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完,他又有点僵硬地补充了一句:“我还挺好奇的。”
剧本是孟书茵写的,以民国为背景,讲的是女主角何十一自幼被父亲和继母苛待,终于,在她十四岁那年,留学回国的小姨帮她解除了婚约,并将她带离何家,为她改名姜行敏,教她读书识字,并将女书传授给她。
在看到了国家的弊病后,姜行敏决心在报纸上发表文章以医民心,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做地下工作。
男主角郑书仰正是深受姜行敏作品影响的热血青年之一,他追随姜行敏的脚步,学习、宣传新思想,组织了一次又一次学生运动。
宁洵越说越激动,最后忍不住凑近到梁嘉木跟前儿,感慨道:“我天,你都不知道最后女主角英勇就义那段有多感人。”
“女书?”梁嘉木默了片刻,表情难得生动起来,“我听过,也是非遗的一种吧。”
女书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唯一的女性文字,由女性创作、女性使用,在女性间流通。
它不止是文字,更代表着一种独特的习俗与文化,代表着女性在沉默中爆发,开始渴求身份与权利。
她们在时代中呐喊,拼尽全力只为让自己的声音被更多人听到,也希望更多人能够将她们的痛苦与社会的灾难联系起来,更加深刻地意识到时局之艰难、国家之动荡。
女书这一非遗技艺的引入,与剧本主旨完美结合,让整个故事更加精彩。
宁洵猜到梁嘉木会对非遗很感兴趣,便点了点头,在他期待的目光中继续说下去:“对,而且在剧本里,姜行敏还通过女书为组织传递过情报。”
“是不是很有意思?”宁洵放下筷子,认真地对他说,“等演出那天,你也一起来看吧。”
梁嘉木没搭茬,而是问他:“你想演男主角吗?”
宁洵听了,忍不住笑起来,用筷子撬开汽水瓶子的瓶盖,把冰凉的老汽水往嘴里送了一口,这才慢悠悠的说:“当然啦,没人不想演主角。”
他更是比任何人都想。
他想让他爸宁德远看到,自己当初的选择没错,他能在演戏这条路上走得好,也走得远。
梁嘉木把碗里的最后几根面条吃干净,放下筷子,抽了张纸擦嘴,之后抬头看向宁洵,“我觉得你很适合。”
宁洵眼睛一亮,追着他问:“真的啊?说实话,我真特想演这个角色。”
虽然在这个剧本里,男主角不如其他女性角色出彩,戏份也偏少,但他仍然是整个话剧舞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宁洵没理由不去争取。
可话是这么说,但宁洵自己清楚,他心里没底儿。话剧社比他优秀的人不在少数,而且他还听说有两个师哥也在竞争男主角,他一个新生,恐怕没什么机会。
天已经完全黑了,两人并肩走在路上,各自沉默了一会儿,还是宁洵先开了口:“那……你最近有没有时间,能不能陪我熟悉下剧本?”
这地方比人大附近热闹很多,即使这么晚了路上也是人挤着人,光是游客都有不少,所以连路灯都格外明亮一些。梁嘉木想着宁洵的话,便不由的落后了他一步,目光定格在了宁洵被风微微吹动的发丝上。
其实梁嘉木最近接了不少单子,加上有老师布置的作业要完成,抽空还得去找合适的房子,他几乎忙得不可开交,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
可对着宁洵,看着他期待的眼神,梁嘉木竟一句拒绝的话也说不出来。
“我最近不忙,”他顿了顿,抿了下唇,平静地说,“等我找到了房子,你可以去出租屋找我。”
第12章
宁洵一愣,大概是没想到他会这么轻易的答应。片刻之后,他才惊喜的回过头来,一把将胳膊搭在了梁嘉木的肩膀上,“梁嘉木,你对我也太好了!那一言为定啊!”
“我这就让程泽铭打听房子的事儿。”他说着,就要把手伸进口袋里掏手机。
梁嘉木眼疾手快的按住他,“不用,我已经找了一个不错的,正准备这两天交租金。”
宁洵“啊”了一声,心里有点儿愧疚,“我竟然晚了一步。”
“好吧,”他拍了拍梁嘉木的背,“那要是这个住着不合适,你可得提前告诉我。”
“你帮了我好几次,总得给我个报恩的机会吧?”他说的很郑重也很真诚。
梁嘉木似是无奈,笑着摇了摇头,最后却仍然是应下了。
宁洵漫无目的地走,梁嘉木就落后他一步跟着,他们避开游人如织的烟袋斜街,抄了条小路,不多时就看到了什刹海。
无论是不是节假日,这里都常年人满为患,好在此刻日落已经结束,天完全暗了下来,已经没什么景色可以看了,路上便宽阔到足以让他们轻松的并行。
宁洵抬起手,碰了下路边垂下来的树枝,随口说:“要是再早点来,就能看到什刹海的落日,可漂亮了,还能划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