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算是敞开天窗说亮话了,现在的国库大臣也是纪尧姆的心腹,或许能力不如科西莫那么强,但他又没犯错,纪尧姆没有理由解他的职。而且科西莫的出身,以及此前从未担任过什么瓦松政府职位,他甚至还是个外国人,这都是问题。
这些科西莫自己同样心知肚明,然后他就听到纪尧姆说道:“首先,朕会册封你为骑士,赐给领地和身份。这样再将你任命为朕的财务顾问,等到下次有机会,再安排一个大臣的位置给你,就非常简单了,谁也说不出什么来。”
册封一个骑士并不算什么,即使是附带领地的骑士,对一个国王来说也是小事一桩。所以纪尧姆册封科西莫,知道科西莫这次功劳的自己人,一点儿不会奇怪,更不会有反对声。至于国王的私人顾问这类职位,更不必说,这原本就不看出身,只要国王满意就行。
事实上,很多出身不高的人,正是靠着和国王的私人关系做了顾问,然后才慢慢成为大臣的。这其中最常见的就是一些神甫,他们可能是王室的家庭神甫,也有可能不是,但因为各种原因,能够和国王建立起联系。他们如果得到了国王的欣赏,之后成为顾问、大臣,这一条路是很通畅的。
对于这样的结果,明白其中意味的科西莫当然不会有什么,他非常感激地道:“陛下的恩惠,小人一定会牢记在心。”
纪尧姆也没有说太多,之后又是几句勉励,就让科西莫下去了。之后他则是带着财货清单,和自己的另一些心腹商量使用的问题——他虽然早有打算,但这样开会商议的过场还是要走的。而且这也不是纯粹的过场,是能够起到统一思想的作用的。
当然,纪尧姆的打算本来也就是大多数人所认可的。毕竟纪尧姆的内政并不出色,但他的头脑和性格就决定了水平至少在是平均线以上。所以这种时候他的打算也不会是什么迷惑行为,都是没什么亮点,但也挑不出毛病的。
首先就是还钱了,路易三世时代是真的从商人那里贷了不少款子。其中有的是被半赖掉了,有的却是拖延到了纪尧姆继位,现在就是纪尧姆的事了。
纪尧姆虽然不至于要连本带息全还,但本金还是打算还的。这也是为了瓦松的信用,为了未来借贷不至于利息高得可怕。
是的,纪尧姆只要还本金,瓦松的信用就能不降反升了。毕竟那些借贷商人之前就已经收了很长一段时间利息了,而且是很高的利息,现在纪尧姆只要能还本金,他们已然是大赚,自然没什么不愿意的——肯定还想争取积欠的利息,可面对一位能征善战的国王,谈判打消他们这个念头倒也容易。
只要意识到纪尧姆能还钱就会还钱,至少会还本金,瓦松的信用就能上升。属实是已经降到最低点了,怎么都是往上走。
还钱之余,剩下一些钱,纪尧姆则是打算用作军事开支。这并不是准备打仗了,而是单纯要敲打一些不听话的封臣——不听话的封臣,这是任何一个国王都有的烦恼,再加上纪尧姆最近对一些路易三世时代的老臣动作不断,更容易刺激出反骨仔。
这种时候,一些敲打是很有必要的……这也算是作为国王,都要经历的事。纪尧姆刚刚继位时位置不够稳固,而且也确实没钱,这都没办法立刻提上议程。但现在就不同了,位置稍稳,手头也有钱了,正好可以计划起来。
“一次领地巡视是很有必要的,可以每到一位诸侯的领地,就组织一场大型狩猎。”在讨论这个针对封臣们的‘敲打计划’时,克莱尔骑士很快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克莱尔骑士现在也是王室卫队的侍卫长了,作为大臣之一,这时候当然能发言。而他提出的建议虽然无甚新意,但这种事本来就有大量先例了,也不需要‘新意’,能达成目的就是最好的了。
