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奏疏由七位内阁学士先行批阅,画出重点,给出解决的办法,然后呈报给他批阅。
减轻了他七成的工作量。
现在他可以坐在椅子上,悠哉的喝着茶,看着七人工作。
只需最后复核批复,然后呈送给皇帝老爹。
嗯,其实也就是走个过程,除了一些重大事项,基本都是他说啥就是啥。
想必这会儿老爹都要闲的发慌了吧。
一想到这里,朱标顿时就觉得杯子里的茶不香了。
我是太子好吧,为何要干皇帝的活儿。
不公平啊。
陈景恪简直就是天才啊,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为啥要提议让太子统摄内阁?
你光体谅老爷子辛苦,就不体谅我吗?
就在他有一搭没一搭满脑子跑火车的时候,王源拿着一份奏疏过来:
“殿下,礼部呈送的加急奏疏,关于科举方略的。”
“哦,这么快。”
朱标嘴上如此说,表情却一点都不意外。
礼部速度要是慢了,那才有问题。
重启科举之事为何传的这么快?还不是百官害怕皇帝反悔,故意宣扬的。
天下读书人都知道了,你皇帝总不能不要脸吧?
这么快就拿出章程也是同理,用最快的速度,将此事做成定局。
当然,还有另一方面原因,速度慢了恐怕会被望眼欲穿的读书人骂。
朱标翻开奏疏,内阁学士已经用蓝色的笔墨,将重要内容全部画出,他看起来特别省力。
不过此事事关重大,他还是一行一行的将内容全部看完。
然后点了点头,任昂这事办的不错,没有搞什么花招。
基本都是仿照宋朝成熟的科举方案,在此基础上,添加了分省府划分名额的条款。
关于两年磨砺,则只字未提。
这是吏部的事情,礼部要是插手就是越权了。
不过吏部那边也同样不敢背负骂名,几乎是先后将奏疏呈送过来。
制定了一套还算可行的磨砺之法,大致意思就是:
在地方衙门的六房专门设置一个职务,协助主簿统管六房事务。
两年为期,合格之后吏部再授官。
所谓六房,就是仿照六部设置的六个机构,管辖职务也大体相当。
朱标看过之后觉得没问题,就单独呈送给了朱元璋。
朱元璋对两年为吏的考核之法进行了修改,之后就批复同意。
消息也同样以最快的速度传播出去。
翘首以盼的读书人再次沸腾。
然后就一窝蜂的散开,各回各家。
马上就要开恩科了,赶紧复习吧,谁还有空在这瞎聊。
第43章 暴毙
陈景恪的日子单调又充实。
在皇宫他几乎无法听到外界信息,也就朱雄英上课回来,会和他聊几句外面的八卦。
内阁正式建立,科举重新开办,赵瑁案已经抓了上千人……
这些他早就猜到了,并不觉得奇怪。
嗯,内阁正式建立,让他小小的兴奋了一把。
毕竟这是他提出的构思。
虽然没办法公开领取这个功劳,但朱元璋、朱标和朱雄英都知道是他的功劳,就足够了。
这一点很重要。
现在朱元璋对他的态度更加和蔼,朱标见了他都会停下聊几句。
这代表着很多东西。
其实他不知道,这一对父子对他的态度改变,还真不是因为内阁和科举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