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香问她怎么拿醋出来换,那女工摆摆手,整个人都有些无力:“不知道哪个天杀的给孩子他爸说醋能杀菌,能熏房子赶虫子,能泡脚,还能洗脸美白!他爸乐颠颠地跟人买了二十多瓶醋——”
光是想到那个场景,林香家院子里的大大小小都已经瞪圆了眼睛,那女工唉声叹气:“现在家里穷得就只剩醋了——林香,你要不要?”
林香跟她换了小半瓶,酱油瓶子里却还空着大半,那女工挥挥手走了,又去敲下一家的门:“要不要醋,我家有多余的醋,要的话咱们用酱油匀一匀!”
林香没再听下去,静悄悄地关上院子锁了栓,转过身来,两家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突然忍不住大笑起来。
“一天天的,这都什么事儿啊!”陈继开颇有些感慨,“不知道的以为咱们胡同是什么大供销社呢!”
这还真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胡同里总有一户人家是囤上的,林香笑得直不起腰:“我昨天去上班的时候,听见有人在匀鞋油……哈哈,咱们胡同还真是,什么都能淘到!”
第21章 双更合一
在满院子晾衣绳上纷纷扬扬的各色衬衫、花布衫、工装裤, 与院子里起伏不断的“匀一匀”吆喝声中,这一场来势汹汹的涨价风波戛然而止。
小饭馆的生意慢慢恢复,顾客们捧着碗,满心满腔的满足——就是这一口麻辣热烫的滋味, 才是他们最喜欢的, 这才够劲儿!
热乎乎的美食吃到肚子里, 客人们话匣子也敞开了。
有人说起了小饭馆的豆腐,之前副食店供应收紧, 机制豆腐都不给卖, 但黄豆没受到太多影响,不少人怀揣着“囤货”的心思,在小饭馆里头买了夏娟推的石磨豆腐回家, 这会儿给出了五分好评——
“那豆腐我也不怎么会做, 想着就简单点吧,添了点青瓜烧了一锅汤, 家里头正好囤了一大堆青瓜,天天吃,吃得眼睛都发绿, 我还以为没人愿意吃, 谁知道汤一上桌个个都在抢, 豆腐就不说了,连带着青瓜味儿的汤都喝得一干二净!小孩跟我说,妈妈你天天做豆腐汤, 我天天都愿意吃青瓜!”
另一个客人也附和:“就是, 我妈都八十多了,牙口不好,东西给她炖烂一些, 她嫌弃没有滋味像在吃糊糊,要是有口感呢,她又咬不动生闷气,我就天天换着花样做豆腐菜,我妈喜欢得不得了,说她好多年没吃过味道这么正宗的石磨豆腐了,来家里做客的亲戚知道了,还问我买呢!”
众人七嘴八舌,有的称赞夏娟豆腐推得地道美味,离了这家小饭馆都找不着替代,有的调侃这豆腐是“囤货神器”,家里什么多,就拿什么和豆腐一起烧,指定家里都爱吃。
说着说着,外头排队轮到了一个穿工装的男人,正站在菜单面前打算点菜,忽然“哎”了一声,拍了下桌子边坐着低头吃饭的男人肩膀。
“这不是董辉吗?怎么跑店里来吃了,我记得你之前说这东西很简单,用不着专门下一趟馆子呀?”
说话的这人叫大刘,是灯泡厂的技术工人,特别爱吃小饭馆的麻婆豆腐,经常打包回去给老婆孩子一起吃,董辉就是他“安利”来这家店的。
当时对方特别淡定地跟他说,这麻婆豆腐一点难度没有,还问店老板能不能单独卖豆腐,那之后,店里才挂上了“零售豆腐,一斤一毛”的牌子。
大刘可没忘记董辉说得多么信誓旦旦,他还等着试试这位董大厨的手艺呢,谁知道下了班人就不见了,竟然是溜来针织胡同吃小饭馆。
大刘调侃:“董辉,你不会是怕有人和你抢吃的,故意忽悠人吧。”
董辉万万没想到会在这里碰到同事,他咳咳两声,手里的勺子“啪嗒”一下掉回碗里:“……咳,我就是换个口味!”
他是灯泡厂的技术骨干,平时没什么爱好,不抽烟不喝酒,就喜欢琢磨厨艺,和嘉陵厂的黄燕燕一样,他也是被大刘给“忽悠”来的。
但两人又完全不同,黄燕燕吃了之后是彻底被宋明瑜这个年轻姑娘的手艺给折服了,之后哪怕于荣芳不说来,她自己也主动带着姐妹们呼朋唤友地过来吃一顿。
董辉呢,他会下厨,麻婆豆腐好吃归好吃,他却觉得自己吃了不少次,已经找到了关窍,那就是手工推出来的石磨豆腐。
店里刚把单独售卖的豆腐摆出来,董辉豪气地一挥手,买了五斤回去。
……然后他就做砸了。
董辉坐在家里是左想右想,怎么想都想不明白是哪一步出了问题,他嘴巴又不是不会分辨味道,不就是加点豆瓣酱,加点辣椒,再来点花椒炖一下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