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说完这些,神色坚毅,合什高宣一声佛号,转而对李太后说道:“太后,出家人不打诳语,贫尼确实没有听过先帝提起过任何易储遗诏之事。”
司马元显紧紧地咬着牙,恨声道:“支妙音,你最好别后悔今天说过的话!”
刘裕冷冷地看着司马元显,大声道:“无论是谁,如果真的伤害到夫人一丝一毫,我刘裕就算追到天涯海角,也会把他挫骨扬灰的,国家有国家的法度,有些人可以靠着自己的权势一手遮天,给自己洗罪,或者是脱罪于人,但我刘裕不讲这些,我如果追查到真凶,那绝对是引刀一快,半个不留,郗超是怎么死的,有些人在做坏事之前,最好先考虑清楚。”
司马元显被刘裕的声势所慑,不自禁地后退了一步,刚才的嚣张与狂妄气焰,不复存在。
一个阴冷的声音从后方响起:“刘司马果然是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佩服,佩服,只不过本官有个问题,你的爱妻,那位燕国公主,现在在哪里呢?”
刘裕的脸色微微一变,心中暗叫糟糕,一路之上,最担心的一件事终于还是来了,哪壶不开提哪壶,在这个时候,擅离职守的慕容兰,果然会成为别人攻击的目标,而提及此事的人,显然也会是今夜自己最大的劲敌,就是那个身着紫袍,站在灯火阑珊处的中等个子,一直以来都态度不明,却是跟自己多次为敌的世家高门,王珣!
第1685章 各方角力敌友混
刘裕勾了勾嘴角,看着王珣,沉声道:“王仆射(王珣现居尚书左仆射,征虏将军,太子詹事之职务),你怎么会在此时到这里?”
王珣冷冷地说道:“先帝驾崩,这丧钟全城人都听到了,我等身为臣子,自然当在此时进宫,两仪殿那里的守卫们说,太后和会稽王,还有王尚书们都来了中书省,所以我等也就过来了。”
王珣的身后,跟着十余名身着官袍的官员,紫袍红袍都有,都是中高级的朝中官吏,刘裕认得几人,散骑常侍王雅,中书郎桓胤都在其中,甚至连时任侍中的王谧,也站在王珣的身后,看到刘裕时,微微点了点头。
这些官员们向着太后,诸王,太子一一行了礼,刘裕看着王珣,说道:“王仆射,拙荆因为家事,暂时告假离开,就是在今天下午的时候,当时值守两仪殿的将士们皆可作证,也是先帝所批准的,支师太当时在场,也可作证。”
支妙音马上说到:“不错,当时先帝是准了臧护卫的假,允许她离开的。”
何无忌和向靖也连忙道:“是啊,慕容姑娘家里出了大事,告假回国了。”
王珣冷冷地说道:“戏马台的时候,几万人都听得清清楚楚,燕国公主慕容兰,自愿放弃她的身份与族人,归顺我大晋,先帝还特地为她赐名为臧爱亲,从此成为我大晋子民,你们说她归国,回家,请问归的是哪个国,哪个家?”
刘裕沉声道:“虽然爱亲归顺了我大晋,但她毕竟是慕容家的出身,她的大哥慕容垂,把她一手带大,这情份,怎么可能说断就断,慕容燕国最近连逢巨变,不仅战场惨败,几万大军被拓跋魏国坑杀,就连伪帝慕容垂,也因为悲愤交加而病死,爱亲告假是为了给她这个如兄如父的大哥奔丧的,这也是人之常情吧。我大晋以孝治天下,难道连这都不准了吗?”
王珣冷笑道:“可是这实在是太巧了,她早不走晚不走,刚一离开,先帝就驾崩了,我听说这阵子以来,都是慕容兰和支师太负责先帝的贴身护卫,而你刘司马则负责殿外的防守,那请问你是不是应该对先帝的殡天,作些解释呢?”
刘裕正色道:“王仆射,你这话什么意思,你是想说,先帝的死,跟我妻子有关吗?”
