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九书屋 > 时空穿越 > 东晋北府一丘八 > 东晋北府一丘八 第648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

设置X

东晋北府一丘八 第648节(1 / 2)

谢晦看了一眼刘穆之,刘穆之的胖脸之上,如同罩了一层严霜,冷冷地说道:“宣明,既然陶公这样问你,你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好了,如果你们真的认为自己所做的,是一件利国利民的正义之事,就应该和陶公辩个清楚才是。”

谢晦向着刘穆之行了个礼,站起身,走到了陶渊明的面前,说道:“陶公,你说的原因,恐怕就是害怕北方胡虏南下,会让江北的经营,毁于一旦吧。可是晚辈并不这样认为。”

“以前的大晋,荆扬互斗,世家高门之间也争权夺利,更是有黑手党这样的阴谋组织从中作梗,他们不思报国,不想着收复失地,只是安于现状,自然不会去下功夫经营江北六郡,因为,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果不在江北六郡屯田积粮,那要出兵北伐,就得从江南千里运粮,如此费时费力,往往粮食不到前方,就会在路上消耗一空,这也是我大晋历次北伐不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第2475章 后起之秀辩陶公

谢晦的言辞铿锵有力,配合着他的手势和坚毅的眼神,越说越快:“现在大晋的内乱方平,荆州也终于收回了朝廷所管辖,更是有刘镇军所统领的北府军,所向无敌,无论是逆胡还是叛贼,在北府军面前都是不堪一击。”

“荆州已平,正是可以集结得胜之师,再次挥师北上,收复失地之时,刘镇军念及苍生之苦,所以暂定休兵两年,而在休兵的这两三年里,正好经营江北,以备大军所需的粮草,如此,等到下次北伐之时,必可一举成功,这样简单的道理,陶公为何还要怀疑呢?”

傅亮猛地一击掌:“宣明,说得好啊。”

而在场众将也都笑着连连点头,孙处哈哈一笑:“小谢参军,你可真是厉害啊,果然是谢家的子弟,这大道理一套一套的,我老孙可说不出来啊。”

虞丘进也赞赏地点着头,看向了刘穆之:“刘长史,你推荐来的可都是人才啊,以前兄弟们还以为你是又找些只会吟诗作赋的世家子弟,可这回,我老虞是真的服了气啦。”

刘穆之微微一笑:“你们啊,早跟你们说了,世家子弟中也不全是无能之辈,有本事的后生并不少,这些天来,小傅和小谢参军可不比你们打仗要轻松,看看他们的眼睛,都几天没合眼了,以后大家可要文武同心,共谋大业才是。”

在帐众将齐声应诺,刘裕点了点头,看向了陶渊明:“陶先生,刚才宣明说的这些,你可有异议?”

陶渊明一直微眯着眼睛,不置一词,听到刘裕的话,才轻轻地睁开了眼睛,说道:“大帅,小谢参军所言,听起来有理有节,很有气势,但还是避重就轻,他仍然没有回答刚才我的疑问,那就是为什么这么多年来,谢家,王家这些世家高门,并不经营江北呢?”

谢晦沉声道:“刚才我说过了,因为以前的掌权大臣,并无真正的北伐之志,所以才不会经营江北,可是现在…………”

陶渊明冷笑道:“谢宣明,你是想说,你家的叔祖大父,前任谢相公,还有五州都督前任谢镇军,也是无北伐之志的人吗?”

谢晦一下子给问得无言以对,一边的傅亮站起身,沉声道:“陶公,谢家当然是一心为国,想要北伐的,不然也不会组建北府军了,只是当时前秦大军南下,大晋来不及经营江北六郡,所以只能在江南组建大军,训练完毕后才出击淮南,但就是这样,北府军初战也是大破前秦的豫州军团,打败俱难,彭超的十万大军,横扫彭城一带,当年我们都有这个实力守住江北,现在更不在话下!”

