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九书屋 > 时空穿越 > 东晋北府一丘八 > 东晋北府一丘八 第1250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

设置X

东晋北府一丘八 第1250节(1 / 2)

刘道规叹了口气:“你说的也有道理,青州毕竟是新收回的重镇和要地,不过,我不是听说根据军报,阿寿哥也率领青州那里新征的两万军士,其中包括上万鲜卑骑兵,也是南下江北,准备与大哥联合,沿江并进,这么说来,阿寿哥不是也离开了青州吗,并不是不可或缺呢。”

刘穆之微微一笑:“因为青州那里致乱的韩家,封家被我干掉了,其他家族一时间不敢轻举妄动,而段宏等人率领的第一批虎斑骑兵,在建康之战中立了功,虽然他们没有回去,但封赏已经加到了他们的家人身上,这些之前对我们还有疑虑的鲜卑战士,知道了我们是真的说到做到,赦免他们,还会根据后续的战功给他们足够赏赐的,于是都争相请战,这回有近八千的骑兵,还有三四千的步兵主动入伍,由阿寿带着他们,和一万左右的新征汉人步兵,南下讨伐妖贼了。”

刘道规点了点头:“可是这样一来,就不怕青州空虚,兵力不足,北魏或者是后秦趁机攻打吗?”

刘穆之摇了摇头:“青州的守军还有两万人左右,而且各州郡的州郡地方部队,也就是那些豪强大族的私兵也有两万左右,羊穆之在那里领兵镇守,而辟闾道秀等人作为当地豪强大族的代表,留守此地。”

“而且,北魏和后秦现在各有各的麻烦,后秦被胡夏攻击,兵力不足,之前准备援助司马国璠等人的几万兵马都从洛阳撤了回去,以至于司马国璠,司马楚之这些叛贼也只能撤兵回到梁郡等地。”

“至于北魏,他们的麻烦可能更大,新崛起的漠北柔然,已经一统大漠,成为一个强大的草原汗国,而且现在的柔然可汗大檀,更是与北魏彻底地翻脸,声称要向北魏讨还之前几代可汗败在其手上,被迫向其称臣的血海深仇。”

刘道规讶道:“北魏也就进入中原十几年,草原上就能出现新的强大汗国?柔然我听说过,但他们不是给北魏打得很惨吗,连续几代可汗都或死或降,怎么这一下子就突然利害起来了呢?”

刘穆之勾了勾嘴角:“北魏为了入主中原,当年是几乎带着所有愿意跟随他们的部落南下中原,光步骑就有四十多万军队,而其他的部落民众更是数以百万计,结果就是草原上为之一空,大量的水源,草场都空了出来,而原来留在漠北镇守和监视其他各部的柔然部落,就趁机自立,他们之前虽然数次败于北魏手中,但实力尚存,而且每次失败之后都会远遁向西方和北方,北魏军队虽然强大,但要追击几千里,也不是容易的事,在北魏主力入主中原后,连漠南的驻军都大量地减少,这更是让柔然有打击和拉拢漠北诸部,称霸草原的机会了。”

“拓跋硅在时,北魏还有些畏惧,现在是拓跋嗣即位,政权并不算稳定,本身漠南上的一些部落也有离心的趋势,更不用说去管那漠北的柔然了,于是几年内,柔然部落就一统漠北,建立了一个控弦数十万的强大汗国,更是时不时地渡过大漠,对于漠南那些仍然忠于北魏的部落,进行掠夺式的攻打,击破这些部落后,赶着俘虏的人口和牛羊,就向着几个方向分散逃跑。”

“北魏军队来救之时,他们早就跑得无影无踪,而魏军几次越过大漠的打击,又因为距离过远,无功而返,等魏军撤回中原后,他们又会再来,如此打法,颇似胡夏攻打后秦的那种高机动性,来去无踪的疲国战法,所以北魏也可以说是苦不堪言,要将大部分的兵力放在漠南对付柔然上。”

