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妙音的声音幽幽地在刘裕的耳边响起:“你真的就让她这样离开吗?现在你想追,还来得及。再怎么说,她也算是你的结发妻子,你真的这样不顾她死活了吗?”
刘穆之看着王妙音:“你这是怎么了,居然会同情起慕容兰来?半个时辰前,你不还是恨不得要她的命吗?”
王妙音低下了头,轻轻地说道:“说来也奇怪,我跟她这样恩恩怨怨几十年,有过情同姐妹的时候,也有过不共戴天的仇恨,喜欢她的时候恨不得永远当姐妹,恨她的时候恨不得把她碎尸万段。”
“但真到了这种生死关头,我却永远狠不下心,甚至,可能会不惜我的性命去救她,也许,这种莫名的牵绊,爱恨交织,就跟我和刘裕的关系,是一样的吧。直到现在我才明白过来,我想要的,是她永远消失,不要妨碍我和刘裕,而不是死去。”
说到这里,她抬起了头,眼中已经是泪光闪闪,看着刘裕:“说到底,还是因为你,你的大志,你的无私,会救天下人,但却会把我和她这样你身边最亲近的人,伤得最深。”
“刘裕,你是这个世上最多情之人,你的爱心,给了天下百姓,给了将士兄弟,就是偏偏不给你的家人,爱人。我恨你,也因为这个爱你。遇到你,是我这辈子躲不过的劫。”
她的目光看向了远处的夜色,隐约间,那袭白袍已经没入了城门那里,王妙音也转过了身,她的声音顺风而来,充满了幽怨:“她也一样。”
王妙音的脚步声也渐渐地远去,夜风寂寂,空气之中甚至有些淡淡的咸苦之味,也不知道是不是两位红颜的眼泪的味道,刘裕木然地站在那里,一动不动,直到边上的刘穆之轻轻地咳了一声:“你今天应该早点休息了,大战一天,生死相搏,想必你也很疲劳了,明天午时,还要开门受降呢。”
刘裕平静地说道:“今天一战,燕军全面溃败,而且慕容垂的真面目完全暴露之下,他们应该知道,这些年一直是给人欺骗和指使,就为了那个虚无缥缈的什么万年太平的梦。面对不可战胜的我军,而一旦知道投降保命有个活路,想必在这种时候,人的求生欲是最强的。阿兰这一去看似凶险,但应该能有惊无险,顺利完成。”
刘穆之叹了口气:“你特意要一天内就答复,就是要利用他们这种战败之后的无力,恐惧和沮丧,在这种情绪下逼他们就范,是不是?而你一早就打好了主意,只要两千多人,而不是所有参与了攻杀汉人百姓的人,就是让他们自己内部分裂,挑人出来,而不是群起反抗?”
刘裕点了点头:“是的,我相信明天阿兰真的可以带两千多人出来,到时候,以联姻赐婚的名义,赦免这些人,交给妙音发落吧。”
刘穆之的脸色一变:“你这是什么意思,不报仇了吗?”
刘裕摇了摇头:“判他们死罪,让其以为必死无疑,就是报仇了,但大晋的国法有赦免这条口子,妙音总要给谈判的世家门阀一个交代,到时候把这两千多人,连同他们的家人帐落,就分配到各个世家庄园为奴吧,而其产出,一半要用来抚恤死难的百姓,活着赎罪,以代死罪。”
第3791章 世家庄园农业强
刘穆之的眉头一皱:“这就是死罪可免,活罪难饶吗?不过,如此一来,不杀人就放过,真的可以?”
