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九书屋 > 时空穿越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360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

设置X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360节(1 / 2)

(' 这个责任是谁赋予的?

现在官面上的说法是天赋皇权,大家都理所应当的认为,这是天给的任务。

可朱标自己是不信这一套的,那么没有‘天’,这个责任是谁给的?

他脑海里不由自主的,浮现出陈景恪曾经讲过的大禹治水故事。

“契约论,百姓给国家缴纳赋税,换取朝廷的保护。”

朱雄英连连摇头,接话道:“不对,至少不全对。”

“契约论虽然比天赋皇权先进,但也是一种片面的说法。”

“比如,没有人希望死亡,百姓不会赋予国家杀死自己的权力。”

“可国家确实存在着死刑,这不符合人性的基本逻辑。”

“不过您能有这一番认识,已经很不错了。”

朱标是最见不得这小子嘚瑟的,放在平日里肯定会训斥一顿。

今天却没有生气,反而谦虚的求教道:

“你可有更好的解释?”

朱雄英干脆的道:“没有,但我知道,不论是谁赋予了国家这样的责任,我们都要将其做好,否则就是改朝换代。”

朱标点点头,又将目光看向陈景恪,希望他能给出解答。

陈景恪依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道:

“之前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盛世盛世,什么叫盛世,标准是什么。”

朱元璋理所应当的道:“外无强敌,百姓安居乐业,吏治清明,可为盛世。”

朱标的回答言简意赅:“国泰民安。”

朱雄英的回答就霸气多了:“万国来朝,物产充足,百姓富足,可为盛世。”

陈景恪回道:“殿下的回答言简意赅,国泰民安可为盛世。”

“那么问题来了,国泰和民安,谁在先谁在后?”

不等他们回答,他就先自顾自的说道:“在朝廷来看,自然是国泰在前,民安只是实现国泰的途径。”

“大家嘴上喊着国泰民安,实际上真正的目的就只有国泰。”

“只是因为民安了国才能泰,所以才会去追求民安,才会将民安提高到很高的地位。”

“那么,如果民不安也能实现国泰,又有几个朝廷还会在乎民安?”

朱元璋面色阴沉,一句话都不说。

朱标嘴巴张了张,想要反驳,却说不出一个字。

朱雄英则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

过了好一会儿,朱元璋才说道:“百姓更看重民安,只有国泰才能民安,所以他们才祈求国泰。”

“如果没有国他们也能安,也就无所谓忠诚,是不是如此?”

陈景恪点点头,说道:“每逢乱世,百姓都会自发的往安全的地方迁徙。”

“即便这个地方是异族建立的国家,对他们来说也无所谓。”

“甚至他们会用自己的力量,来武装那个国家,用来攻打中原王朝。”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就是陛下方才所说的。”

“所以我才会一直强调‘华夏’这个概念,就是要告诉世人,我们是华夏后裔。”

“当所有人都接受了这个概念,就会生出族群认同感。”

“以后再遇到异族入侵,他们才会拿起武器保护自己的族群。”

朱元璋露出深思之色,以前他以为陈景恪强调华夏概念,是为了大明的正统性。

现在看来,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

果然,这个人从来都是走一步看十步。

当你以为看透他的计划,往往会在不经意间给你惊喜。

朱标想的则是另外一层东西:“所以,朝廷和百姓的追求是有所不同的,是吗?”

陈景恪颔首道:“准确的说,是帝王将相的追求和普通百姓不同。”

“百姓对盛世的要求只有吃饱穿暖,而帝王将相心目中的盛世,从来就是个人的文治武功。”

这话有点赤裸裸的打脸了。

不过在场的祖孙三人都没有生气,反而认真的倾听。

“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他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忽略民安。”

“比如汉武帝,他打匈奴是因为受不了这个屈辱,还是为了保护百姓?”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