果然,这个建议一出,大家也都没什么反对的意思。虽然大家猜测克莱尔骑士就是揣测着纪尧姆的想法才提出这样的建议的,觉得他有过于谄媚的嫌疑——之后的重点只在于领地巡视的细节。毕竟一场领地巡视也是千头万绪,尤其加入了具有敲打封臣的狩猎活动,组织策划的细节就更多了。
“这样啊,领地巡视……”纪尧姆开完会议,晚上就和路易莎说了这件事,路易莎对此倒是不太意外。
虽然纪尧姆过去从没有和路易莎说过要来一次上强度的领地巡视,但‘领地巡视’本身是不值得意外的事儿。中世纪的君主、诸侯,经常不在自己宫廷呆着,更多就在领地巡视中。之前纪尧姆还是王太子的时候就代路易三世巡视过领地,路易莎还和他一起去的呢。
纪尧姆继承了瓦松王位,刚继位时不太稳固就不说了,现在差不多安定下来,新的一年又开始了,领地巡视提上议程也是或早或晚的事儿。
最多就是纪尧姆给这次领地巡视加了更多目标,这是之前不知道的。不过联想到纪尧姆一直以来的志向,又觉得理所当然了——纪尧姆一直有自己的抱负,想要收拾封臣,建立更强大的中央集权,这是路易莎看得出来的。
另外,路易莎倒也不意外这个,毕竟贵族一直是君主最大的烦心事,哪个君主没有集权的念头呢?重点不是想不想,而是能不能。反正现在的瓦松是很难的,传统和现状都是制约,纪尧姆此行也不是为了集权,能暂时让一些人老实下来就是胜利了。
纪尧姆见路易莎一副不出所料的样子,犹豫了一下,还是对路易莎说出了自己的请求:“我离开后的西岱可能不太稳定,这里有很多不满意我的人。所以必须要有一个我足够信任,权威也无可置疑的人,代替我稳定局势。”
纪尧姆一说,路易莎就懂了,这个人当然是说的她,不然纪尧姆也没必要这样子对她说了。
“太好了,能得到您这样的信任……看起来,作为王后我做的还不错?”路易莎故意以开玩笑的口吻说出这番话,就好像这是一件大好事一样。虽然从她说的角度,这的确是值得乐观对待的。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留在西岱坐镇,这是一件很难做的事儿。就不说宫廷阴谋之类的了,从现在大局已定的情形来说,这个可能性即使存在,也很低了。但这依旧是劳神费心极了的一件事,而且做好了看不出什么功劳,一旦出了什么差错,就是她这个王后的巨大污点。
纪尧姆见路易莎露出开心的神色,没有说话,但嘴唇已经抿起来了。
路易莎知道他是怎么想的,便抓住他的手放在自己脸颊旁,温和地说:“我也很希望和您一起去领地巡视,见见新地方、新人,就像上次我和您一起领地巡视一样。不过,领地巡视是君主终身的事业,这次不行,很快又会有下一次……我还担心未来和您出行太多次,会觉得新鲜的东西也不再新鲜,赶到腻烦呢。”
其实,国王和大领主巡视领地,本来就不一定要带着妻子一起,甚至不带的比带的要多得多。像路易莎这辈子的父亲巴尔扎克伯爵,他巡视领地从来不带妻子的。路易莎这辈子的生母是这样,现任伯爵夫人也是这样。
为什么路易莎要预备有拉尼宫廷,就是预备着纪尧姆巡视领地,她就回拉尼呆着的。
当然,这次的话,即使她不和纪尧姆一起巡视瓦松,也不能回拉尼了。因为要帮纪尧姆坐镇西岱,人就得在西岱,最少也得在罗本都。
纪尧姆垂着眼睛,瞧着微微仰视着他的路易莎,某种很焦躁的东西被安抚了下去。但与此同时,另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焦虑又上浮了——有时候他自己都觉得惊异,原来他是一个这样儿女情长的人吗?
