,电视时代,互联网时代,还有后来各种各样铺天盖地的手机短视频。 所以。 她很清楚真正的报纸是什么样子的,也知道能让报纸真正赚钱的法子。 也想好了用什么法子当敲门砖,来说服《小报》的东家刊登自己的连载小说。 那就是,打广告! “打广告?就是在报纸上宣传店子?” 老二杨士林的脑子很活络,很快便想明白了其中的关窍。 顿了顿。 语气有些不舍的道: “这么好的法子,咱们自己做多好。” 即使他没做过生意,但在街面上久了。 也明白杨蔓娘这个点子的含金量。 毕竟,酒香也怕巷子深。 汴京商业发达,各种小店多如牛毛,不是所有小店都有七十二正店的底气,可以不用招揽客人。 很多不为人知的小店,位置偏,没名气,没客人光顾。 想要扬名揽客,肯定愿意花银子在报纸上打广告的。 到时候定能收到不少的银子。 杨士林已经可以想象,商人们捧着银子,找自己打广告的盛况了。 “呵呵,不是什么钱咱们都能赚的。想赚这份儿钱,是有门槛儿的,首先得有一家小报。以咱们的家资,想赚这份儿钱是不可能的,因为咱们根本经营不起一家小报。” 杨蔓娘耐心的解释道。 她自然晓得是好法子,若是她穿越的出身好一点。 是个有点家底儿的小闺秀,自己有本钱的话,她也愿意自己做。 但是她现在一穷二白,连饭都吃不饱。 更别提本钱了。 所以。 根本不可能,没有本钱,连赚这份儿钱的资格都没有。 杨士林还是有些不甘心。 眼珠儿一转: “那咱们直接把这个点子卖了多好?还能拿现钱。” 毕竟家里太穷了。 杨士林不是很赞成用这么好的点子,去换取一个连载小说的资格,总觉得实实在在拿到手的钱才能放心。 “能把这个点子卖钱当然好,可是你想一想,汴京城会买这个点子的有谁,普通人会买嘛?只能是那十几家小报和新闻的东主,怎么去卖?那样级别的人,人家愿意随意见咱们这样的小老百姓吗?运气好一点,咱们能见到底下的小管事,若是没有足够的钱打点,这些小管事得了点子,多半只会随意的打发了我们,自己把点子据为己有,拿这个点子去得赏钱。这点子不是吃食,也不是用的东西,拿了就能有个凭证,人家只需要说点子就是人家自己想的,不给你钱,你一个小老百姓有什么法子,能打得赢官司吗?” 就像一个人,在路边看到一块无主的金子闪闪发光,会不去捡吗? 杨蔓娘从来不会高估人性,这个年代的上下级关系,也是一样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跟现代办公室没什么区别。 一个出色的点子,稍微贪婪些的管事怎么会忍住不据为己有。 杨蔓娘不做没有把握的事,也不会把希望寄托在别人的人品上。 底层人争夺的头破血流的东西,在食物链上层的人看来不过是不在意的碎屑。 也只有真正站在食物链上层的人,吃相才不会太难看,因为他们更看重自己的面子,不会为了一点自己看不上的蝇头小利而损害名声和口碑,才愿意为这个点子让自己讨价还价,得到一些实惠的东西。 看着老二老三有些沮丧的模样儿。 杨蔓娘放下手里的筷子。 不紧不慢的道: “当然,我说的这是个例,咱们未必不能遇上人品好的,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