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九书屋 > 时空穿越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57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

设置X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57节(1 / 2)

(' 见方孝孺想出言反驳,就挥手阻止,诚恳的道:

“先生学问胜我百倍,若公平辩论,我非先生对手。”

“我也并非是想与先生辩论,只是想表达自己的一点不同见解。”

“希望先生能让我说完,可好。”

方孝孺嘴巴张了张,哪有这样辩论的?

可他的操守,使他无法将一个八岁孩子视为对手,只能颔首道:

“好,我亦想听一听不同见解,小郎君尽管讲来。”

朱雄英拱拱手表示感谢,心中对他的观感好转了几分。

陈景恪也叹道,方孝孺确实是一位君子。

“先生可知夏商周所辖土地几何?”

方孝孺答道:“禹定九州,三代之土是为九州之地也。”

朱雄英摇摇头:“何来九州之地?夏商且不去说,单说周代。”

“西周之时朔方、大同等地为犬戎、鬼方所有,汉武帝时方才从匈奴手中夺得。”

“今山西以西之地,为西戎所有,秦朝数代君主耗百年之力,方才在秦穆公时期夺得。”

“四川乃蜀国之地,亦为秦时所得。”

“今北平等地,当时为孤竹等蛮夷所有,后经燕国历代君主征伐,方为大周国土。”

“今济南府、青州府等大片土地,当时为莱夷所有。”

“齐国历经数十代人,方才将其剿灭,将其土纳入大周。”

“当时淮水以南尽皆为蛮夷之地,应天府在当时还是淮夷之土。”

“列国落魄贵族南下,经数十代人教化方才建立了楚国……”

“故,夏商周何来九州之地?”

“禹定九州,然这九州之地大多掌握在蛮夷之手,夏商周不过只占据了一隅之地而已。”

方孝孺哑口无言,了解过三代史的他知道,这些都是事实。

但同时,他也为朱雄英的见识感到惊讶。

这么冷僻的知识都知道,这少年不简单啊。

酒楼内其他读书人,比他还要震惊。

他们还是第一次知道这方面信息,且还是从一个八岁小孩之口。

也不怪他们孤陋寡闻,古代书籍很珍贵,且科举又不考史书。

大多数人接触的基本都是四书五经,对于历史的了解,也仅限于一些比较知名的君主和历史事件。

朱雄英说的这些,完全超出了他们的知识范围。

陈景恪算是最淡定的,因为这些都是他给朱雄英讲的。

目的自然是通过历史事实告诉他,华夏能拥有这么大的领土,那都是靠先辈辛苦打下来的。

以此激发他开疆拓土的雄心。

只是没想到,他竟然将这些信息用在了这里。

见众人都被镇住,朱雄英心下也不无得意,顿了一下继续说道:

“所以,三代之时国土不过当今二三省之地,民不过数百万。”

“此与老子所言之小国寡民无异也。”

“从南到北不过三五日路程,君主之令朝发夕至……朝廷治国如臂使指,自然天下大治。”

“当今大明坐拥十三省之地,生民六千余万,从南到北骑马也要数十日时间。”

“朝廷的政令需要数月时间,才能传遍全国每一寸土地。”

“今时与往日,相差甚巨矣,如何能用同法治理?”

“先辈于黑暗中探索,观察古今之差异,寻找更适合今时之法,方才有今日之华夏。”

“若先贤皆墨守成规尊古不变,岂有今日之天朝上国?”

“吾只闻变法图强,未闻有复周礼而强盛之国矣,先生以为然否?”

方孝孺默然不语。

朱雄英越说越兴奋:“先贤披荆斩棘,筚路蓝缕,为我华夏探索前路。”

“我辈岂能忘记先贤开拓之精神,放弃先辈之成果?”

“若先贤泉下有知,恐难以安眠矣。”

“我辈继承先辈之精神敢为天下先,让华夏走的更远更加辉煌。”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