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九书屋 > 女性文学 > 帝师声泪俱下 > 第76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

设置X

第76章(1 / 2)

<h1>第76章</h1>

静婶和周伯把文采言母女带回了雁安,连带着温催玉的手书也没给文大伯留下,免得横生枝节,这是温催玉叮嘱过的。

事实也确如温催玉所预料的那么顺利,文大伯欺善怕恶,生怕得罪了国都的大官、被卷进可怕的政斗中,不仅没敢宣扬文采言母女被人带走的事,还即刻作戏,对外说文采言她娘疯癫病重多日后死了,文采言本就也有疯病,一受刺激就跟着撞墙死了,母女俩死得不体面,所以没办丧事。

文采言母女俩安安静静跟着到了雁安,起先是住在太傅府的。

那时袁昭和温催玉他们一起,刚落脚景国王都的驿馆没多久。

“擅作主张、没告诉你便去接文家母女,是因为我当时不确定能否办成,若是办不成,不是叫你空紧张一场?”

如今已回到雁安,在太傅府里,温催玉对前来谢恩的袁昭如此解释道。

“而且,当时我们都不在雁安,你一时也回不来、见不到人,我却突然提起她们母女俩,只怕显得味道有变,像是在拿她们威胁你似的,也是因此,在景国这两年,我没告诉你这件事。还有……”

袁昭立马又磕了一个头:“您如此厚恩,却还要费心解释,是折煞袁昭了,属下愧不敢受。属下知道,也是采言请求您别告诉属下的。”

文采言两年前回到雁安、得知来龙去脉后,请求准备给温催玉传信的静婶,代为转达她的意愿。

不过静婶不识字,府上其他仆从也都没有能写书信的,所以原本温催玉只是和静婶约定了事情顺利与不顺利的标记暗号。

好在文采言自己能读会写,所以温催玉在景国收到的信件是她亲自写的,表达得倒也更清楚直接。

文采言在信中说,她过去近十年一直被关着,被迫“两耳不闻窗外事”,所以并不知道袁昭曾和父母到过文家,只以为是彼此无缘,要么袁昭违约、并未前来提亲,要么袁昭来过、但被她那大伯否决了,终究是成不了。

她起先怨过自己的遭遇,但时日长了,又觉得怨也没用、只能让自己更憋闷,便释然了,也就放下了对袁昭的惦念。

文采言说,如今侥幸沾光,得以重拾自由,她对温太傅和袁昭都十分感激,但并没有再与袁昭再续前缘的念想。

虽然听静婶和钱婶转述的袁昭他母亲说过的话、袁昭的现状,文采言知道袁昭大抵还是在等她的。

但,她并非顾忌面上有疤而心生自卑,才不愿和袁昭在一起,她当初既然舍得下皮相,便不会受此围困。只是时过境迁,她这些年是真放下了,若是没放下,过去在文家那些年,也难维系平和。

她觉得既然自己无意,也就不要影响袁昭在外办差的心绪,听说温太傅还没告诉袁昭有关她这件事,那她希望暂时就不要告诉袁昭了,等来日袁昭回了雁安,她会去见他、把过去说个清楚的,只是不必提前让袁昭受影响。

温催玉本也没打算还在景国时就提前告诉袁昭,又收到了文采言如此说的书信,自然更是“守口如瓶”。

而这两年里,文采言母女俩初回雁安,又不便回从前的住处,所以最初落脚太傅府,也帮着做些力所能及的活计。

后来文采言找了个帮人抄书的活——时下造纸难得,又无印刷术,想要“复制”书籍,只能人工手抄到竹简或是布帛上。

但识字也是件罕事,能识字的人家又少有需要抄书这活来补贴家用的,所以文采言这谋生倒是稳定,她娘也做些绣活换钱,母女俩很快攒了钱,想要搬走,不好意思再借住太傅府。

静婶便说,让文采言再给温催玉写封信告知,不然他们是不敢让文采言母女俩走的。

温催玉收到文采言的信,倒是没有阻拦的想法,毕竟他又不是为了把文采言母女俩留在太傅府当“人质”的。

也是幸亏大燕其实对户籍管得不严,文采言母女俩自己租赁了屋院,便可去补办个新户籍,不涉及过往盘查的话,新户籍足够她们在雁安日常生活了,而租赁屋院是跟私人交易,一般也不看户籍。

文采言母女俩搬出太傅府,已经彼此相依为命居住了一年,这期间太傅府里几位婶婶还是会时不时去探望她们、照顾一二。

昨日温催玉他们回来了,钱婶便特意跑了一趟,去告诉文采言说袁昭也回来了。

眼下袁昭过来对温催玉和卫樾谢恩,显然是文采言已经去见过他了。

“不过……”温催玉斟酌道,“文姑娘已放下前缘,我还以为你见了她之后,会有所难过。但这会儿瞧你,倒只有喜色。”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