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九书屋 > 时空穿越 > 东晋北府一丘八 > 东晋北府一丘八 第648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东晋北府一丘八 第648节(2 / 2)

谢晦厉声道:“住口,陶渊明,不许你辱及我谢家先人!”

陶渊明笑着向谢晦行了个礼:“小谢参军,对不起,一时激动,提到了你家长辈,还请恕罪。”

谢晦咬了咬牙,一甩袍袖,转身就走开,也不想再看陶渊明一眼。

陶渊明看向了刘裕,正色道:“大帅,想必我的意思,你也明白,南燕可是强国,如果你想北伐,又在对方没有内乱,军民同心的情况下,胜算委实不大,到时候最好的结果,是连年战争,不是大晋攻入齐鲁扫荡,就是南燕南下江北掳掠,两国百姓会受生灵涂炭之苦。这回我出使后秦,亲眼见到了那些与北方胡夏多年作战的军户们的惨状,我不希望大晋的百姓,也跟那些可怜无助的后秦岭北军户一样,一个个缺胳膊断腿,却又无处可逃,最后只能寄希望于神佛之上。大帅,现在大晋万民视你为救星,请不要辜负了他们,走桓玄的老路啊!”

第2477章 义正辞严镇陶公

蒯恩那张满是横肉的脸,出现在了陶渊明的面前,黑色的眼罩的另一侧,另一只眼睛因为极度的愤怒而变得瞳孔放大,而脸上的肌肉都在剧烈地抖动着,一如他那雷鸣般的吼声,在陶渊明的耳边回荡,伴随着带有羊肉汤味的口沫都喷到了陶渊明的脸上:“姓陶的,你再敢胡说八道,拿寄奴哥和大逆反贼放在一起说事,信不信我现在撕烂你的嘴?!”

陶渊明冷冷地看着蒯恩,半步不退,连眼睛也不眨一下:“真是好本事,好汉子,我在秦国都没有哪个胡虏这样威胁我,对我无礼,想不到在大帅的幕府中,我们大晋的蒯将军就是这样对待一个刚刚不惜性命,为国立功的大使!难道,说个真话真的这么难吗?”

蒯恩厉声道:“你说的根本就是屁话,别以为出去立了个功就可以回来满嘴放屁,你能拿回南阳十二郡不是你这张嘴多能说,而是靠我们这些无礼粗俗的莽夫,明白吗?寄奴哥为了百姓连命都可以不要,跟姓桓的是一路人?!”

刘裕的声音平静地在蒯恩的身后响起:“大壮,退下,这里是幕府,陶先生是我的参军,也是你们的同僚,外敌还在,自己人不要先吵起来。”

蒯恩回头道:“可是这家伙也太过份了,他居然说…………”

刘裕摆了摆手:“我有耳朵,都听到了,有理不在声高,你且先退下。”

蒯恩狠狠地瞪了陶渊明一眼,退到了一边,刘裕看着陶渊明,平静地说道:“陶先生,按你的意思,因为南燕军力强大,所以我们永远也不能在江北发展了,那请问江北究竟是大晋的,还是南燕的?”

陶渊明勾了勾嘴角:“江北当然是大晋的,只是…………”

刘裕的眼中冷芒一闪:“那请问现在的南燕之地,是大晋的,还是谁的?”

陶渊明微微一愣,本能地想要开口,突然间,却撞上了刘裕的眼神,冰冷而坚毅,带着一股凛然的气势,甚至还有几分杀意,让他背上冷汗一阵直冒,改口道:“普天之下,莫非大晋之地,只是现在暂时被慕容氏所占据,所以…………”

刘裕紧跟着说道:“很好,那既然齐鲁之地,是大晋的国土,暂时给慕容氏鲜卑所窃居,那我们该不该去收回呢?”

