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九书屋 > 时空穿越 > 东晋北府一丘八 > 东晋北府一丘八 第1254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东晋北府一丘八 第1254节(2 / 2)

刘穆之淡然道:“现在刘征西仍然因伤病不能理事,荆州这里的军政事务,政事暂由荆州长史王镇之署理,而军事上,檀道济将军暂时统领本地的各军,不过现在我奉了刘大将军的命令,持天子金牌巡查此地,有便宜行事之权,正好撞到了你们,那我可以代刘征西来决定这支军队的将校人选。你们二位没有意见吧。”

庾悦的表情有些尴尬:“穆之兄既然有便宜行事之权,那自然一切都由你来定夺了。不过,您刚才也知道了,这支军队,是我们庾家为了报国,为了消灭妖贼,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倾家荡产,第二次组建起了的军队,现在有五千人左右,不过,他们都是些吴地的壮丁,佃农,没有什么军事经验,所以,这回我吸取上次的教训,不再用我的家丁,管事和左右们来充任军校,而是想要交给朝廷,派专业的将校们来指挥他们。我当个名义上的主将就行。”

“本来这支军队,我是想在历阳交给刘大帅或者是刘希乐的,不过,陶公主动找到了我,不仅他本人愿意加入我的军府,当我的长史,还说能找到可靠的军校,直接指挥整个部队。”

刘穆之点了点头:“你的说法,我完全相信,只是我想问问陶公,你这位大名士,大文人,自己要加入庾公的幕府也就罢了,你哪来的一支军队,可靠的将校,能指挥起千军万马呢?”

陶渊明平静地说道:“因为我从那个渔家出来的时候,正好碰上了官军的部队,而这支官军,恰好是我的同族,现在正在雍州军中效力的罗龙生罗军主指挥的,我们虽然多年未见,但一直有书信往来,而罗军主的家人,还时常与我们走动,所以,这回他送我回江陵的路上,我们几次长谈,一拍即合。”

刘穆之冷冷地说道:“一拍即合?你们有什么可以合的地方呢?陶公,你现在的身份是个还需要向朝廷解释清楚从建康失踪的嫌疑人呢,即使解释得清楚,你上次私通后秦的事也没处理完呢,以你现在的身份,去私结一个军将,合适吗?更何况,罗军主可是雍州军,鲁宗之鲁刺史的人,你并无官身,更无调兵遣将的权限,就这样能让他离开现在的军队,去别的军中?是谁给你的权力呢?罗军主好好的又为何要离开雍州军呢?”

说到这里,刘穆之的眼中冷芒一闪:“更何况,你在渔家的时候,还没跟庾公接触过,你怎么知道他庾家新组建了军队?怎么就敢把罗龙生往他的这支军队中推荐?”

陶渊明不紧不慢地说道:“先回答你后面的问题,穆之兄,我说我跟罗龙生一拍即合,就是因为我们论及天下大势和各自现在的境遇,都有不如人意之处。罗龙生少小离家,以白丁身份从军,他作战勇猛,屡立战功,在雍州军中当上了军将,但相比他立下的功劳来说,仍然是少了,要知道,十年前,在桓楚军中,他已经是军主了,甚至一度在伪桓玄政权中,还当上了横野将军呢,也就是说,到了雍州军后,他不升反降了呢。”

刘穆之冷笑道:“谁叫他站错了队,在桓玄的部下呢,而且我查过罗龙生的资料,他最早还不是桓玄的部下,而是殷仲堪的,在殷仲堪当荆州刺史之前,他也曾在桓冲的军中效力,你说的当上军主,当上将军,是在淝水之战前后,在荆州这边对前秦的战争中立的功,升的职。”

“横野将军之职则是殷仲堪为了拉拢他这个楚军军校,向朝廷上表要求加封的,只可惜,因为殷仲堪当时起兵反对司马道子,一度被视为叛军,所以这个横野将军,最后没有批下来,只能说是殷仲堪表举过他,后来桓玄消灭了殷仲堪,罗龙生又到了桓玄的手下,出于罗龙生之前多次改换门廷的原因,桓玄没有带他进京,这反而是让他躲过了一劫,桓玄败亡时,罗龙生驻军当阳,没来得及赶上桑落州之战,听到桓玄灭亡后,他也率全军三千多人归降了鲁宗之,当然,鲁宗之是带领整个雍州军倒向了朝廷,跟桓玄一刀两断。陶公,我没有记错吧。”

陶渊明微微一笑:“穆之兄过目不忘,对全国上下军主以上,县令以上的所有文武武将的经历是了如指掌,如数家珍,这点天下皆知。罗龙生的这些底细,你早就一清二楚了。”

刘穆之看向了庾悦:“庾公,将要指挥你庾家军的这位罗军主的经历,你真的了解吗?”

