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的期待:“要是有一百斤就好了,卖了粮我就去买肉吃,咱家好久没闻过那肉味了。” “是这个理,是这个理。” 但也有人想到另一点,发愁道:“咱们全都增产了,是不是粮食就得降价,卖不出价钱了。” w?a?n?g?址?F?a?布?页??????ù?????n?2?????????????ò?? “卖不出个啥啊,这肥是县令大人带来的,一看那架势就知道肯定是先在俺们村搞的,不然其他地方知道这好东西,能轮得到我们这犄角旮旯的地占便宜?” “大伙都增产了,那咱就把粮食卖到应山州去,多跑上几趟,铁定能卖出价。” 这话安定了大家的心,他们这些后排的唠着,发现前面已经开始称重了,不由得踮起脚尖往前看,这是在村长家,仓库里满满当当全是粮,衙役手一下一舀,然后倒进旁边的竹篮里。 县衙里有人拿着纸笔在旁边记录着,百姓们也在心里暗自算着数,所有人围观的挤在一块,翘首以盼,心提到了最高点。 一升……六升……一石! “这里边已经有一石了,你看村长家那粮仓里,可还有不少呢,至少三石,至少!”有人激动的面色通红,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在说什么了。 “二石!” “三石!” 三石这个数字一出,所有人眼睛通红,开始狂呼起来:“老天爷,这里面已经有三石了,你看旁边还有不少粮没称进去,这到底有多少粮啊。” “好激动好激动,想到村子家这么中,俺们家肯定也不差啊,不说四石,三石我都要笑死了。” “你自家三石去吧,我家要五石!!!” “不吹牛会死啊,快称完了,你个大高个在前面别挡着,还跳起来,我都看不清了。” 直到最后真正的总数一出来,看到明明白白的四石一,还是让所有的大吃一惊。 “这加的可不是一点!比起去年来说,可是翻了个倍。” 所有人都不由得激动起来,更兴奋的跳起来在原地嘶吼大叫,恨不得下一秒就知道自家是什么情况,这是村长家种的格外好还是大家都是这样的。 随着衙役们带着工具一家一家的去量,有些讨巧的还笑着凑过去,喊着:“衙役大爷,我家就在前面那,可近了,要不先去我们家。” 还没被衙役拒绝,直接被前面的村民给一巴掌糊了回去:“给我滚,我们家先,别在这里丢人现眼,臭不要脸的。” “我们家产了三石九,我的老天,虽然比不上村长家,但也多了那么多,咱们家终于能过个好年了!” “俺们家四石二,你那个算个屁,这粮食,丰收年啊,今年真是个大丰收年,秋社可得好好热闹热闹。” “四石!四石!能种出这地,值了,值了。” 每家每户都笑得开怀,最后县衙得出一个惊人的数据,只要是用了新肥的,最低的亩产三石八,约莫三百五十六斤,最高的四石五,更是达到了惊人的四百二十斤,其余普遍稳定在四石上下。 看着这堆积起来的沉甸甸的稻穗,所有人的心都飞扬起来了。 这肥可真好,他们许县令,更好! 68 第68章 全村百姓看着家里满满当当的粮食,浑身都散发着喜气,就连交税都十分的主动,只等县衙的人上门,就把粮食给准备好送过去。 陈家村今年的稻谷收成,没过多久便传遍了整个南新县,但却没有人因此嫉妒或者不甘,因为其他村里的好消息也是一阵阵的传出来,百姓们满眼满心全都是自家的地,你家收了四石?等着瞧,我伺候庄稼伺候的比你仔细多了,肯定有四石二。 陈家村最高产出四石五的那家的含金量至今还在上升,特地有同村,甚至隔壁村的过去取经,同样一块地,同样都是干活,怎么你的就多那么多呢。 陈图也不知道啊,自家的地就是好,出来的粮食多,这几日在村子里走路都带风,背都挺的直直的,但人家都上门来请教了,你也不能啥也不说就那三个字吧,到时候别人还以为你偷偷藏拙呢,只能支支吾吾的瞎编。 原本只是想随口编点什么,陈图想着自己种田时的感悟,结果越说越顺,感怀越深,其他人听的也认真,当了村子里好一阵的风云人物。 这些粮税全部都是要押送到应山州的,许行知把整个南新县今年的粮食产量,最高、最低和平均值都算好了写在信件里,所有的数据都能看的一清二楚。 闲的没事,他还把南新县过往几年的粮产都给写上去了,有数据对比,也好找圣上邀功不是。 大伙忙活了好一阵,这两日中,整个县里都热闹起来了,这次的丰收后,不少人家手里有了钱,还是会来县城采买些生活必需品。 街上出来摆摊的小贩明显多了些,其中以卖针线、头绳等日用品的居多,还有便是吃食,各式的糕点,很多带着小孩上街的人家,自己能忍住嘴馋,但多多少少顾忌到孩子,还是会零食吃,糕点就更不用说了,回娘家总得带些东西回去,糕点体面还不算很贵。 王二胡探头探脑看着街上的热闹:“这几日的人可真多,忙活完有空了,大丰收兜里有钱了,这不得舍点。” 许行知观察一阵,才摇头:“也不算,大家买的多是家里需要的,就算没钱也是需要买的,只能说刚好这几天农忙完,百姓兴致高,就集中起来一起买了,这才显得好像花了很多钱似的。” “今年才是第一个丰收年,家中需要用钱的地方多的是,大多数人家应该是备用攒起来,也能应对一些突发情况。” “确实是。”王二胡看了一阵子,却道:“不过已经很不错了,至少今年,大伙能过个好年,可能还能买件棉服,冻死的人应该也会少些。” 许行知张了张嘴,有些沉默,此时他才恍惚的想起,在古代的冬天,都是一次难熬的历劫,年岁不好,没有收成,又哪来的钱去买炭火,买御寒的衣物呢。 “去年死的人多吗?” “多。”王二胡肯定道:“尤其是住在破庙和桥洞的乞丐,一个冬天下来,能活下来的算命硬。” “不过今年肯定要好很多,大人您也不必为此介怀。” 许行知笑了笑:“你说,今年咱南新县,能不能一个人都不冻死。” 王二胡没说话,此时的沉默就代表了一切,没一会,他笑着岔开话题:“大人,丰收过后,秋社日要来了,咱可得好好准备准备,这可是大节,热闹的。” 秋社是古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一般来说,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用来祈求或者酬报土地神。 “肯定要的。”许行知点头应道:“往年一般是怎么弄的。” “一般就是搭个台子,大伙跳舞、唱歌、杂耍,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