陶渊明咬了咬牙:“这是百年来历史所遗留的问题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现在大晋刚刚结束内战,百废待兴,我们…………”

刘裕笑了起来:“大概陶公前些年身在山林之中,不知山外之事了吧,就算是这齐鲁之地,在淝水之战后,也被我们北伐军收回,当年我曾亲自到过历城,也正是从南燕的黎阳渡口过河,兵临河北,后面的十几年,齐鲁之地也是被昔日桓冲手下的大将张愿所占据。”

“虽然张愿后来叛晋自立,但也在齐地盘踞多年,慕容德还是在北魏进攻中原,后燕灭亡后才带着几万人马逃到齐鲁之地的,真的只能算是趁乱窃居而已,怎么能说齐鲁之地就是他鲜卑慕容氏的呢?若不是当时大晋内部妖贼作乱,桓玄篡逆,我早就会随军讨伐慕容德,哪还会让他有建立南燕的机会?!”

孙处哈哈一笑:“大帅说得太好了,要说关中河北,大晋失了百年倒也没错,可是这齐鲁之地,我们和中原一样,是经常收复的,要说江北淮北是战地,那齐地也是,凭什么只准南燕征发大军,我们自己就连屯个田都不行?”

虞丘进冷笑道:“区区一个齐地,地方户口也就跟江北差不多,他能征发四十多万军队,难道我们就不可以吗?陶大使只说别人厉害,灭自家威风,不知道是何居心。你在后秦朝堂之上,也是这样有损国威的吗?”

陶渊明的脸色开始发红,一如他现在心中的怒火,他重重地一顿节杖,厉声道:“南燕这样搜刮百姓,强迫民众从军,那是胡虏的暴政,难道我们大晋也要学胡虏那样,苛待百姓吗?”

刘裕微微一笑:“那敢问陶先生,你说的胡虏这样不仁不义,暴虐百姓,是不是就达到了你刚才说的那种吊民伐罪,讨伐无道的要求了呢?如果南燕的百姓这样生在水深火热中,那无论是汉人还是胡人的民众,我们是不是应该解救呢?”此言一落,周围响起了一片叫好之声,就连刘穆之也是捻须微笑,点头不已。

陶渊明给呛得说不出话来,久久,才咬了咬牙,说道:“大帅,你可别忘了,你跟慕容德是有过互不侵犯的协定的,当时穆陵关前,击掌相约,避免了两国的一场刀兵之灾,这可是天下皆知的事,你难道想要公然违诺吗?”

刘裕的剑眉一挑:“大丈夫一诺千金,我自然不会违背自己的承诺,当时我跟慕容德约定的是两国互不相犯,如果有人主动违约,那另一国哪怕将之灭国,也在情理之中。所以,我现在可没说要北伐南燕,而只是移民屯田。”

陶渊明气急败坏地说道:“你刚才还说要整军备战,北伐胡虏呢,现在就不认了吗?”

刘裕冷笑道:“我说的是如果胡虏主动犯我,那我必然会北伐灭胡,以逞平生之志。他如果没有违约,我自然不会主动打他。现在因为有他们不犯我大晋的承诺,江北可以认为是安全的,所以我发动民众去移民江北,屯田落户,这有什么问题吗?”

陶渊明恨恨地说道:“只怕南燕并不这样想,他们会以为你此举就是为了备战作准备,加上鲜卑人抢劫成性的本质,他们一定会先发制人地攻打江北,到时候大帅的所有准备,只怕会毁之一旦,民众也会因为你的这个决定而受苦!”

刘裕的眼中冷芒一闪:“江北会有强大的驻军,足以保护江北百姓,如果南燕慕容氏真的敢违背和约,主动进犯,那就会是慕容氏的末日,也是齐鲁之地真正收回大晋的时候,陶先生,你说的桓玄的命运,只会降临在慕容氏南燕的身上,一如割据自立几十年的荆州桓氏,托您吉言。”

第2478章 看破陶公名士心

帐内暴发出了一阵雷鸣般的喝彩之声,若不是限于军令,不少将校甚至都会抽出宝剑击盾叫好了,很多人的手都已经不自觉地按在了剑柄之上,甚至连剑都抽出一半,这才意识到这是在中军帅帐之中,露刃乃是重罪,这才放了回去。

在一片喝彩声中,陶渊明胀红了脸,咬着牙,恨恨地说道:“大帅一意孤行,我言尽于此,无话可说。如果你觉得,把江北的百姓置于战乱的危险之中,是为了让你有北伐的借口,那请恕我无法再为您效力了!”

