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沉声道:“你的意思,是想把屠戮汉人百姓的责任,推到老羌姚弋仲的身上,却要把他儿子姚襄说成是个仁义之人?”
王镇恶正色道:“姚襄一向有小孙策之名,在他的手上,战功赫赫,但确实不对俘虏和普通百姓举起屠刀,当然,这些事情,也是因为他想要留在中原,所以要拾起汉家的这套仁义理论,不能全用胡人冷血嗜杀的这套,毕竟,他一个小小的姚羌部落,不过数万人,想要夺取天下,无异于痴人说梦,只有争取更更多汉人的支持,他才有可能发展。”
“得益于当时天下的那些军阀首领们,从石虎到冉闵,再到苻健,以至于麻秋这些各地的军阀,无不是屠公屠伯之类的杀人狂,姚襄相比之下倒是显得是个好人了,他在赵秦之间的地方屯田驻军,招抚流民,给与土地耕作,还会为了保护这些人,而出兵与其他的军阀作战。”
“所以,在当时的百姓眼里,他是一个守护神,后来姚襄归顺了东晋,作为前锋将领,愿意为晋国北伐出兵效力,却是被当时主政的殷浩所嫉妒和防备,还派了手下想要象当年晋元帝兼并祖逖的军队那样,把姚襄的军队收归大晋所有,但他却忽略了,姚襄的部下是他的族人,根本对晋国没什么忠诚可言,所以当殷浩要动姚襄的根本利益时,他给逼反了,大败殷浩,也让那次很有希望的北伐,还没出兵就失败了,殊为可惜。”
刘裕冷笑道:“殷浩的做法虽然操之过急了,但是让这些胡人首领与部下分离这个原则,是没有问题的,只不过,当时的晋军实力不济,殷浩本人又是个文人,根本不知兵,不然要换了我,肯定也会用北府军和姚襄所部混编,找机会再下手,就象我灭了南燕之后,也不可能让俱装甲骑再给慕容氏所统领。”
王镇恶点了点头:“是的,长远看是要这样做,但是在实力不足时,还是要权宜之计,而且姚襄在我祖父大人看来,也根本没有长期想要效力晋国之心,他只是想暂时在晋国栖身,利用这些边境之地招抚流民,增加自己的实力,将来看天下大势而动,在和殷浩翻脸大战之后,他也知道无法继续呆下去了,于是就举部落向西,想要进入关中,据这秦汉之地再自立。”
刘裕正色道:“只可惜桓温是不会放过他的,刚刚在关中北伐不成的桓温,就是要找个出气筒,于是在姚氏羌部落路过洛阳时,出动大军与之决战,姚襄虽然善战,但部众还是太少,一番苦战之后,不敌桓温,只能带了几千户残余部众向关中逃跑,而那些没来得及跟他撤离,最近被桓温所俘虏的汉人百姓,却是仍然把姚襄看成是自己的君主,听到这些事时,我除了感慨,还能说什么呢,这乱世之中,一个异族首领都能比我们的皇帝,大臣们更得汉人之心!”
王镇恶正色道:‘百姓是不太会去分汉人胡人这些种族的,在他们看来,谁对他们好,谁能保护他们,谁让他们交的税少,服的役少,就是他们的好君上,姚襄做到了这点,而当时的大晋和后赵的统治者没做到这点,所以,将来我们的北伐,肯定也要引以为戒,包括这回平定妖贼,都要做到尽收百姓之心哪。”
刘裕点了点头:“这点我当然会好好考虑的,不过,先得做到象姚襄一样能打赢才行,不然如果打不了胜仗,也保护不了百姓,好了,回归正题,姚襄的实力不济,先败于桓温,又输给了前秦,最后兵败身死,这才是令祖父不愿意辅佐他的原因吧。”
王镇恶微微一笑:“是的,其实当时他就是在前秦和姚羌之间二选一,两边都有对百姓仁德的主君,但相比之下,姚羌的实力更弱一些,而且来关中来晚了,前秦已经在这里站住了脚,打退了桓温的北伐军,一统关陇之势已成,只不过,苻氏前秦的诸多宗室里,多是长于打仗,而缺失仁义之将帅,尤其是苻生,此人虽有万无不当之勇,又身为太子,却是残暴异常,要是让他得继大位,那很可能又会是石虎,冉闵之流,绝非天下汉人百姓之福,所以祖父大人当时还是犹豫了很久,并没有选择出山。”
“直到前秦击灭了姚襄,兼并了姚氏部落,而苻坚作为前秦宗室,斩杀了即位后残忍不仁的苻生,自登大位,当时一开始苻坚是个什么样的人,祖父大人也不了解,仍然是处于观望阶段,但是苻坚的大臣却抢先一步推荐了祖父大人,他也没想到,苻坚居然会亲自上门拜访,求贤若渴,而且苻坚明确地提出了,要全盘学习汉家制度,让氐人变成跟汉人一样,成为在中原的长久居民,为此,他也愿意改变氐族的胡风夷俗,用实际行动来震慑那些氐族之中的反对力量。”
刘裕长叹一声:“从此,苻坚就象是找到了诸葛亮的刘备一样,一飞冲天了,只不过令祖父大人原本答应苻坚只是教化氐族人,为何又要帮他南征北战,攻灭前燕,代国,前凉这些国家,助他一统北方呢?”