“至于辽东一带,北魏的老对手北燕,自冯氏篡国以来,也是整军备战,一方面向东攻打高句丽东扩领土,一方面也和柔然联姻,而柔然被赶下台的前任斛律可汗,就是那个本想让女儿和亲北燕,结果被奸臣和部下传谣言说是要把部下之女作为丫环也陪嫁,于是被部下兵变,擒住之后一并连同公主送往北燕的那位,你听说过吧。”

刘道规点了点头:“这事太有名了,我想不听说都不容易。不过,之后好像北燕和柔然也没有交恶,两边虽然没有联姻通婚,但仍然是军事同盟,也互相分担了北魏的不少压力,如果按你说的,现在柔然可以多次进犯北魏,那想必北燕这里,也会趁机对北魏反扑吧。”

刘穆之平静地说道:“大的反扑没有,毕竟燕国退到辽地之后,离中原太远了,上次还是后燕末帝时的慕容宝,就曾经想要率军南征讨伐北魏,收复失地,但路上军队哗变,导致送命,自此后燕国就几乎断绝了打回中原的想法,偏安辽地罢了,跟柔然的联盟也只是为了同气连枝的自保,并不是想反攻中原。”

“倒是北魏有几次出兵讨伐北燕,也是因为路远,补给困难,而败在了燕军的手上,拓跋硅死后,两边更是进入了一种相持阶段,谁也灭不了谁,不过,北魏既要留兵在东线防守北燕,又要以主力来应付柔然,中原河北之地,叛乱不断,也需要留兵镇压,已经是力不从心之势,无力再来进攻青州了。这些情报我们早就得到,也经过了证实,若非如此,又怎么会放心地先让寄奴率大军南下,后让阿寿也带兵离开呢?”

第4995章 权力游戏控天下

刘道规点了点头:“既然如此,阿寿哥率军离开了青州,羊穆之一时间也能镇得住那里,那等阿寿哥打败妖贼之后,正好让他率军可以留守荆州啊,这不是最好的选择吗?”

刘穆之摇了摇头:“这在我们看来是好的选择,但是世家高门,还有刘希乐是绝不会接受的,他们会说这荆州要地,刘裕先是让自己的弟弟长期镇守,而他弟弟因伤不能理事后,又要把这里交给自己最好的兄弟,这天下是姓司马还是姓刘?”

刘道规默然半晌,叹道:“确实,这话很难反驳,不过,你如果刚才说大哥也想走帝皇之路,那这样做,就是顺理成章的了,不需要考虑别人的风言风语,还是说,大哥暂时觉得走这条路还没有充分的把握,所以只能暗自进行呢?”

刘穆之正色道:“让你猜对了,寄奴在完全能控制北府军之前,还不能马上把自己的这个想法给暴露出来,现在包括你在内,知道此事的,只有四个人,另一个是妙音。世家那边的事情,要由她暗自牵头和联络,但这同样需要时间,因为现在所有的世家都不相信寄奴真的想要自立为帝呢。但一旦他们看穿这一点,那冲着帝皇之位子孙相传这个特点,他们也会有很多人支持的,因为支持一家一姓的皇帝,就是支持一家一姓的世家。”

刘道规咬了咬牙:“这么说来,最大的障碍,就是刘希乐了?大哥是想跟他新仇旧账一起算,要了他的命?”

刘穆之的眼睛微微地眯了起来:“如果是要走帝皇之路,那绝不可以对自己的对手心软,一旦心软,就可能是自己的所有家族,还有自己的支持者们万劫不复,除非刘毅肯服软低头,愿意做你大哥的臣子,部下,不仅是放弃跟他相争的想法,还肯子孙后代都向你们刘家的子孙后代称臣,你觉得他肯吗?”

