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第79章(2 / 2)

在全是男人的朝堂上做事,息禾开展工作无疑是非常的困难。

她对此情况一开始就预料到了,面对刁难心态平和。

在进入朝堂后,息禾发现朝堂中实际办事的是一些低级官员,他们管理着各个部门的各种事务。

如此,只要这些低级官员给她行个方便,她办事起来就会顺畅很多。

为了办事顺利,息禾花了不少心思拉拢这些低级官员,当然也花了不少的钱。

利益动人心,不到半年,息禾在朝堂上行事便变得如鱼得水,科举制的开展也越来越顺利。

第一场秋雨落下的时候,黄色的树叶也飘落到了长安城的各个角落,天气开始转凉。

申月初三,乡试密封的试题与监考官也如期到达地方。

申月十五,第一轮乡试在地方上开展。

这段时间,无论在茶馆酒楼,还是在大街上驻足的行人,都在热议此事。

为了考试顺利进行,息禾对这件事盯得很严,加上各大家族子弟自有傲气,上头还有帝王看着,因此直到乡试结束,期间也并没有闹出什么幺蛾子。

加上这是第一次举行科举,考试并没有间隔太久。

在乡试结束后,紧接着便是会试和殿试。

一直到元狩二年夏,第一场科举才落下帷幕。

这一场考试,一共出了秀才三千六百七十人,举人三百三十五人,进士十人。

这些人,很快就被刘彻安排填补了中央和地方空缺的岗位。

又经过刘彻数月考察,发现这些通过科举选拔出来的人才,一到任上就能办实事。

科举制选拔的人才能够避免朝臣之间的利益纠葛,加强中央集权,选出的人才也确实能办事等,此科举制深得刘彻心意。

这样的情况朝中众臣都能看见,面对科举带来的实绩,一些朝臣就算心有不甘,也不好再在朝堂上弹劾科举。

他们没那么愚蠢。

而这一批以科举入士的官员,大多数天然的亲近息禾。

并不是因为他们有多感激她,而是他们知道,息禾需要他们,而他们也需要她,他们是利益共同体。

只有他们捆成一团,才能一起对抗世家权贵的倾扎。

未免被刘彻认为结党营私,大家对此都心照不宣,只是不说出口而已。

刘彻这样一个帝王之术玩到极致的政客,自然也是明白其中的道理。

他也需要重新扶持一个势力制衡朝堂,而这些新鲜血液注入朝堂正合心意,因此他不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开始大力培养科举入世的人才,对息禾多有照顾。

而科举制的成功,也昭示着息禾彻底在朝堂上站稳了脚跟。

如今的她犹如一把刚开刃的剑,锋芒毕露。

有这一把利剑开路,再无人能随意攻讦她。

同年,霍去病再次出兵匈奴,斩杀折兰王、卢侯王等七王,威望越盛。

其中匈奴的浑耶王和休屠王两部因战事不利,导致部队死伤了好几万。

其中浑耶王麾下损失六部,休屠王损失一部并丢掉了祭天小金人,而这个祭天小金人相当于大汉的国玺。

此事被匈奴单于伊稚斜得知,心中大怒,打算召回浑耶王和休屠王,将二人秘密处死。

此二王在匈奴王庭经营数十年,在伊稚斜单于身边安插有暗桩,因此得以提前得知此事。

伊稚斜要他们死,浑耶王和休屠王已无退路。

二王考虑到每年皆有匈奴小部落降汉,被汉庭优待,心中便计划着向汉庭传递想要投降的意愿。

二王行动迅速,很快,就派使者前往金城。

最开始是浑耶王的使者到了金城,当时李息在修城墙,见状立即将消息传递给刘彻,霍去病得知此事后也从边关回到了长安。

刘彻得到消息,便立刻召开朝会与朝臣商议此事。

大部分朝臣都认为,浑耶王和休屠王与大汉常年战事不断,双方互为死仇,此次二王投降定然有诈。

丞相公孙贺上前阻止道:“陛下,浑耶王和休屠王此次战败,伊稚斜单于定然不满。二王急需向他们的单于将功赎罪,极有可能以投降为诱饵,实际想玩什么鬼把戏。”

刘彻问东方朔:“爱卿以为如何?”

东方朔闻言,道:“陛下,昔日左贤王受降,是当时他部下皆是残兵败将,手上连支像样的军队也没有。而浑耶王和休屠王如今手上有五万骑兵,若是臣,臣也不相信他们会真心投降。”

众大臣纷纷附议,并不敢接受浑耶王和休屠王的投降。

霍去病从小锦衣玉食,出生尊贵,行事强硬,作风外放不拘一格。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