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兰静立一侧,耳中充斥着众臣的议论,初时还聚焦于旱灾赈济之策,渐渐地,话题却似偏离了正轨,转向了求雨与归咎。
明兰心中暗自焦急,深知此刻急需的是切实有效的救灾方案,而非空洞的祈愿与无谓的指责。太后见状,眉头紧锁,显然也被这纷扰的议论搅得心神不宁,转而望向皇帝,却见其面色淡然,未有过多表示。
于是,太后轻启朱唇,声音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诸位爱卿,议论良久,可曾触及赈灾之策的根本?”
言毕,太后目光深邃,望向明兰,语气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意味,“护国公主也听了多时,你可有何见解?”太后这是给明兰递梯子,推她上位。
明兰感受到众人的注视,深吸一口气,缓缓上前一步,行礼后言道,“陛下,太后,臣以为,当前旱情严峻,百姓困苦,我等身为臣子,首要之务应是商讨如何迅速有效地赈济灾民,恢复生产。
求雨虽为古法,但亦需辅以人力之作为,方能见效。至于归咎于司天监,虽有其责,然非当务之急。现在旱灾蔓延,但尚未到秋收之时,还有机会补救,臣以为当务之急还是解决庄稼无水的问题。方才刘大人提及兴修水库,臣以为此法甚妙。”
太后冷冽的目光如利刃般掠过,显然对刘大人等皇帝亲信势力的微妙平衡有着深邃的考量。她让明兰发表见解,并非单纯为了听取意见,更似是在棋局中巧妙地落下一子,意在制衡与推动。明兰敏锐地捕捉到了这背后的深意,旋即转了话锋。
“但此法实为预防,预防之法虽好,然此刻旱情已急,非朝夕可解。臣斗胆建议,当务之急是立即行动,组织人力,开凿灌溉渠道,以解燃眉之急。
此举不仅能将丰富的河水、井水等自然水源引入干涸的农田,为枯萎的庄稼带来生机,更能在日后成为保障农事生产的重要举措。臣恳请征调民兵,开挖沟渠,引水入田。同时也可兴修水库,以备不时之需。
此外,还应加强气象观测,为日后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建议。唯有如此,方能真正解百姓之困,安社稷之基。”
明兰的话语掷地有声,既展现了对当前局势的深刻理解,又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赢得了在场不少人的暗暗点头,太后与皇帝面露赞许之色。
第172章 公主之威
就在这时,大殿一隅却传来一声不合时宜的嗤笑,打断了这份和谐。一位官员突然出列,言辞犀利:“陛下,臣有奏,臣以为,护国公主之德行,有损大宋声誉,德行有亏。
公主德行,关乎大宋颜面,若其行为有违礼仪,有损国体,岂可再担‘护国’之名?臣恳请陛下,念及公主往日之功,可保留其公主之尊,但‘护国’之名,理应收回,以免误导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