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是她的书,签那个不是签?也不差《21次》一本,带上又何妨?
或许这行为对苍木而说只是可有可无,但别忘了《21次》可是刚刚拍完映影的呀!她们完全可以趁着这股东风也将各国的上映一并搞定,相信有了作者本人的人气加持,映影一定能更加叫座。
至于玛琳达为何如此热心,自然是因为——她与苍木签订的了票房分成的契约,没有选择青木报社所提供的高额报酬,而是大胆将自己的收益与这部作品进行捆绑。
老实说,这是很冒险的一个行为。
映影的投资成本一向巨大,玛琳达的薪酬固然高额,可折算到成本里,比起青木报社提供人员场地和租借珠宝古董的手笔,所占比例就十分不值一提了。
即便玛琳达已是相当成熟的商业导演,但映影票房分账比例,其实相当一部分的大头,要分给院线,再扣掉宣发与税额,制片方能拿到的比例,是35%左右。
而这只是票房分成,还未减去支出,制片方要承担所有的映影制作成本,包括但不限于演员工资、编辑工资、道具花费、以及最重要的胶片费用……
没错,在仍然使用映影机进行拍摄的提瓦特,其实胶片费用才是耗资最广的一项支出,毕竟演员可以引导借位,道具可以凑合糊弄,但胶片拍了就是拍了,感光胶卷可没法回炉重造,更别提ng失误导致的浪费。
演员多次失误为什么导演会暴跳如雷?因为浪费钱啊!!
拍摄映影时设置的机位越多,后期剪辑时的发挥余地就越大,在这种情况下,演员一次失误浪费的胶片数量也会乘上n倍。
在其中,彩色胶卷的价格又往往是黑白的几倍。这也就是为什么专攻文艺片的阿尔邦会亏得如此厉害,以至于要到处拉投资来拍电影。
几经周折下来,导演所能获得的收益,就显得相当可怜了。
正常来说,一部映影的盈利率要达到300%或400%,导演才算刚刚回本。
但一个地区的娱乐消费往往是有限的,成本再高,也只能摸到天花板……因此,像玛琳达这种成熟的商业导演,选择了另一种道路,她用控制成本,专研市场的方式来盈利。
3亿投入回报9亿很困难。
但3万投入回报9百万,努努力还是能做到的。
靠着这种方式,玛琳达积累了相当之多的经验,比起落魄的弟弟阿尔邦,她过得可谓是潇洒极了。
即便如此,青木报社直接付报酬的拍摄聘请,也显得非常具有吸引力。
想一想,不用你忙里忙外张罗一切,无需计算成本和思考盈利,只要按要求拍出映影就行,这样轻松的工作,薪酬还十分高昂!
却被玛琳达忍痛拒绝,转而选择了票房分成的薪酬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