竟然会因为一段时间后的分离赶到焦虑……和眼前这个人分离,哪怕只是短暂的分离,也是那样难以忍受。
如果倒转回去五年,不,甚至三年前,他都不知道自己会这样。三年前时他已经见过路易莎了,正在谋求和路易莎结婚,那时的他当然也爱着路易莎,但那好像和现在又是不一样的。本以为会随着时间变得淡薄的爱情,现在却是一天比一天更能够牵绊住他的情感。
似乎是那么一瞬间,纪尧姆简直要为这强烈的情感害怕了,他侧过头不看路易莎。然后有些不自然地清了清嗓子,转移话题道:“希望这次巡视全国能够顺利达成目的,之前和伏京公爵一战,虽然已经让一些人安分了一些,但不安分的封臣就像是雨后的蘑菇,总是会冒头,这大概是所有君主共同的烦恼。”
和伏京公爵打了一仗,赢的那样有压倒性,自然有一定‘示范作用’。更别说,战败的伏京公爵,以及和他站在一起反叛的一些其他领主了,这次损失巨大,他们那一波封臣,短时间内别说想不想了,是根本没有搞事情的能力。
但即使是这样,身为君主也不能安心。此时是中世纪中晚期的样子,诸侯征伐已经过了高峰期,蛮族入侵的狂潮也被有效抑制,基本几大满足都被抵挡在了西方核心区之外——‘蛮族’也是相对来说的,当罗马倾颓,蛮族取代了他们,接管了他们的土地和文明,蛮族自然就成了闻名世界的一份子。
只不过,当旧蛮族迈入‘文明’后,曾经孕育出他们的、艰难困苦的世界边缘地带,自然会有新的蛮族生息。再然后,为了财富和更好的生活,又来冲击‘旧蛮族’们。旧蛮族们理所当然自命为‘文明人’,相对的新蛮族就是‘野蛮人’了。
总之,看起来这段时间西方世界趋于平稳,可以划分为‘盛世’。但就像华夏的盛世之下,依旧多的是饥馑,普通老百姓所谓的好日子,在后世人看来也只是饥一顿饱一顿,根本经不起任何外部世界一点儿变化的可悲生活。西方中世纪的‘盛世’,战争也依旧是个过于日常的词儿。
最多就是战争的烈度、规模和频率都有所下降,但以后世人的眼光来看,还是动荡岁月。封君与封臣之间,领主与领主之间,从来不能放心。
路易莎真切感受到了纪尧姆对集权的渴望,想了想后说道:“集权的确很难,君权与臣权,中央与地方,一直是做着博弈的。即使是君主集权方面堪称‘典范’的远东丝国,达成的君主集权也只是妥协下的集权呢。”
因为路易莎的原因,纪尧姆对‘远东’是有一定了解的。‘三国演义’的故事都听路易莎讲过了,其他或真实,或戏说的历史故事当然也会听一些。这时候听路易莎说‘丝国’是君主集权,也完全不突兀。
他早已在之前的故事里就知道了,在‘秦朝’完成大一统后,远东的丝国就全国范围内由分封转向郡县了。虽然‘汉朝’一开始,皇帝有分封自己的儿子做国王,可那和独立王国的国王是两回事。更何况,‘汉朝’的皇帝还总想着削弱封国的力量,更是让分封名存实亡。
总之,汉朝的皇帝就如同古代的罗马一样,统治着广袤的领土。但不同的是,罗马很难将行之有效的统治延伸到外省,除了核心统治区,其他的地区,中央和地方也是妥协的。汉朝的统治则非常细致,真的可以下到很小的行政单位。
虽然只是听路易莎和一些去过丝国的外国人讲那边的故事,无法理解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但纪尧姆依旧难免心驰神往。
这时候听路易莎说远东丝国的君主集权也是妥协的,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完美’,他倒是有些好奇了,追问路易莎。
路易莎上辈子上大学学的并不是历史,‘历史故事’知道,可其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就只知道一些基础的、大而化之的东西了。纪尧姆问华夏的君主集权怎么妥协了,她也解释不清楚,想了想还是决定讲故事。
现在的华夏是元帝国时期,路易莎就以元帝国以前的故事来说明。她讲了围绕‘铸币’发生的一系列央地博弈,一旦中央强势,当然会尽可能收回铸币权,使其完全在国家的管控下。可当乱世来临,地方自己铸币就非常常见了。
围绕铸币,中央和地方的博弈一直非常紧张,可以以小见大。另外,铸币权在此时的瓦松也是一个很能挑动神经的话题,王室一直致力于收回地方铸币权,至少要限制地方铸币出地方后的流通。拿这个举例说给纪尧姆,也更有代入感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