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神爱的秀眉微微一蹙,说道:“向将军,你现在可不是以前只用管军事了,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你现在是下邳太守,北陈留内史,负责江北下邳郡的军政要务,要是你就这样扔下一郡军民,跟武岗男一样去山寨,那是因小失大,舍本逐末啊。”
向靖眨了眨眼睛:“哎呀,还是王皇后提醒得及时,俺铁牛就这个性子,一激动起来就忘了这档子事了,不过,俺是个粗人,平时也不知政务的,都是郡中的长史,司马们处理,杀贼打仗我拿手,寄奴哥,噢,不,刘镇军啊,我看,你还是让我回军中好了,天天呆在衙门里,铁牛快要闷出个鸟啦。”
向靖的话虽然粗俗不堪,但情真义切,众人先是笑着听着,但后面看着他眼泪汪汪的模样,也不免动容。
刘裕点了点头,说道:“铁牛兄弟就是铁牛,不愧是好兄弟,你放心,我一定会满足你的心愿的。阿寿,你想白身从军,散尽家财召募义士,这用心很好,但在我看来,没这个必要。我们北府军向来没有被动挨打的防守,只有进攻进攻再进攻,这才是我们北府男儿的特色!京八兄弟们,你们说,是不是!”
在场的大部分北府军兄弟们,齐声喝彩:“寄奴哥说得好啊!”
刘裕看着刘毅,正色道:“希乐,你刚才说的,很有道理,国家战乱多年,百废待兴,需要休养生息,所以,我们以前才放着一些叛贼和胡虏不打,安心内政,不是说只有吴地才有荒田,江北那里的良田更多,而且多是平原,产量很高,这些年来由于不易防守,所以干脆就废弃,我不认为这样的做法是合理的,难道因为害怕胡虏南下,我们的大晋良田,就不能耕作了?如果怕胡虏来就不守地,不耕田,那江北还是大晋的国土吗?你越是害怕,他们来的只会越勤快,只有对于恶狼迎头痛击,让他们付出无法承受的代价,才能让他们再也不敢造次,不仅是对江北,对于蜀地,对于荆州,对于你的豫州和兖州,也是同理!”
刘毅沉声道:“你待如何?!”
刘裕一字一顿地说道:“起兵,灭燕!”
第2661章 亲友兄弟皆反战
刘毅咬了咬牙,沉声道:“寄奴,别冲动,南燕可是拥兵数十万,铁骑数万的大国,不是这么容易一战而灭的。你想建功立业也不要赌上大晋的国运。”
何无忌也是眉头紧锁:“寄奴,希乐说得有道理,不要斗气,我们现在没有跟南燕全面开战,一举灭之的实力,这次的事,还是从长计议的好。”
刘裕环视四周,平静地说道:“今天既然是大朝议,那所有人都可以发表意见,我只提了个建议,我最好最铁的兄弟,也不赞成了,身居高位,最怕的就是周围只有一帮拍马屁的小人,听不得真话。所以,现在我想听听大家真正的想法,除了我军府中的现任官吏外,所有人都可以发表意见。北伐南燕,谁赞成,谁反对?”
刘裕的目光投向了何无忌:“无忌,你刚才说我们没有跟南燕开战的实力,所以反对出兵,能说得具体点吗?”
何无忌咬了咬牙:“这是一目了然的事,国家经历了多年的内战,现在各地还不平静,唯一算是安定的也就是吴地了,可是残破得不象样子,生产还没恢复,还需要抽调人手去支援江北六郡,就算可以临时征调出一支六到八万的大军,但粮草又是大的问题,江北屯田不过一年左右,按我们的承诺,三年不收税赋,这就意味着在江北三年没有供应大军的存粮,寄奴啊,现在真的没有打这仗的条件。”
刘裕点了点头,看向了一直在一边沉默不语的刘道规:“道规,你来说。”
刘道规叹了口气:“大哥,这个提议,你既然今天当众提出,我想肯定也是经过慎重考虑的,但在小弟看来,更是要加以劝谏了,因为,上次的征伐西蜀就面临了类似的情况,同样的错误,我想不能再犯第二次。”
刘裕沉声道:“说具体点,你是担心南燕能获得外援?”