刘裕淡然道:“我们大晋也有过新君登位,皇帝婚配,要为了祈福而大赦天下的事,好像除了谋反,大不敬之类的十恶不赦外,普通的死罪,都可以赦免吧。”
刘穆之点了点头:“是有这个惯例,但这回你要用大赦,不太妥当吧,你不是君王,就算要借个复婚的由头,也不合适用这个大赦的。”
刘裕说道:“是的,但是可以用别的借口,比如说广固攻取,南燕灭亡,慕容超作为伪帝投降,为了祭奠死难的将士和百姓,也为了庆祝我们消灭了第一个北方胡人的伪国,可以大赦青州,这个先例是有过的吧。”
刘穆之笑了起来:“你连这个都知道啊,不错,是有过,当年桓温攻灭成汉时,也曾经大赦过一次。这种为了稳定新收复地区的人心的大赦,并不有违法度。可以用。而且这样一来,你可以把赦免的将死之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分配给世家高门为奴,和上次打败天师道后,对于手上有晋军人命的那些敌军,发往格斗场,戏马台为奴,是一个道理啊。”
刘裕点了点头:“但我不能直接跟阿兰交底,这样她回去后如果能说服族人,交出两千多人,估计最后出来的,也会是老弱之人,或者是受伤军士。这是他们蛮夷的传统,贵少壮,贱老弱,真要到非死不可的时候,会先抛弃老弱。”
刘穆之正色道:“是的,他们的很多想法跟我们是反的,要是换了我们汉人,宁可是子女自己受死也要保全老人和孩子,这是我们的孝道,也是我们的仁义基础。不过这样一来,给世家高门的,就会是弱者,他们那种想要挑选精兵锐士,成为自己部曲的想法,也不会成立了。”
刘裕叹了口气:“这种世家想要建军,以后在军力上反压过我们北府京八兄弟的要求,你怎么提都不跟我提一句?要不是我今天坚决顶住了妙音的这个要求,现在后果不堪设想。”
刘穆之笑道:“在这个事上你不应该感谢我吗?如果不是我两头瞒,你哪能顺利地灭掉南燕呢,如果当时就告诉你这个条件,你必然不肯让步答应,到时候没了世家供应的粮草军械,就算你能靠出兵时的粮草打赢临朐之战,但也绝不可能围攻广固一年。”
刘裕咬了咬牙:“我可以提前攻城,不用拖这么久,老实说,我以前一直以为是青州的豪强供应粮草,没想到还是主要靠后方,还是靠这些世家高门。难道,我们这么多年的经营,到现在还是离不开他们吗?”
刘穆之叹了口气:“是的,事实就是这样,不管你是不是愿意接受,都无法改变这点,之前我们试图让很多京八兄弟得了爵后分封一些土地,让他们去经营,结果不到两年的时间,全都经营不下去了,熟练的佃户庄客,引水的渠道,种子农具供应,这些不是我们的武夫粗人们可以解决的,就算是你寄奴,现在给你几十顷地,要你去管理,恐怕你也连交税的粮食都拿不出来呢。”
刘裕正色道:“之前是我们疏忽了这点,要种地纺布,是需要技术和管理的,我原以为兄弟们很多在投军之前是在家务农的,不象我这样的完全不知农事,分了地后能管好,没想到地多了以后,也同样是管不过来。”
刘穆之笑道:“是的,就象让世家子弟们从军,你不能指望他们在军中练个几个月就能跟北府兄弟们一样冲锋陷阵。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你得承认,在经营,管理这些事情上,在吴地经营了近百年庄园的世家子弟,比你的京八兄弟要优秀得多。”
刘裕沉声道:“他们的问题不是没这个能力,而是有这个能力,却不用来忠心为国,对国家的粮税是应付了事,用各种手段减免,留下来多的粮食布匹全成了他们的私产,最后国家有战事,又回到了要求着他们出力的时候。”
刘穆之淡然道:“税率就是这样,没有办法,你不能说对世家高门,家里地多的多收税,对普通小民少收税。他们能存下更多的粮食,说白了是因为他们在庄园里的管理水平更高,手下的庄客佃户们在农事上的技术更熟练,尤其是对于灌溉,种子,农具这些生产条件上,有更多的优势。”
“同样是一亩地,如果是只分到五六十亩地的自耕农,可能最多出产二石左右的粮食,可是在吴地的庄园中,他们可以产出三石五斗甚至四石,同样三十税一,他们世家庄园就能迅速地积累起大量的财富。”
刘裕的眉头一皱:“能差这么多?近一倍的产量?”