刘道规摇了摇头:“我认识的刘毅,宁可不要命,也不会屈居人之下的,即使一时的臣服,也是为了以后的反抗,要么是剥夺他的所有权力,把他彻底地软禁起来,要么是要了他的命,不然,只要他有能力反抗,只要他有地盘,有军队,就绝不会听命于人。”

刘穆之点了点头:“你都有这个见识,可惜你大哥现在还是狠不下心,他说,刘毅这次在建康之战中也出了大力,甚至为了保家卫国,把自己埋伏多年的那些京城暗卫,地下军团也全拿出来了,之前只是因为刘婷云的挑拨,才让他们兄弟反目,现在一切都过去了,按你大哥的意思,是想把豫州和江州都交给刘毅,换取兖州,而荆州是留给刘敬宣,这样仍然能形成北府军内二对一的局面,压倒刘毅一头,另一方面,孟昶死后,也是要用一个世家高门的掌门来接替他的位置,这个人选,可能会落在庾悦的头上,不过,要庾悦先在地方州郡锻炼几年,有了治国之才后,才能去朝中执政,在此之前,朝中的事务,暂时由我和徐羡之掌管。”

刘道规的眉头一皱:“这么说来,你的想法和大哥不一样,是想让刘毅占了湘州和广州?连荆州也不想给刘毅?”

刘穆之微微一笑:“如果以后要压制刘毅,想让他随时被迫放弃手中的地盘和军队,就不能把荆州,江州,豫州这样的大州给他。短期来看,有了湘州和广州,可以收编大批的散兵游勇,天师道的余部,但如果我们略施小计,就能让刘毅招多少人,就跑更多的人,让他的部队,永远不能成型!”

刘道规一下子明白了过来,笑道:“我终于明白,你为何想让庾悦当这个荆州刺史啦,这样一来,庾悦家有钱,有粮,坐镇荆州,可以打着招兵买马的名义,开出高价的军饷,来吸引刘毅的部下,刘毅虽然能打仗,但是现在空有军队,却无军饷,而湘州和广州都不算是很富的地方,战后又要拿出很多资源来安抚民众,进行重建,要是比拼现有的钱,十个希乐哥也是拼不过庾家的。”

刘穆之满意地点着头:“是啊,如果是我们的北府诸将搞这种挖墙角,会伤了京八兄弟的和气,尤其是阿寿哥,他本就是和刘希乐有仇,要是他这样挖刘毅的部下,说不定会内战打起来,可是庾悦,却是刘毅不能直接得罪的人,他如果还想往世家高门挤,就不能跟庾家就这样翻脸,所以有气也得受着。”

“庾悦本身没有治军作战之才,但有的是钱,如果他能找到能帮他招兵买马的人,专门去组建军队,那刘毅原计划的在湘州和广州招兵之事,就不可能成功了,弄了半天,刘毅却是为庾悦作了嫁衣,这不正是一箭双雕的好计策吗?”

刘道规笑了起来:“还是你想的周到,所以我要做的,就是上表请谏,让庾悦当继任的荆州刺史吗?只是这样一来,我虽然能理解你的想法,可是檀道济,朱超石,到彦之这些年轻将帅,跟随我多年,他们必不甘愿居于庾悦之下,恐怕,现在的我,也很难说服他们呢。”

刘穆之淡然道:“这些事情,我也想好了,檀道济可以在这里当南蛮校尉,执掌荆州的军事,而檀祗则去江北六郡,当徐州刺史,到彦之可以到刘毅那边当武陵内史,负责以后西征谯蜀之事,这些现在不用急着来安排,毕竟妖贼还没有消灭,谈具体的细分地盘,有点操之过急了,而且,未来的天下,大将们老将们会渐渐地退居二线,就连你大哥和刘毅也不可能象以前一样每战身先士卒了,那些年轻的少将少帅们,会成长成未来的核心。”

说到这里,刘穆之勾了勾嘴角:“而与帝皇之路同步进行的,则是你们刘家,要不经意地把家中的子侄,安插到各地担任要职,此外,还要跟这些少将少帅们开始联姻,结亲,把北府军,变成刘家的私兵私军,这其中的关键,是两个人,徐逵之,还有刘义真!”

