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九书屋 > 时空穿越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905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

设置X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905节(1 / 2)

(' 更主要的任务,是稳固已经占领的区域。

顾成老成持重又懂民政,能更好的配合朝廷的计划。

耿子茂被调任大都督府,担任水师大将军。

梅殷担任禁军大将军,唐敬业担任骑兵大将军……

林浩调任抚慰部,担任总抚慰大使。

李景隆担任兵部左侍郎,主持兵部工作。

仅仅大都督府和兵部,就有十一位主官进行了交替。

但这还不算结束,新官上任难免会提拔一些自己器重的人上来。

最终会有多少人被替换,还是未知。

除了总部,地方各军也进行了大调整。

比如南洋大将军郭英,因旧伤复发选择退居二线。

他自感时日无多,加之长子郭镇能力平庸,就选择了分封。

他这一系的位置就让出来了。

刘楚才被调去担任了南洋舰队大将军,东海大将军被调任北海大将军。

大明四大舰队,北海、东海、南洋、西洋。

其中南洋舰队实力最强,北海其次,西洋再次,被夹在南北之间的东海舰队实力最弱。

所以这次调动,对他们来说都属于高升。

而他们调动后空出来的那些职务,则由新提拔的人才担任。

说白了,朝廷就是要通过这种频繁的换家,削弱将领对军队的影响。

而且,每个将领的风格不一样,作战思路也不同。

各军互换将领,也可以起到技术交流的效果。

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反腐的作用。

当然,这种高层互换,是很影响战斗力的。

将领和士兵,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相互了解相互适应。

在战时这么干就是大忌,可现在不是战时,这么做的不良影响被降到了最低。

除了军方,民政系统也进行了一轮更换。

大明建国初期,文武之间相互转换是很正常的,不少武将后来转成了民政官。

这其实不符合大明文武分治的政策。

原则上,军官转民政官,只能往捕快、游檄、求盗这一类转。

是不允许转成主要行政官吏的。

这么做,也是为了防范军方做大。

现在大批武勋转成的民政官被封走,他们空出来的位置,就顺势由专门的民政官来接替。

既完成了权力交替,也解决了一个历史遗留问题。

相对于军队的调整,民政系统的调整要更加复杂一些,需要考虑的方面也更多。

本来陈景恪是懒得过问的。

朱雄英当了五年皇帝,再加上之前的密奏制度,也是培养了不少心腹的。

这一次正好将他提拔的那一拨人才,给提拔上来。

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坐在这个位置上,有些事情他想置身事外是不可能的。

很多人都求到了他的头上。

关系一般的直接回拒就可以了,可很多熟识的,比如算学圈子出来的,他就不能这么生硬拒绝了。

为了安抚这些人,他可没少头疼。

还好,朱雄英其实也更喜欢偏理科的人才。

他用人的时候会将懂不懂理科,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参考标准。

倒不是对纯文科生有什么偏见,而是实践证明,学习理科的更注重实际,更看重数据。

做事情也更讲究成法。

基层工作,就需要这样的踏实的官吏。

尤其是大明正处在变革时期,也确实需要大量懂数据的人才。

所以,朱雄英提拔官吏的时候,也顺带考虑到了算学圈子。

其中不少人在这次调动中,担任了更重要的职务。

算是意外的帮了陈景恪一把。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