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景恪不禁回过头,开始逐字逐句的阅读杨荣的文章。
发现他对很多问题的看法虽然不新颖,却都切中要害。
比如他认为,北方当穷追猛打,不可给蒙古恢复元气的机会。
要一直打到他们彻底加入大明才可以。
南方和西南则不同,这里气候恶劣地形条件复杂,族群成分也很复杂。
一味用兵并不可取,最好剿抚并用。
对于不服从朝廷的,要给予严厉打击,将其打疼打怕打服,杀鸡儆猴。
对于服从朝廷的,当安抚之,教化之,使其成为大明子民。
别的不说,仅此两条陈景恪就敢断言,杨荣绝不是纸上谈兵之人。
当即就做出决定,必须好好培养。
大明不缺行政方面的人才。
不说原本历史上就存在的大佬,仅仅是他穿越后朝廷培养的相关人才,就车载斗量。
相对来说武将方面就略逊一筹了。
倒不是无将可用,但那种能统筹全局的帅才太少。
如果大明选择当一个普通的王朝,倒也够用了。
可想要实现陈景恪构建的帝国体系,这些人是远远不够用的。
国家缺少帅才,想要扩张太难了。
就算能成功,也要多浪费几十上百倍的资源,多造成不知道多少无谓的牺牲。
汉武帝时期对匈奴作战,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卫霍在的时候,打匈奴就是摧枯拉朽。
很多以前表现一般的将领也纷纷立功,各条战线都传来好消息。
等他们不在了,国家好像突然不会打仗了一般。
不光没有帅才,以前表现很不错的将领,也纷纷拉胯。
汉匈战争进入兑子阶段,变成了纯国力比拼。
汉朝靠着更深厚的家底赢得了战争,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也属于惨胜。
试想一下,如果卫霍多活十年八年,或者他们两个有靠谱的接班人。
局势绝对不会那么难看。
所谓时势造英雄,英雄亦引领时势,他们两人可谓是典型的代表。
杨荣在行政方面的能力,前世已经得到过验证,接下来就看他军事方面的才能了。
不要求他冲锋陷阵之类的,只要他拥有大局观,能在战略层面有所表现。
陈景恪说啥都得给他开开小灶。
之后他又翻了其他人的试卷。
有些人他知道,前世就很出名。有些人他看名字觉得熟悉,但想不起在哪听过。
不过大多数人都不认识,只能通过文章来初步了解这个人。
总体来说都是俊杰,好好培养将来必有作为。
其中给他印象最深的,是两个人。
其一自然是曹端,他竟然试图用人权二象性,来重新解读理学思想。
虽然漏洞百出,逻辑上也经不起推敲,可这种主动改良学术的行为,是非常值得鼓励的。
而且以曹端在理学界的地位,他带头这么做,能影响到一大批人。
这对华夏文化来说,可谓是最大的好消息了。
仅此一点,陈景恪就决定对其倾囊相授。
第二个人是韩克忠,一个完全陌生的名字。
文章写的朴实无华四平八稳,内容是文教方面的。
他认为大明这些年变革不断,导致思想界较为混乱,士子们不知道该学习什么。
长此以往,会导致人心不稳,也会给一些魍魉小人可乘之机。
所以建议朝廷早日确定思想大纲,以安天下人心。
同时也对学政建设、教化百姓方面,提出了许多看法和建议。
这些建议都很是中肯,切中要害。
这妥妥的实干家啊,关键还是教育方面的人才,必须要重用。
一次性获得这么多人才,还有三个是稀缺性人才,陈景恪简直不要太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