王珣摇了摇头:“我没这样说,只不过是按着刘司马的意思,把你对会稽王世子的话,重新用在你身上而已,先帝的事情还没有结束,所有负责他安保的人,都要接受审查,并承担相应的责任,这点刘司马你没有意见吧。”
刘裕咬了咬牙:“这是自然,先帝走的如此突然,从张贵妃到我们这些卫士,都需要接受调查才是。”
王珣冷笑道:“那请问刘司马,你能不能把你的爱妻找回来,让她接受调查呢,她是如此关键重要的人物,在这个时候突然消失,返回敌国,不能不让人心生疑惑啊。”
刘裕突然意识到,自己是在给这王珣牵着鼻子走,不知不觉,已经到了非常不利的境地,可是一时半会儿之间,似乎又无法摆脱,想到这里,他的额头开始冒汗了。
刘穆之的声音从另一侧响起:“王仆射,卑职以为,先帝的死因调查,并不是今夜最关键的事情,我等来此,是为了扶立新君即位,这是我们来之前就商议好的,您作为百官首领,当朝副相,当与王尚书这位宰相,以及同样行宰辅之职的会稽王一起,查验这所谓的密诏吧。”
刘裕心中一动,看到了人群之中,刘穆之那肥硕的身形,虽然他只穿着一身绿袍,在人群的后面,毫不起眼,但是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到了他的身上。
王珣冷冷地说道:“刘参军说得有道理,不过,国家大事,还轮不到你一个小小的八品参军插嘴,退下!”
刘穆之微微一笑,向着刘裕使了个眼色,行礼而退。刘裕正色道:“先帝在时,给了卑职护卫之权,也吩咐过卑职要守卫好皇宫,现在先帝殡天,那中书省就是皇宫中最重要之处,这也是卑职在此守护的原因。既然现在太后,尚书,仆射,王爷,太子们都在,那卑职请太后下令,现在即刻打开中书省的门,一起查验这所谓的密诏是否存在,如果没有,那就请各位大人,即刻拥立太子殿下登基即位,以安人心,固国本!”
王国宝气急败坏地说道:“不行,这密诏不一定就在这中书省,也许,也许先帝放到了别的地方,不能就这样匆匆地决定新皇的大事,要从长计议!”
李太后看着王珣,沉声道:“王仆射,先帝在时,经常夸你办事公允,干练,又能协调好世家的关系,是不可多得的人才,王尚书有他的意见,但是他毕竟和会稽王的关系,天下人皆知,所言可能有所偏颇,现在,哀家想听听你的意见。再作决定。”
司马元显咬了咬牙,说道:“皇奶奶,王仆射身为太子詹事,同样难言公平,他的说法,一定是偏向太子的!”
司马德文笑了起来:“世子啊世子,你这话恐怕大家都不会服气吧,如果王仆射偏向太子,为何一来就置疑刘司马夫妇呢,刘司马今天在这里极力维护太子,甚至不惜得罪你父王和王尚书,如果王仆射真的偏向太子,应该跟他一起才是。这不正说明了王仆射办事公平,对事不对人吗?”
王珣的眼中冷芒一闪:“多谢太后,琅玡王殿下的信任,臣刚才所言,只是出于一个大臣的本份,并不针对何人。臣同意刘司马刚才的意见,即刻搜查中书省,如果真有密诏,不仅是一道孤诏,还会在中书省的阁楼之中留下副本,如果不是有密诏本诏和副本相对应,则是矫诏,矫诏之人,当以谋反论罪。若无易储密诏,则应由太子即位,考虑到太子的身体情况,还请太后效仿当年储太后旧事,垂帘代理,而会稽王应协助太后摄政,不知太后和会稽王殿下,意下如何呢?”
第1686章 元显力争太子位
刘裕的心中暗叹,这王珣果然厉害,提议几乎是滴水不漏,先是作为太子詹事,保障了还是这个弱智太子登基,这是第一位的,而会稽王则允许作为摄政王,可以掌大权在手,也算是虚君实权,虽然没有名份,但起码不会比现在差,暂时也算稳住,他的话说得很明白,如果中书省内没有密诏的存档副本,则为矫诏,会以谋反来追究论处,这就警告了那些道子党,不要试图在这个遗诏上作手脚,不然后果会非常严重。
李太后满意地点了点头:“王仆射的提议,非常合理,会稽王,你看呢?”