庾悦勾了勾嘴角:“呃,这个,我肯定没有穆之兄掌握的资料这么多,不过是陶公推荐的人,又是雍州军中著名的猛将,而且这回在消灭妖贼之战中,也立下了军功,这样的人,肯定比我手下的这些个管事,左右们要强,对陶公有多信任,我自然就对罗军主有多信任啊。”

刘穆之的脸上仍然挂着笑容,声音却是话风一转:“那么,庾公与陶公有多深的交情呢,能如此信任?要是我说派人指挥你的这五千家兵,你会痛快地交给我吗?”

第5017章 穆之拥有否决权

庾悦咬了咬牙,看了一眼陶渊明,沉声道:“老实说,我跟陶公也算不得有太深的交情,若不是他把黑手乾坤重建,我甚至不会跟陶公有什么交情,但就是因为这层关系,所以我们都有了起码的信任,而且,在这个我们同时落魄的时候,我没有任何拒绝陶公相助的理由。”

刘穆之微微一笑:“那庾公你还跟刘大帅,跟我有交情呢,还跟着我们出去打仗呢,我们也给了你足够的爵位,功名的回报,那为何不跟我们合作,把你的这支庾家军交给北府军将校来指挥,让你的子侄们跟着混到功名,你自己也可以一雪前耻呢?”

庾悦摇了摇头:“这个事情,就跟之前陶公说的那样,是因为立场的问题了,刘大帅要的是人人平等,而你穆之兄想要从下等士人甚至是寒人中找吏士来取代我们这些世家高门,那我越是跟你们这样合作,世家就会越快完蛋。穆之兄,我不能对不起庾家的列祖列宗,不能让庾家的家业在我手上断送,所以,这次我只能选择和陶公合作。而且我想,后面越来越多的世家也会走这条路。”

刘穆之平静地说道:“只要世家肯放下以前的傲慢和狂妄,能作出与自己占有资源相符合的贡献,那你们能出丁出粮,组建军队,自然是可以选择带兵之人,这是刘大帅和我跟谢夫人,王皇后她们为首的世家领袖作出的承诺。庾公你也是有权选择合作方,你们庾家自己出将也行,找别人合作也罢,都是你说了算,不过,我还是要提醒你一下,陶公举荐的这位罗龙生,以前多次改换过门庭,离开过旧主,就算这回,他也是要从效力多年的雍州鲁刺史那里离开,你就真的信任这样的人?愿意把你庾家好不容易组建的军队托付给他?”

庾悦的脸色微微一变,正要开口,一边的陶渊明却是哈哈一笑:“穆之兄,你就不用在这里挑拨离间了,庾公已经下定了决心,你是无法改变他的决定的。至于罗龙生,我前面说得很清楚,他在鲁宗之手下,毫无前途可言,十几年下来,鲁宗之自己的嫡系将领们,一个个都升官升职,有杂号将军名号的,在雍州有四五人之多,就连鲁轨这种后生小子,都在罗龙生这个宿将之上,他当年带去雍州的兵马就有三千多,可是到现在,手下能指挥的军队不过区区千人,是鲁宗之对不起他,还是他对不起鲁宗之呢?”

刘穆之冷冷地说道:“话可不是这样说的,当年罗龙生可是附逆篡位逆贼桓玄,在桓玄兵败之后作为其党羽,能保住命就不错了,更不要说继续为将为官,保留军队,鲁宗之肯收留他,还让他继续带兵,对他来说不亚于再生父母之恩,他的军队一度有三千人纯粹是因为桓玄为了篡位而扩军备战的结果,等桓玄授首,内战平息之后,连北府军都在缩编裁军,他的部队缩减了又有什么好奇怪的?”