第4996章 才兼文武国柱石

刘道规笑了起来:“逵之?太有意思了啊,这孩子今年刚刚才二十出头呢,就比兴弟大了半岁,是我大哥的长女婿呢,前些年一直在京口,后来跟着他爹徐羡之处理一些公务,是按文官的路子培养的,怎么就成了我们北府军的关键人物了呢?严格来说,他是个世家子弟呢。”

刘穆之也跟着笑了起来:“道规啊,你在这荆州呆得太久,都不知道外面的情况了,逵之虽然是世家子孙,但在这个连庾悦都亲自上阵的时候,你们刘家人还有完全不知兵事的吗?这孩子并不是个好逸恶劳,贪生怕死的家伙,你可还记得,当年妖贼作乱,杀到京口的时候,兴弟守着奶奶不肯走,而小徐还特地从京城中跑来跟未来的媳妇在一起呢。”

刘道规点了点头:“我记得这事,逵之这孩子确实有我们京口人的血性,很勇气,但他自幼并不象我们这样在京口长大,也不象我们这样从小就跟乡邻一起打架,学兵法,有退伍的老兵成天讲那些战阵之事,他生活的圈子,一直是在京城,大哥也没有把他带在军中历练和培养呢。毕竟,这是徐家的儿子,不是我们刘家的。”

刘穆之也收起了笑容,正色道:“但是既然娶了刘家的女儿,就是刘家的半个儿子,完全跟世家子弟那样不习兵事,是不可能的,何况现在这种规矩下,非功不得爵,非爵不当官,就连世家子弟也得从军了,他们可以只跟着军队行动,人呆在后方或者是中军,甚至是挂个名就混到军功,但刘裕的女婿可不行,要是连逵之都带头违反这些政策,以后更不会有人执行了。”

刘道规的眉头微微一皱:“可是逵之从小并没有学过兵法啊,也没在军中锻炼过,难道这两年我不在京口的时候,事情有所改变?”

刘穆之点了点头:“是的,其实大军北伐南燕的时候,逵之就主动请战想要随军,但是因为萧老夫人舍不得这个从小看着长大的女婿,加上那时候兴弟刚刚生了孩子徐湛之,所以萧老夫人作主,没让逵之随军,但是,寄奴在出征前也有言在先,他在远方作战,逵之在京口也不能完全闲着,所以在大军北伐期间,他也是在广陵的北府军大营里,跟着留守大营的刘粹,学习兵法战事了。”

刘道规睁大了眼睛:“跟着刘粹开始进军营学兵法了?那可真不错啊,阿粹也是久经战阵的沙场宿将了呢,一直也是在广陵的大营里训练新兵,由他来教授,最是合适不过呢。”

刘穆之微微一笑:“除了刘粹以外,毛修之也教过逵之不少,而且逵之的兄弟徐漪之,也是跟着一起学习兵法,还有六七个其他世家的子弟,真的想建功立业的那些人,也是跟着学,现在的逵之,开得动三石四斗的弓,能骑马射箭,而阵战中的持槊,操刀的武艺,也都有模有样,比起我来,可是利害得多了。”

刘道规哈哈一笑:“逵之从小也会跟着叔伯们学一些枪棒的功夫,这个我是知道的,只不过,这回是他第一次地在军中操练了啊,一年多下来,能到这个程度,算是不错的了。”

刘穆之点了点头:“是的,徐羡之虽然是文官,但其实也是情报组织的首脑,他的剑术和轻功,都是非常强的,从小我估计也是秘密地训练过逵之,漪之这些子侄,所以逵之的武艺底子是不错的,比寻常农人百姓要强了很多。所缺的,是兵法,战阵这些东西,只有到军队中,才能练得起来。”

刘道规的眉头一挑:“这回妖贼起兵,直扑建康,按你这么说,逵之他们这些孩子,也是上阵参战了吧,他们是在江北的广陵,还是在建康城?”

刘穆之笑了起来:“本来逵之还多次请战要跟着刘毅的军团去讨贼呢,而孟昶当时都批准了,只可惜刘毅的军团败得太快,逵之他们没来得及成行,寄奴回到建康时,下令收缩兵力,豫州的孟怀玉军团,还有广陵,京口,昆陵等地的北府军分营守军,都退回建康城防守,而逵之他们,就是在那时随着三千大营的守军,搭乘孟怀玉的战船回到了建康。”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