司马道子的眼中光芒闪闪,一时没有说话,而司马元显则冷冷地说道:“王仆射的话已经说到这种程度了,我等还有何可说的呢,只是我必须再说一句,那西朝惠帝之事,相隔还不远,庸主当国,只会让有权势之人生出异心,如果他们举兵相攻,则会天下大乱,最后苦的还是百姓。若是以天下苍生为念,那还是选出一个英明之主为好。这点,大晋不是没有先例过,即使没有先帝遗诏,也曾经是重臣合议,拥立英主过。”
他说着,看向了王珣身后,一个眉清目朗,三十余岁的白面文官,说道:“桓秘书,你家大人当年曾经和王家,谢家的家主一起,废了无所作为的海西公司马奕,另立有贤名在外的简文帝,这种废立之事,挽救了大晋,得保后面几十年的平安,今天,我们大晋又面临同样的情况,你们桓家的现任家主现在在荆州辅佐殷刺史,可谓实控荆湘,和当年的情况,又是何曾相近啊。”
这个被叫到的人,正是桓冲之子桓胤,与他那两个以勇武过人的兄长,桓石虔和桓石民不同,此人自幼身体多病,不能习武,所以转而向文官方向发展,才名满天下,长期在建康为官,其实也是桓冲放在京城的一个人质,历任中书监,秘书监,执掌大晋的文档整理,归类工作,虽是闲职,但地位颇高。桓玄自从回到之后,自然不愿意这位堂兄回来与自己争位,干脆就把他这样留在京城,一如桓冲当年也是把自己赶得离荆州越远越好。
桓胤面不改色,淡然道:“当年先伯父一时糊涂,妄行废立之事,几乎毁了一世英名,并不是什么光彩之事,下官身为桓氏子孙,从小受到先父教诲,要牢记教训,再不可行此逆行,世子殿下的言论,请恕下官难以苟同。”
司马元显冷笑道:“那你的堂弟桓玄,现在身为南郡相,却又是在荆州控制兵马钱粮,不听朝廷调遣,所做所为与当年你的先伯父大人如出一辙,又作何解释呢?”
桓胤正色道:“那是堂弟所为,与下官无关,下官每次见到堂弟之时,都会规劝他要忠君爱国,以其先父为教训,不可生出异心,毁了我桓家的名声,现在太子殿下就是合法的储君,理应即位,这种废立之举,并非一个忠臣,甚至一个大晋子民应该议论的。”
司马元显咬了咬牙:“现在太子还没登基,一切可以商量,如果只是拘泥于所谓的忠义,让一个不具备正常人能力的人登上大侠,那八王之乱的祸事,就在眼前,大家是要以这种小小的愚忠来约束自己,还是要行大义呢?”
李太后沉声道:“元显,现在的大义就是让太子按正常的程序登基,太子之位,如果不是皇帝在位时亲自下诏废除,那就是后世的天子,如果人人都借口太子无能,逼他退位,那就是臣逼君王,天下还有这纲纪吗?你开了这个头,今天换了太子,明天可能就是别人来换你的父王!最后天下就不再姓司马。你被认为是神童,当知这些往事,怎么会如此糊涂呢?”
司马元显咬了咬牙:“奶奶,孙儿真的不是为了一已私欲,实在是因为西朝惠帝的往事不远,而且…………”
说到这里,他看了一眼一直侍立在司马德宗身边的司马德文,沉声道:“就象当年贾南风控制皇帝,毒杀太子,自己掌权一样,还有什么,会比一个连话也不会说的哥哥,更好作为自己掩护道具的呢?若是奶奶执意要让太子接位,那不如干脆点,让琅玡王直接代替太子吧,反正都是先帝的嫡子,也没有区别。”
司马德文淡然道:“元显,这是万万不可的,我只是皇子,不是太子,这些年来,也只是负责照顾太子殿下而已,对那皇位,既没有能力,更没有想法,奶奶说得对,天下必须要按天下的规则行事,虽然太子哥哥怪病一时难以治愈,但是只要我们团结一心,联合百官和各大世家,一起辅佐他,那相信我们大晋一定可以兴盛繁荣的。这百年来,大晋皇帝一直充分地信任世家高门和群臣百官,君臣共治,方能渡过艰难岁月,有了今天的强盛气象,这个时候,我们万万不能自己先乱了起来,争权夺利,重演八王之乱的悲剧啊。”
司马元显咬了咬牙:“既然奶奶和堂弟这样说,王仆射也坚持,那作为司马氏的子孙,我也没什么可说的了,可是,这天下并非我司马氏一家一姓之天下,世家高门,有力强藩,都会因为皇帝的人选而改变想法。先帝英明神武,群臣心服,方有今天之局面,可是如果新皇是个连话都不能说,冷暖都不知的人,很多人只怕就会有别的念头了。王尚书,你们太原王家,可是顶级世家,你自己说,世家高门之中,会不会有人起别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