“最重要的是,他在到鲁宗之帐下之后,可没有立什么功劳,无论是平叛还是北伐,都是无尺寸之功,既然无功,那何以升官得爵,何以成为将军?鲁轨起码还打过几仗,还在江陵之战中大破了妖贼,在消灭桓谦和苟林的战斗中也有贡献,可不是因为跟鲁宗之的父子关系而升官的。”

陶渊明冷笑道:“是,表面上看,确实是鲁轨和其他几个鲁宗之的亲信将领立了功,但为啥立功的机会不给罗龙生呢?难道他就不能带兵打胜仗?这回截杀徐道覆,仍然是如此,本来按罗龙生的说法,不要全部扑向沙滩乱石堆,要留些人在上面看守,鲁轨不从,为了抢功亲自带部队扑了过去,结果罗龙生只能跟进,导致沙滩上方战马那里没人值守,让徐道覆夺路而逃。事后鲁轨还把责任推到罗龙生身上,怪他没有留守下来,穆之兄,要换了你是罗龙生,难道就会这样没有想法,坦然承受,再当一次替罪羊吗?”

刘穆之微微一笑:“陶公,朝廷是有朝廷的法度,作出处理之前,会查明情况的,不会随便冤枉人,罗龙生如果有委屈,可以向朝廷申诉,我是会帮他查明情况的,退一步说,就算罗龙生去意已决,想要离开雍州,那也得鲁宗之点头才行,不然哪怕是刘大帅,也难以硬夺鲁宗之手下的将士的。”

陶渊明平静地说道:“既然我跟罗龙生谈好了这些,那就是有绝对的把握让鲁宗之点头,这点穆之兄就不用担心了。庾家再怎么说也是大晋的顶级世家,虽然刘征西可以在战时以主帅的名义调走庾公手下的部队,但庾公只要出得起足够的价,也是能让鲁宗之痛快放人的。”

刘穆之笑了起来:“果然如此,最后就是庾家再拿出一大笔钱粮,让鲁宗之满意,从而让他肯放人,不过,你似乎忘了一件事,那就是就算鲁宗之同意放人,但最后也得朝廷点头才行,刘征西在的时候,是由他全权决定这豫州以西诸军事,现在他因伤病不能理事,暂时就得是由我这个可以便宜行事的钦差大臣来定夺了,你就这么肯定,我也会愿意?”

庾悦连忙摆手道:“穆之兄,你可别意气用事啊,一切好说,好说,陶公刚才的言语多有冒犯得罪,你可别往心里去啊,我们实际上…………”

刘穆之脸上的笑容这会儿已经彻底地消散,面沉如水,直视陶渊明:“陶公,我做的决定,都是从国家,从万民的角度出发,现在我怀疑罗龙生和他的部下掌控庾家军,是你有不可告人的目的,你想用跟你关系亲密的同族来白白获得庾家的部队,还利用庾家的钱粮来成军,恐怕此事一成,这就不再是庾家军,更不会是大晋的军队,而是你陶公的,到时候你陶公若是再私通后秦,那手里就可是有给胡虏带路的军队,甚至是一个大州了吧,如果换了你是我,会答应吗?”

第5018章 反守为攻喷寄奴

庾悦急忙说道:“穆之兄,你多虑了,陶公一心为国,绝不会…………”

刘穆之平静地摆了摆手,直接打断了庾悦的话:“庾公请不要这样随便为你并不熟悉和不了解的人来担保,一心为国的人会明知黑手乾坤是个什么样的组织,却还是复活,重启了这个组织吗?会去私通后秦,开出驱逐流放重建大晋,多年来战功赫赫的国之大将,来换取虎狼之国出兵相助吗?一心为国的人会不让你的庾家军被国之将校所接掌,而是要落到他自己同乡的手中吗?”

庾悦给说得瞠目结舌,无一字可以反驳,而陶渊明则冷冷地说道:“穆之兄,你这是在质疑我对大晋的忠诚了?难道忠于大晋的祖制,坚持这世家天下,士族掌权的制度,就是叛国投敌了?”

刘穆之冷冷地说道:“你是不是坚持世家天下,只是你自己说的而已,你的做法可支持不了你的说法。去向秦国借兵,迎接叛国投敌的司马氏宗室叛徒回归,却要把北府军首领,恢复大晋的刘裕等人驱逐到边境,不得回归朝廷,这不是叛国投敌是什么?”