刘道规点了点头:“不错,我军如果要征讨南燕,那必然要全国总动员,至少是要在扬州地区大规模动员,征兵,调粮,这是少不了的,大哥如果要象刚才说的那样灭燕,那起码组织十万以上的军队,因为南燕的军力非常强大,非十万大军以上不可灭国。”
刘裕微微一笑:“道规分析得不错,要灭燕,十万大军是需要的,不过如果迅速出动,以突破大岘山为第一阶段目标的话,可以稍少一点,六到八万军队,也许就能出动了。”
刘道规咬了咬牙:“不管是六万还是十万,都是大军,都要大规模地动员,征召,包括调运粮草,这种事情瞒不过南燕的侦察,他们按常理来说,会跟前年的西蜀军一样,前出大岘山,依险而阻,只要几万的军队,就能挡我大军于山南,再出动游骑,抄掠后方,断我粮道,到时候我军进击不能,退亦困难,会陷入兵家所说的绝地。”
“等我军锐气失去,粮草不济,被迫退兵时,南燕再出动铁骑追击,那我军非但不能灭掉南燕,反而有全军覆没的风险。正是因为小弟曾经经历过这样的失败,而燕国慕容氏也曾经用这样的招数大败过桓温,所以我一定要表达我的意见,这次北伐,风险极大,胜算不高,不可取!”
说到这里,刘道规还叹了口气:“而且,以我们现在跟后秦的关系,南燕刚刚和后秦结盟通好,甚至主动当了后秦的藩属国,我们如果攻击南燕,后秦肯定也会来救,到时候无论是攻击我们的雍州地区还是派军入南燕地区助守,都会跟上次平定蜀地的战役一样,成为一大变数。”
刘裕点了点头:“你分析得很好。南燕南有大岘山为险塞,西边北边又可能有后秦的援军来助,这两点都是我们要考虑的因素,道规的建议是不打,还有别人有意见吗?”
徐羡之勾了勾嘴角,说道:“寄奴,我也觉得,这一仗最好不要打。”
刘裕轻轻地“哦”了一声:“羡之有何高见?”
徐羡之叹了口气:“军事上的事情,我不是太在行,也不敢多说,刚才几位将军都说得挺好。这一战如果是以灭燕为目的,那必须要起大兵,不管是六万还是十万,都需要大量的粮草,而且这些粮草,还不是现屯于彭城大仓,那里的粮草一向只够一万军队用度三个月,每三个月都要从后方新运粮草过去。一万人尚且如此,若是大军,只会十倍地增加。”
刘裕点了点头:“粮草确实是大问题,但并不是无法解决。建康,广陵都有供三万大军吃上半年的粮草,如果真要起大军,会动用这些存粮。”
徐羡之摇了摇头:“除了粮草,还有军械,还有布匹,这些都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上次西征之后,把五万兵马的辎重军械留在了荆州和江州,建康城中的武库几乎一空,甲仗不到三万,哪怕现在要重新征兵,最多有三万套装备可以供应给新兵。也就是说,除了江北分散的三万大军外,广陵城一万兵马,建康城两万兵马,加上三万套军械,满打满算,也不够十万人的规模啊。”
刘裕微微一笑:“羡之掌管府库多年,对于这些情况,一清二楚,照你的说法,我们就算是极限在扬州地区动员,也只有不到十万的兵马,粮草,最多三四个月之用,是不是?”
