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九书屋 > 时空穿越 > 赘婿科举路 > 第23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

设置X

第23章(1 / 2)

徐京墨心知这人大概是知道他的背景的,看起来似乎并不介意他这赘婿的身份。“小弟徐京墨,原金陵人士,还请左兄多指教。”

唐柳看他俩客套完了,随即开口,“在下唐柳,柳树的柳,刚升到壹班。”

徐京墨本以为这公斋是按照班级分配的,看来并非如此。不过也无所谓,哪怕不能做友人,至少不会相互打扰就好。

唐柳本以为他这话说完,能得两句夸赞,哪想到这三人,一个不吭声,两个只是简答地打了招呼。脸上略有些尴尬,但是又不好发作,罢了,他们可能不明白,每个年级只有壹班的人才有资格下场考试。

左言和徐京墨当真不知道吗?怎么可能,这在书院的入学手册里可是写的清清楚楚的。不过是不愿意搭理他而已,徐京墨和左言都是打算四年后下场的,唐柳今年才升到壹班,想来明年的乡试也不是那么有把握,毕竟能下场,不代表下场必中。

所以三人都会在四年后再会,同样起点的人有什么可自得的呢?

徐京墨与左言相视一眼,都不再多说什么各自洗漱一下准备安置了。崇山书院的早课是从卯时开始,这就说他们差不多凌晨五点就要起床了,不早点睡,可是起不来的。

早课没有夫子,只是让学生们自己背诵,记忆是一个不停重复的过程的,书院里的夫子谁不是随口就能背出四书五经的每一句,不是他们记性好,只是他们重复的够多。

一定要背到滚瓜烂熟才行,不然遇到拆字题,那可是两眼一抹黑,完全不知从何下笔了。

早课以后有两刻钟的休息时间,然后才是夫子的讲授。不同的夫子所擅长的领域不同,学子可择其一深入研学,以应对策问之题。

徐京墨看着堂上引经据典的夫子,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学习的方向。对一个观点有看法不难,难得是要有理有据地支撑自己的观点。

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考生只能写下其字面意思:自己都不愿意的,就不要去强求给别人,那就是空泛的白话。

若是从推己及人破题,晋傅玄《傅子仁论》曾有云:然夫仁者,益推己以及人也。何解?古有景公着袍子赏雪,晏子直谏主君应该想到挨饿受冻的百姓,而后景公从之,赠衣食于贫者,得天下人称赞。

策论再由此带出推己及人的论述是不是就会丰满许多?

第23章 不安好心

自打徐京墨找到努力的方向后,便成了书院藏书楼的常客。

崇山书院的藏书楼分了三层,每层的书籍分别对应甲乙丙级。甲级的学子可借阅全部的书籍,乙级的学子可借阅除甲级外的所有书籍,丙级自然只能看本级的书籍。无论是谁,每次只能外借一本,一次十日,可续三期。

学子可以抄录书院的书,但是不得对外售卖,一经发现当即逐出书院。市面上随处可见的四书五经或者其他典籍不在此范围内,因此有不少的寒门子弟都会于书铺约好,然后借阅书院的书籍,抄好后再卖给书铺,赚些银钱。

徐京墨时常来藏书楼,与这的管理者自然相识,这日徐京墨前来换书。那老者问他,“你读书是只读一遍吗?”

这话就有意思了,古人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老者怕是嫌弃他读的太快了。“先生容禀,小子三岁开蒙,四书五经烂熟于心,然到书院方知这知识需的要相互论证。小子的书读的不够多,所以现在要多读。”

那老者看他一眼,问“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这出自《礼记礼运》,徐京墨当即接到“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老者又问,“晏安鸩毒,不可怀也。”

这句出自《左传闵公元年》,也是徐京墨前些日子所借阅的书。

“班固《汉书景十三王传》有云,以宴安为鸩毒,亡德而富贵谓之不幸。”

徐京墨洋洋洒洒地论述了一番后,就看那老者点点头,似乎是满意的,“读书需得有广度,亦得有深度。若是遇到不慎清楚的,可去找夫子请教。”

说罢,那老者就挥挥手让徐京墨进了藏书楼。

徐京墨不知道这老者是谁,但是他们这些学子来借书,只需要说出大概的名字,就能被这老者告知那书籍的存放地,有时还会被推荐一些书籍。合理推测,这老者恐怕是读遍了这藏书楼的千万书籍。

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只是个看门人呢?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