陶渊明微微一笑:“小傅参军说得好啊,可是谢相公当年为相二十年,可不止是在淝水之战时才当上宰相的,前面这十几年,他老人家也没有经营江北啊,我们大晋之人,谁都知道,江北之地是危险的战地,随时会让胡虏南下。”

“大晋百年以来,也是在这里与胡虏反复拉锯,在彭城等要地有驻军,但绝不会象经营三吴这样地经营乡村,就是怕胡虏南下,万一野战不敌,那根本无法保护广大的乡村之地,多年经营的粮草为人所掠,人口被敌年掳,辛苦经营数年所得,却肥了敌军,这样的风险,谁也不敢承担。”

谢晦咬了咬牙:“那是因为以前大晋军力不足,尤其是扬州方向,没有一支强军,还要时时防备来自荆州的桓逆作乱,所以只能暂时放弃江北,集结兵力于广陵,京口一线,靠彭城的驻军在一线抵抗,为大军援救争取时间。这些都是以前的旧事了。现在北方大乱,诸胡林立,江北原来直面的齐鲁之地,现在是南燕慕容氏,而兖州,中原一带,则分别是北魏和后秦的地盘,但他们在此地并没有多少驻军,对我们构不成威胁,只有南燕算得上是江北的威胁,可上次南燕大军,也被刘镇军亲自震慑,不敢南下。事后更是签订了互不侵犯的和约。”

傅亮笑道:“宣明所言极是,目前的三国胡虏,都没有威胁江北的能力或者是借口,我们不打他们就不错了,他们哪敢主动来犯?而荆州方向,现在也被彻底平定,再不需要在江州和豫州集结重兵防守了,我们有充足的兵力来保护江北,就算南燕南下,也能轻松挡住,陶公只怕还是以旧眼光看今天的大晋吧。”

陶渊明笑着摇了摇头,看向了刘裕:“二位小参军看来还不知道大帅的真正意图吧,那请您明示,您这样移民屯田,开发江北,是准备要驻多少大军来防守呢,而驻军江北的粮草,人力,是要供应这支军队,还是要积累粮草,以备将来呢?”

刘穆之的脸色一变,沉声道:“陶公,这些都是军国机密,不是可以在这里讨论的,你如果想知道,那事后私下问大帅可以,但在这里…………”

陶渊明环视四周,笑道:“是吗?难道这里不是镇军将军府的中军帅帐吗?难道这里还会有敌国奸细吗?既然是光明正大的国策,那在这里难道不可以讨论吗?”

刘穆之的眉头锁了起来,正要开口,刘裕轻轻地摆了摆手:“长史不用多言,既然陶公这样问了,在这里,没有外人,我们所制订的国策,也没有不可以对外人言的,正好在这里可以跟所有人解释一下,陶公也可以向天下士民转达。”

陶渊明微微一笑:“属下洗耳恭听。”

刘裕平静地说道:“目前的江北,与三国接壤,后秦刚刚与我大晋修好,加之其所在的中原之地,离江北还需要穿越豫州和兖州地界,即使是其中原守军,也不过万余,不足为虑。”

“至于北魏的兖州兵马,主要是为了防备南燕这个敌国,其重兵并不在与我们北徐州交界之处,虽然北魏自入中原以来,一直与我国没有什么联系,但也不至于起大兵南下。这一路威胁,也可以忽略。”

第2476章 舌战群雄陶公知

刘裕的双目炯炯,直视陶渊明:“真正对江北有威胁的,是你说的南燕。我不会以为跟慕容德有过约定,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但我更不会因为北方有南燕的威胁,就永远地放弃对江北六郡的经营。”

“也许在陶公的眼里,江北不过是胡虏随时南下的战地,但在我的眼中,江北同样可以成为北伐大军前出的基地。南燕如果不来犯我,我也会遵守盟约,各守其境,但如果他真的敢出兵攻我大晋,那我正好就可以起江北大军,一举灭燕,以遂我多年北伐之志!”

檀道济哈哈一笑:“大帅说得好啊。”

朱龄石大声道:“北伐中原,驱逐胡虏,方为我等平生之志!”而其他众将也都热血沸腾,齐齐地以拳击胸,连声应和。一时之间,帐内尽是这种甲叶相撞之声,让人如同置身战阵之中。

陶渊明在一片将帅们击节叫好声中,面带冷笑,他的声音透出一股不屑,声音不算高,但会让每个人都听得清清楚楚:“也许北伐中原,是各位将军们的平生之志,但会是百姓们的吗?”