徐羡之咬了咬牙:“这些本是军事机密,不宜公开讨论的,但既然是大朝会,要决定战守,就不能有所隐瞒了。寄奴,你是国之大将,一军主帅,必须要弄清楚自己的家底,也许我们的将士足够英勇善战,但再英勇的将士,也需要粮草军械才能作战。如果南燕采用坚壁清野的打法,扼守大岘山,我军无法通过迅速破敌而获得粮草,那只怕会跟伐蜀一样,三个月后就得粮尽退兵了。寄奴,这一战,不可意气用事啊!”
第2662章 世家大族无余粮
刘裕点了点头:“羡之,你说的话,都出于公心,我很感谢,其他人还有意见吗?谁赞成,谁反对?”
谢混冷冷地说道:“刘镇军,本官也不赞成这次出兵之举。”
刘裕轻轻地“哦”了一声:“谢仆射有何高见,但可直言。”
谢混清了清嗓子,说道:“其实,大晋这二十年来,唯一的一次北伐,就是由我们谢家所主导的,当年先相公大人组建北府军,而镇军,豫州,江州你们这些现在的大将大帅们,都是当年入伍的,应该能知道,我说的话是否属实。”
刘裕点了点头:“谢仆射说得不错,当年北府军的军士虽然是大晋的百姓,但军械粮草,几乎都是谢家开始所提供,当然,除了谢家之外,其他世家也出力颇多。这是因为当年国库收入不足,而各大世家在吴地有大量的庄园,多年来积累颇丰所致。”
谢混的脸上闪过一丝得意之色:“按大晋开国元皇帝的祖制,吴地的庄园,留给大晋的有功之臣。当年中原永嘉之乱,神州陆沉,我们这些世家的祖先放弃了在北方的基业,前来追随先帝,也帮助先帝北御胡虏,南平贼寇,最终建立了大晋的百年基业,这些回报,就是元皇帝为了表彰我们祖先的功劳,所赐予的。镇军一向说无功不受禄,得爵可得田,即使是按你的这个说法,我们各大世家当年受到这些国恩,也没有问题吧。”
刘裕淡然道:“在当时是没有问题的,但也请谢仆射注意,任何国恩不可能持续百年以上,祖先的功劳不能说让百年后的子孙继续无条件地享用,所以,爵位代降是必须的,这几年的新政,也不是说剥夺了各大世家的庄园,只是说按大家的爵位重新分配,以后只有为国建功立业,才能换取相应的田地。”
谢混勾了勾嘴角:“本官并不是对这新政有什么意见,还请镇军将军不要误会。”
刘裕点了点头:“现在这样挺好的嘛,世家子弟们也纷纷从军,承担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这一年多来,京中的世家子弟们面貌也为之一新,这是好事。至于北府军将士们的爵位,以及按爵分的地,也是这个规制,他们不能传子传孙,想要一直保有,就得再立新功。”
谢混沉声道:“可是北府将士们毕竟是武人出身,可能也就是自己耕作,不知道如何组织庄园,引水灌溉这些,不是我们有别的意思,而是同样的庄园,交给北府将士们,产出远远不如在我们这些大世家手中的时候,镇军将军恐怕也不能否认这个事实吧。”
刘裕的眉头微微一皱:“此事与北伐南燕的事情好像没什么关系吧,而且我们正在想办法解决此事。现在据我所知,很多北府军将士把分到的庄园租给世家去经营,吴地和江北多是如此。”
谢混微微一笑:“这两件事看似没有关系,但真要打起仗来,就又是一回事了。刘镇军,刚才徐长史也说了,现在的粮草和军械,最多只能支持六到十万军队作战三个月之用的,请问你有把握以这个规模的军队,三个月内灭掉南燕,收复整个青州吗?”
刘裕平静地说道:“凡事料敌以宽,必须作好最坏的打算,如果南燕军真的如刚才各位分析的那样,固守大岘,避免与我军决战,那三个月到半年左右的战争,是至少的。”
谢混满意地点了点头:“刘镇军果然爽快,只是我有点奇怪,你也明知军粮只够三个月之用,而战事要做好持续半年的打算,那为何还要坚持打这场仗?多出三个月的粮草,你去哪儿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