刘裕双手作出了一个下压的手势,示意众人禁声,帐内很快恢复了平静,刘裕叹了口气:“陶先生,这回你出使后秦,立了大功,虽然我们在移民江北这事上看法有分歧,但你不必就此离开我,现在国家百废待兴,还有很多用得着你的地方,就这样离我而去,对你对我都是个遗憾啊。”

陶渊明冷冷地说道:“我并无功名利禄之心,就象上次在刘长史的家宴上,我说的很清楚,只是心系苍生,想要为天下百姓做点好事。那时的我,以为刘大帅出身寒微,知民间疾苦,会让大晋的百姓过上好日子,所以会是志同道合之人,也愿意为大帅效力。但今天我才知道,大帅的心中,功业高于百姓,为了你的北伐大业,可以牺牲民众的幸福,这与在下的理念,背道而驰,所以请恕在下不能再为大帅效力了,预祝大帅的大业顺利,也希望您在实现您的大业时,能尽可能地多考虑一下受苦受难的百姓,不要逼迫他们太过。”

他说到这里,向着刘裕行了个礼,转身就走,连头都不回一下。

檀道济恨恨地往地上啐了一口唾沫:“什么玩意啊,狂成这样,寄奴哥,真的就这样放他走了吗?他这样公然地诋毁您的声誉,妄议国策,若不惩戒,他人效仿,只怕后患无穷啊。”

刘裕摇了摇头:“他毕竟是为民请命,这类老学究,只知道仁义道德挂嘴边,却不去想想,只有结束乱世,百姓才能真正得到幸福。我已经建立不世之功,足以名垂史册,又何必需要妄开战端呢,实在是因为汉人百姓在胡人君主治下,终归要受压迫和歧视,就象镇恶兄弟,他大父都官至宰相了,最后还不是被迫南下投奔大晋?因为只有我们汉人的国家,才是天下汉人真正的祖国,家园!”

帐内又是一阵喝彩之声,刘穆之看了一眼奋笔疾书的谢晦和傅亮,说道:“好了,今天的军议就暂时到这里吧,诸位将军和文书请暂退下,我跟大帅还有事商量。”

所有人都行礼而退,帐外那些兴奋或者鄙夷的议论之声渐渐地远去,很快,就听不见了,刘穆之拍了两下手掌,帐外和帐后当值的甲士也都退下,很快,整个中军帅帐百步之内,就只剩下了帐中二人了。

刘裕微微一笑:“果然让你说中了,陶渊明是打定了主意,要挟功辞职,从我这里离开。”

刘穆之叹了口气:“也不算给我完全料中,我原本以为他是想借着攀附你,在朝中掌权,再结党营私,甚至是拉拢希乐。可这回,可能是我低估他了,他要的不是朝中的权力,而是天下的名望,他是想象嵇康那样,成为名满天下的大名士,操纵民间的舆论,与寄奴你对抗啊。”

刘裕沉默了一会儿,说道:“现在他拿出这种为民请命的架式,我确实没办法反驳他,大道理上,为国收复失地是大义名份,理当人人为之贡献,但那些普通的小民,其实确实如他所说,并不是多在乎这些,我现在担心的是,如果陶渊明真的到处在江北散布这种胡虏南下的恐慌性流言,会让一些移民害怕而却步,而一些本就不是非常支持移民国策的中小世家也有理由拖延甚至抗拒。”

刘穆之点了点头:“所以,我现在就是想和你商量一下,此事究竟要怎么解决。文人名士以诗以文作刀,可不一定比外敌的刀剑要差啊。”

刘裕看着刘穆之:“你前几天查的陶渊明回来后的行踪如何了,他有没有跟希乐见面?”

刘穆之微微一笑:“这次他倒是没有说谎,移民江北的事,是鲁宗之随口说漏了嘴,然后他跟雍州的官吏要了近日的公文看到的,倒并不是希乐告诉他。不过,他去了一趟江陵,也见了希乐一面,正好是刚刚希乐打败桓振,全军庆功的时候,猛龙在那里给其他西征军中的兄弟拉去喝酒了,只有他和希乐,羡之见面的。”

刘裕的眉头一皱:“羡之也在场吗?他们说了些什么?”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