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正常在国内卖的利润还要高。 许多还没开单的工厂都开始往这边晃悠,孟和平他们的钥匙圈都要不够了,后来是看到有拿过的人再过来,直接不给,恨不得再从他们身上薅出来几个送给买家,友商都是**! 孟和平完全忘记了他曾经说的文明人。 他们这样的做派自然也让其他人不满,不满归不满,大事上还是不能含糊,心里再怎么骂,面上还是不能拆台。 大不了春交会之后大家去取取经,有钱一起挣嘛。 成了!真的成了! 其实北平来的两个记者都知道,不管成不成,他们的这篇跟踪报道也绝对会爆。 但是成了,不止报道会爆,对企业和国家来说也是好事,他们要抓紧时间把报道写出来。 两人没等到春交会结束,就匆匆坐上回北平的火车,在火车上也顾不上休息,整理笔记,写文章。 下火车直奔报社,都顾不上回家洗漱。 “居然真成了?” 大多数人都是不看好李稻花的,包括报社的人,事实摆在那嘛,李稻花确实是个没有进过工厂,道听途说,也没有去过国外的人。 业内人士都没办法解决的问题,她一个外行人指手画脚,谁都会觉得是笑话。 现在成了,反而让人难以理解。 董郁最近都在报纸上发文抨击李稻花,全方位,多领域的抨击。 从她的小说,到她的为人,包括李稻花之前写的《一个农村妇女的自白书》都让他翻出来抨击。网?阯?f?a?B?u?页????????ω?e?n?2???????5???????? 李稻花也没闲着,隔三差五的发一篇小短篇,有的是小笑话,不管什么形式,最终的结果就是骂董郁。 两人是吵的不可开交,梁宁都有些着急,这天天吵架,哪有功夫写小说啊,前段时间把《杜鹃创业记》给她后,就没见李稻花准备新作品。 《杜鹃创业记》也因为最近李稻花的下岗记褒贬不一,还天天骂架,被主编给扣下来,看情况再发表。 北平文艺虽然只设了主要负责人,但是平时图省事,他们还是会称呼为主编。 职工楼里的人可开心了,他们治不了李稻花,有人能治,就是这样,加大力度。 而且,有人吸引李稻花的视线,他们就不用担心自己会被她骂,骂了他,可就不能骂我了哦~ 就在大家对这场骂战的忍耐性快到极限的时候,东风来了。 北平日报率先发力,刊登出一则报道,名为《下岗记对棉纺厂的改革启示》。 详细记录了孟和平他们拜访李稻花,到上课,以及川棉纺厂在春交会上的出色表现。 最后总结,李稻花在《李幺妹下岗记》中描述的棉纺厂改革方向是完全可实现,可复制的,甚至不是一条单一路线,因地制宜,举一反三,应该能成为更多工厂的改革参照。 接着就是北平晚报,不同的记者,相同的是川棉纺厂的成功。 走入困境的棉纺厂不止川棉纺厂一个,如今只有它一个成功突围。 相比自己的失败,别人的成功更让人痛苦,尤其是川棉纺厂距离北平这么远,他们都愿意登门学习。 他们改革的精神和决心也让中央发文进行称赞。 已经写好新一期稿子的董郁看着铺天盖地报纸,上面都是对李稻花的称赞,愤怒的把稿子撕掉,怒吼声,把邻居们都吓一跳。 他知道,就算自己写出花来,现在也没办法中伤李稻花了,这次的骂战是他输了,而且输的很彻底,鼻青脸肿的那种。 “快看!李稻花说的没错,这样真的行!”陈丽拿着报纸赶快告诉自己老公,她就说李稻花能行。 刘卫东也看到报道了,那又怎么样呢:“人家行跟你有什么关系,老实干你的活吧。” 陈丽撇撇嘴,她已经习惯了,刘卫东再怎么说,不耽误她一遍又一遍的看报纸,她恨不得告诉所有人,李稻花写的是真的! 报道一出,各单位闻风而动,距离近的,直接登门拜访李稻花,距离孟和平他们近的,就先去拜访孟和平。 很多人也是在这时候,才知道,春交会上出风头的孟和平居然请了强力外援。 职工楼门口每天都有人堵着要见李稻花,刚开始李稻花还能腾出来时间聊几句,很快就败下阵来。 棉纺厂来就算了,印染厂,酒厂,电缆厂,甚至后来机械厂,拖拉机厂都跟风过来了。 有些东西,它不是营销就行的,得有真材实料。 这么多人,他们的正常生活都被打乱了,不止是他们,楼里的人都被影响到。 每天上下班都要穿过拥挤的人群,做饭也要小心磕碰。 迫于李稻花的淫威,大家都是敢怒不敢言,只敢背地里蛐蛐,蛐蛐的时候还得保证身边人都是安全分子,不会去告密。 最后还是学校出面,不允许这些人进入学校,这场闹剧才算结束。 李清泉也觉得是时候把《杜鹃创业记》放出来了,趁着这股东风,绝对能爆火。 李稻花的稿费也从千字四,换成了这篇的千字五。 又是二百多入账,上次存起来一百,零钱六十多都还没花完。 《杜鹃创业记》发布之前,北平文艺甚至还做了宣传,很多人早早就开始期待这期的北平文艺。 听说是个体户创业的故事,无数待业小年轻都摩拳擦掌,还有些中年人,他们是为自己的孩子操心,为孩子买一本,好歹有个事做,不至于每天到街上瞎溜达。 天知道,每次他们听说哪里打架了,谁被抓走了,都得忙着打听是不是自己家孩子。 《杜鹃创业记》发布当天,有些工厂还出现了群体请假现象,就是为了回家买北平文艺。 “没有?北平文艺这么好的期刊你都不进,你这书店还开什么啊?” 一个抢着过来买《杜鹃创业记》的人被告知没有北平文艺,怒不可遏,他可是专门请假过来的。 他的嗓门很大,在他后面,甚至是在书店外面的人听到后也愤愤不平。 “不是我们没有进,是买的人太多了,我们书店的北平文艺都已经被买走了,你们上别的地方去吧。” 营业员也不惯着他们,没跟他们对骂都是好的,让他们去别的地方看看都是她服务好。 “走,我们去别的书店!” 北平的书店不止一家,只不过中间的距离比较远。 “什么?你们还要货?最快也要等到三天后了。 我知道你们急,大家都急,对,都堵着呢,总要有个先来后到吧,你别来,我这也堵!” 北平文艺里,电话铃声就没断过,他们之前准备充分的印刷数量根本就不够。 不止是北平的老百姓在抢购,周边的书店也都联系要进货。 第12章 财神殿前长跪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