陶渊明冷冷地说道:“拥立一个口不能言,形同行尸走肉的傀儡皇帝,让自己有婚约的旧相好以皇后身份号令天下,更改祖制,不承认元皇帝以来的地契,剥夺士族的固有权力,将他们爵位代降,提拔杀人立功的军士为官为吏,顶替士族,逼迫司马氏宗室有国难报,有家难投,只能逃往敌国寻求庇护,却全然不顾自己当然也是从所谓的敌国回归,甚至还娶了敌国公主为妻。刘穆之,你今天就算是杀了我,这些话我也不会收回的。是忠是奸,千古自有定论,不是由掌权之人拿着刀,就能逼人改口。”

庾悦急得从蒲团上跳了起来,伸手要去拉刘穆之的手,急道:“陶公,慎言,慎言哪,穆之兄可是…………”

陶渊明用力地甩开了庾悦的手,大声道:“庾公,你怕他刘裕,怕刘穆之,我可不怕,你庾家家大业大,要考虑家业,我陶渊明并非陶氏嫡流,就算是给满门诛灭,也无愧于心,也不至于让陶家绝后,当年齐国史官东史公一家仗义直言,不畏生死,留下千古美名,我陶渊明自幼饱读圣贤之书,难道还不如古人?刘穆之,你想成为屠戮忠良的崔杼,你就来吧,我不怕死!”

刘穆之静静地看着陶渊明这番声色俱厉的表演,最后,突然笑了起来,一边笑,一边鼓着掌:“刚才你们还说我清谈论玄利害,其实,真正厉害的还是你陶公啊,如此义正辞严,却又是言之有据,也只有你了,如果我换到你的位置上,恐怕是说不出刚才的这番话呢。”

陶渊明冷笑道:“要杀便杀,何必多言,既然你穆之兄想说我是奸臣,叛贼,那把我拿下便是,此事是我一人所为,与庾公无关,你别借机陷害庾家就行,我跟庾公的交往只限于以前黑手乾坤时的一些渊缘,此外别无交往,这次相见,也不过是机缘巧合,想互相合作罢了。你若是想杀我一人而寒天下士人之心,让你和刘大帅变成孤家寡人,众叛亲离,那尽管杀我就是了。”

他说着,往蒲团上盘膝一坐,闭上双眼,作出一副生无可恋,任杀任剐的模样,而一边的庾悦也长叹一声,只能坐回了自己的座位,看向刘穆之的眼神中,充满了求饶的意味。

刘穆之面色平静,其实陶渊明的这番反驳之语,早在他的意料之中,不管怎么说,刘裕曾经游历草原,娶慕容兰这些事,曾经被指证为叛国贼的经历,也是天下皆知的,而改弦易张,试图废除士族特权的做法,也是人尽皆知,陶渊明专门挑刘裕这些黑点进行攻击,是必然的,这也是躲避他本身弱点的最好办法,最后就是把对他的罪行的依法处置,说成是同样的犯罪叛国之人,对他的打击报复,很是能迷惑那些不知情的外人呢。

刘穆之正色道:“陶公,咱们就不必在这里唇枪舌剑了,就象当年对于吴地的世家,建康的高门,我明知他们做尽了伤天害理之事,不愧是国之大蛀虫,但仍然要跟他们合作,就在于我们掌国家大权,做出的决定,关系天下千万人的性命,不能以自己的理想来决定这些政策,必要的时候,要妥协,要让步。”

陶渊明冷笑道:“你们的妥协让步,不过是为了争取时间,先稳住世家高门,还有依附于他们的豪强地主们与你们合作,然后等你的那个吏校开始运转起来,等有了足够多的吏员能下乡施政,控制乡村,或者是辅佐退伍回乡的老兵们一起把地方豪强们压制,这时候就是你们用底层的士人甚至是寒门,草根来取代世家天下的时候了。”

刘穆之微微一笑:“你说我们是争取时间,但你们又何尝不是如此?你们同样是等着刘大帅,等着我,等着一心想实现人人平等,草根翻身的这些当权者们,或老或死,等着新掌权的人再次和世家,士族们妥协,回归到以前士族掌握一切权力的时候,你们等着自己的私兵部曲,经过战争,能锻炼成真正精锐的军队,就象北府军一样,等着自己的子侄能积功得爵,掌握大州,从京八党手中夺回权力,对不对?”

陶渊明哈哈一笑:“是的,你说得太对了,这就叫博弈,这就叫对赌,你们觉得这些吏士们以后会为你们那个人人平等的理想而奋斗,而我们却觉得人性本贪,他们想要的是荣华富贵,而不是为了别人的幸福而打拼,所以,我不急,就算这回你不批准庾公的军队被罗龙生所掌握,以后也会有无数个罗龙生来掌军掌权的,那些恭顺的外表之下,是怎么样的一颗内心,是你这个绝世大才也看不透的,而这回失去了跟世家的合作,那些大家族在瓜分了庾家之后,仍然不会再跟你们合作,到时候,我看看你和你的刘大将军,如何去大军下乡,一家家地消灭那些盘踞吴地百年的世家吧!”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