刘穆之点了点头:“这还是建立在差不多地区的土地上,土地的肥力相当,如果是不同的地区,那就差更远了,江州,江北这些地方,产出跟高度开发的吴地,产量差出三四倍,都是可能的。”
刘裕咬了咬牙:“怪不得当时我们要以爵分地,大量给京八兄弟分封各地,这些世家高门的反对没这么强烈,意思一下就接受了,原来是心里有底啊。那现在又变成他们私人的粮储要高过国家,又变成我们要办大事需要反过来求他们,这可如何是好?”
刘穆之平静地说道:“长远来看,需要等庠序里培养的京八兄弟们的子弟,在这些地方学会了如何经营和管理庄园,此后能以国家或者是皇庄的名义,设农官,农场主,专门让有管理能力的人来打理这些地方,避免世家的私人管理,换言之,你得慢慢地把能种地产出的地方,收归国有,而不是私有,再派专门的人材管理,如此,才可长治久安,完成屯田大计。”
刘裕的心中一动,说道:“等这样的人才培训出来,恐怕要十年以上,那短期内有什么好办法吗?”
第3792章 国有农庄吸ji。 olp引力
刘穆之不慌不忙地说道:“短期内的办法,就只有象江北那样,搞自治村这种,然后要花钱雇佣精于农事之人,还要找擅长水利,肥料的农业好手,来充任官吏,在这些人的指导下,由普通百姓们以村为小单位,以亭,里,丘为中等单位,形成一个个的庄园,庄园的土地归属于国家,可以租种给佃农,农具这些也可以由国家提供,只是在分成时,比例要高一些。”
刘裕正色道:“你这个不是三国时期,曹操的屯田民户的办法吗,国家收六成的税,如果提供耕牛和农具,则是要收七成?”
刘穆之点了点头:“是的,这些地的所有权要收回国有,在此基础上,分配给那些没有地的人,这样才能保证收这样高的税。当然,我们不必跟曹操一样收这么多,交三成的税就行了,分配给牛的话是四成。这些人可以不用服兵役和徭役,只要以粮食和布匹为税,就可以了。”
刘裕若有所思地说道:“这样听起来倒是不错,三成的税,免了力役,应该都能承受得起。只不过按现在大晋的法律,所有百姓都要分地,你说的这种没有土地的人,从哪里来呢?”
刘穆之微微一笑:“短期内,这种人有两个来源,一个是这回灭燕后,燕国投降的人众,除了按你的计划,分给世家的两千余户,万余人外,城中的鲜卑族人,加上各地的胡人,应该有二十多万,不在少数,我们可以不急着分配给他们土地,而是要以在国有的农庄里耕作三到五年为条件,才能以后分配到土地,现在他们是亡国之余,能活命就满意了,这个条件,应该能接受。”
说到这里,刘穆之也顿了顿:“而且,鲜卑人以前只是打仗,偶尔放牧,从来不会自己种地,以后要他们彻底融入我们中原,也早晚要学这稼穑之事。这回灭燕之后,可以统计整理一下他们的人马,如果是实力很强的俱装甲骑,这些是专业素质很强的铁骑,那就让他们继续从军。”
“我想五千到一万人足够,剩下的一般的男丁,则分散青州各地,作为农场的护卫,他们可以不用种地,但他们的家属,要学会耕地和纺织,名义上他们是借给世家看家护院,实际上也能借这个机会,学到耕作技能。”
刘裕点了点头:“如此一来,让世家能部份地经营这青州之地的农庄和牧场,并不是坏事,可以说一举两得,对他们也算有了个交代,只有让他们高兴,肯主动来青州经营,才能象在江北那样,派些熟练的庄头去教习耕作之事。”
刘穆之正色道:“是的,这庄园里的庄客,一半是靠投降的鲜卑人,至于另一半,则可以吸引这青州本地豪强大族的庄客佃户过来。这点,可能更加重要,要想青州这里长治久安,就得让国家的力量越来越强,而本地的地方力量,尽可能地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