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九书屋 > 其他题材 > 在直播间透剧诸朝历史 > 在直播间透剧诸朝历史 第160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在直播间透剧诸朝历史 第160节(2 / 2)

即便治国理念不同,朱棣对朱高炽的首层难度

【要是细纠的话,大明的经济应该是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就埋下了隐患的种子。

要说大明的明君也不少,且是接连出现明君,开国皇帝朱元璋自不必说。

明太宗朱棣,咱们之前详细说过,功绩之大,单拿出一件来都是明君。

明仁宗朱高炽,虽然战略眼光不行,但绝对能算的上称职的守城之君。

明宣帝朱瞻基更不用说,承接了仁宣之治。

一连几个明君,也算是国运特别好了,但偏偏这几代明君里没一人会搞经济,经济天赋为零,甚至还是负数。】

天幕上出现了四世同堂的卡通皇帝,头上带着血条,分别是武力值、文治值、经济值。

几个卡通人物的血条都不一样,唯独经济值那,齐刷刷的为空。

朱棣…

朱高炽…

朱瞻基…

朱高煦特别好奇自己的天赋是什么,武力那肯定是满血,文治嘛……

算了算了,还是不知道的好。

【咱们先交代一下明朝的货币——大明通行宝钞,明朝经济臭棋的开始。

从一开始,明朝就摒弃以白银为主导的货币体系,随之代替的是大明宝钞以及铜钱。

明初期先以铜钱过度,随即到大明宝钞和铜钱并行。

要知道一种货币的发行,必然要锚定大宗商品,这样才会有价值,同时货币还和王朝的信用绑定在一起。

说白了,不管是纸币还是金银,能作为货币,并不在于它本身的价值,而在于它背后的价值支持。】

朱棣皱眉。

朱高炽皱眉。

朱瞻基皱眉。

朱高煦两眼迷茫,神迹说的每个字他都听的懂,但怎么连起来就不知什么意思。

“大哥,父皇,大侄子,你们听懂了么?”朱高煦问,直接跳过了和他一样迷茫的赵王朱高燧。

但朱棣、朱高炽、朱瞻基这祖孙三人没一人搭理朱高煦。

这次不是不屑搭理,而是他们三人也没怎么听明白。

【明太祖朱元璋上来就大刀阔斧的发行新货币,按理来说,若操作得当倒也还好。

但关键问题是明太祖朱元璋打仗可能天赋异禀,但经济方面是真的不行。

第一,对于大明宝钞的发行量完全没数,不知明太祖朱元璋是不是以为印出多少钱来,大明就有多少钱。

钱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它背后锚定的价值,如果超出它背后锚定的价值,钱必然要贬值。

所以发行货币是件谨慎的事情,多发乱发都会导致货币信誉下降,从而贬值。】

【朱高煦】:什么意思?

他不明白,一点也听不明白!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贯钱背后锚定的价值是一斗米,所以一贯钱可以买一斗米。

在米不变的情况下,只是单独印刷钱就会导致两贯钱才能买一斗米。

这就是货币贬值。】

【咱们来看看洪武年间大明宝钞发行量是多么恐怖,从建立新的货币体系开始,大明每年发行量大概在五百多万锭。

在洪武二十三年更是多达一千五百万锭。

这么说大家可能没什么概念,那咱们前朝元朝相比,元朝每年货币的发行量不过二十万锭,最高峰时也不过一百五十万锭。】

听神迹所述的数据,赵匡胤不由惊叹,大明这是疯了?没有大宗贸易,发行什么新货币?

对于经济这方面,宋朝还是比明朝懂的多些。

毕竟宋朝是第一个使用纸币的王朝,交子的出现更加促进了宋朝的商业。

【如此大的超额印刷量,就如同刚刚咱们前面所述,大明宝钞开始贬值。

举个例子,洪武三十年,十贯大明宝钞可以买四石米。

等到了明宣宗朱瞻基这,买一石米就需要五十贯的大明宝钞。

再往后更为夸张,买一石米需要一百贯大明宝钞,一百贯大明宝钞也就能换两文钱…】

“竟然能贬值到如此地步。”朱高煦感叹,他第一次知道宝钞不能乱印,之前他还觉的大哥抠门,没钱就去印点钱呗。

如今看这里面真的是大有学问。 ', ' ')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