所有的声音嘎然而止,无数道目光,带着惊讶投向了陶渊明,继而变成了愤怒,王镇恶沉声道:“陶公此言大谬!忠义乃是人立身之本,大晋的每个百姓都应该牢记国破家亡,神州沦陷的耻辱,我们的祖先,全是永嘉大乱后从北方南下的,每个人都想要打回老家去,怎么能叫与百姓无关呢?”

陶渊明微微一笑:“这位是前秦的丞相王猛之孙,在建义中立有功勋的王镇恶王县令吧,你还没去荆州上任你的县令吗?”

王镇恶冷冷地说道:“过几日自当赴任,陶公不用转移话题,这个帐中,每个人都想着收复失地,只要是大晋百姓,也当如此!”

陶渊明叹了口气:“那王县令的祖父,还有祖父的父祖辈,这百年来为何没有回到大晋,而是留在了番国胡虏之国,甚至还官至丞相呢?”

王镇恶的脸色微微一红,沉声道:“那是因为当年我的祖辈没有流民帅带领,中途被胡人所拦阻,甚至被掳到了关中,这并不是他们不心向大晋。”

陶渊明微微一笑:“哦,那当年令大父王公王丞相,在桓温大军打进关中的时候,也曾经亲自到桓温大营之中,桓温非常欣赏他的才华,想要带他南下回大晋任官,为何他没跟着走呢?这回总没有胡人掳掠他吧。”

王镇恶冷冷地说道:“桓温想要篡权夺位,狼子野心,当年先大父一眼便知,他不回到江左,成为其篡逆的帮凶,这才没有跟着走,而苻坚此人,身虽胡虏,却是有仁义之心,愿守中国之礼,所以先大父决定出山辅佐他,教他汉家的仁义礼仪,企图有朝一日能感化苻坚,让其自去帝号,归顺大晋,终他一身,也一直阻止秦军南下犯晋,我认为先大父已经尽到了一个汉人该做的一切,至少,比起陶公现在身为晋臣,却说什么大晋百姓不心向故土,不想北伐要来的强。”

王镇恶虽然说得声色俱厉,但这番说辞,也确实无法洗涮王猛在秦国为相的往事,所以说完之后,装着很生气地一转身,就走向了后排,避免了与陶渊明的进一步直接对话。

陶渊明微微一笑,也不再去理会王镇恶,他环视四周,说道:“诸位多是京口人,本是南下侨民或者后代,又因为京口向来是北伐军的征兵之地,与胡虏作战多年,几乎家家都与胡人不共戴天之仇,有亲人死于胡虏之手,所以想着收复中原,无可厚非。但是,各位代表不了所有的大晋百姓,作为百姓,无非就是想好好活下去,这点大晋的,北方的,汉人的,胡人的,都没有区别。”

刘穆之冷冷地说道:“陶公此言,似是而非。就因为百姓想要太平无事,所以我们先辈的土地,我们祖坟所在,大晋的故都,都可以不要了吗?当年大晋天下太平时,百姓也想好好活下去,但是这些作乱的胡人让他们活了吗?我们要拿回本属于我们的土地,有什么错?”

陶渊明沉声道:“天下大势,本就是分分合合,除非是暴君无道,天下共讨之,这才可以吊民伐罪。如果能象这回跟后秦这样,兵不血刃,以谈判的方式归还这些地方,自是最好,但南燕是不可能放弃半寸河山的。上次南燕企图南征,大帅最是清楚不过,他们可是能出动四十万大军,骑兵超过十万,以如此强大的军力,我们要是北伐,真的能成功吗,真的有胜算吗?”

孟龙符冷笑道:“陶公,真打起来的话,你就知道有没有胜算了,南燕再强,有苻坚的秦军厉害吗?百万胡虏,尚在大帅的手下一击而灭,区区南燕,又有何好怕的?”

陶渊明哈哈一笑:“孟将军,有自信是好事,但要是自信过了头,就是盲目自大了,也是你们兵家的大忌,上一个说这话的,好像是谢琰谢将军吧!”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