王镇恶摇了摇头,说道:“因为苻坚毕竟只是一个人,如果与整个氐族军功贵族集团为敌,那时间一久,自己都有给人推翻的可能,只能一边劝人汉化,一边不削减氐族军功贵族的好处,才能让这个改革继续下去。所以,只有继续与周边的敌国战争,才能满足这些人的军功需要。”
“只不过,祖父大人自己也没有想到,前燕和代国这样的大国,居然会因为内部的矛盾,而如此地不堪一击,几乎是一战灭国,不过二十年的功夫,前秦就一统北方,但在这看起来一片大好的形势之下,是有非常深重的危机的,祖父大人在晚年的时候,不停地为此自责。”
第5198章 分离氐族留后手
刘裕有些意外,“哦”了一声:“自责,有什么可以自责的呢?”
王镇恶正色道:“他其实是不想这么快帮前秦一统北方的,因为他为前秦效力,不止是因为看重了苻坚对他的知遇之恩,就象你刚才问我的五胡之中,他为何偏偏选择了人数最少,看起来也最弱的氐族作为扶持的对象,合作的伙伴,原因也在于此呢。”
刘裕笑道:“我有点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是想说,前秦是氐人建立的政权,氐人数量少,军事实力弱,也不象其他的胡族一样喜欢战争,所以,这个看起来较弱的异族,是比较容易控制和让他们变成汉人这样的农耕人群,是吧。”
王镇恶点了点头:“其实,氐族本是羌人的一部分,只不过因为和汉人居住地较近,相互间的交往也多,所以熟羌为氐,慢慢地,就成为了一个独特的种群,立于五胡之列。”
“羌人其实无礼义廉耻,也基本上没有家庭的概念,母子之间,父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的乱伦情况非常严重,所以即使是在四方蛮夷中,也是被认为不洁的,落后的,无耻的。”
“而氐族长期与汉人交往,通商,也受了华夏之风的影响,知道了羌族本身的不少习俗是落后的恶习,主动地加以更改,靠近汉人的风俗,所以成为了氐人,这就证明,在氐人从羌人中分化,转变的这些事情,就表明了氐人其实是仰慕汉家文化,愿意抛弃自己古老旧俗的一个种群,而这,就是我祖父大人愿意与氐族合作的前提。”
“只不过,氐人部落当年也是以苻氏为代表,在西晋时期就迁入关中,与汉人和其他胡人混居杂处,永嘉之乱后,苻氏部落也得以自立,抢先一步入了关中,消灭了当地的后赵势力,建立了政权,还打败了路过的姚氏羌人部落,兼并其部众,包括老邪姚苌,也是在这个时候投降前秦的,不过,以此时前秦的实力,怎么也不象是可以夺取天下的力量,最多是和前凉张氏,吐谷浑慕容氏这样,算是一个乱世中割据一方的地方势力而已。”
“只不过苻坚主动找到了祖父大人寻求合作,而祖父大人深思熟虑之后,觉得氐族一来人口不多,本族的核心部众不过三四十万人而已,也就是汉朝一个大县,或者说一个郡的人口,战斗男丁不超过十万,以这样的实力,想要夺取天下,甚至是想要在关中,在北方立足,就不可能跟后赵,前赵政权那样,几十万氐人高高在上,驱使和奴役汉人种田耕地,纺纱织布来供应他们吃穿。”
“而且祖父大人是留了一个心眼,在攻灭前燕,地盘扩大之后,他以要镇守河北的核心城市邺城,并州的中心城市晋阳,中原的核心城市洛阳,以及青州的郡治所在历城这些地方为由,要求氐族出身的刺史,要带上几千,几万户不等的氐人,去迁居这些地方,因为氐人是兵民合一,游牧民们既是战士,所以多是军户身份,要驻军屯守,那就得拖家带口一起过去,靠了这个法令,氐族原本就希少的人口,进一步地分散,迁居了。”
刘裕瞪大了眼睛,说道:“原来这个法令政策是令祖父大人提的啊,难道说,他一直留了个心眼,是想给前秦埋下灭亡的种子?”
王镇恶勾了勾嘴角:“准确地说,祖父大人,是要看前秦的表现,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在苻坚一人的身上,要知道,战国时的秦国变法,是得到了秦孝公赢渠梁的全力支持的,为了商鞅的变法,不惜斩杀和刑罚秦国宗室重臣,留下了青山松柏的嘉话,但就算如此,秦孝公一死,商鞅仍然被其政敌所陷害,最后逼死,只是所幸后续的秦君坚持了商鞅法,所以才有了秦国的一统天下,反例就是战国早期的名将吴起。”
“吴起以客将的身份,在楚国得到了楚王的支持,也是全力变法,变法的矛头同样指向了楚国的贵族,但楚王一死,这些旧贵族就拼命反扑,击杀了吴起,而吴起的变法,也就人亡政息。我的先祖父大人在出山辅佐秦国,辅佐苻坚时就考虑到了这些,他并不是要效忠某个秦君,而是要为天下万民,至少是北方的汉人胡人来谋取利益,苻坚愿意合作则辅之,若是苻坚,或者是其他的秦君也想搞人亡政息,变法终止这套,那就要留下灭亡秦国,武力反抗的种子,总不能说帮秦国一统北方后,出个石虎式的暴君要祸及天下!”
刘裕轻轻地叹了口气,说道:“这么说来,令祖父大人其实一早就作好了准备,若是苻坚不足以辅佐,或者说是后续秦君想要再次地奴役和压迫汉人时,该当如何反抗的,并不是象外人认为的那样,为了报苻坚的知遇之恩,是要鞠躬尽萃,死而后已,甚至是为了他不惜消灭大晋,摧毁汉人政权呢。”
王镇恶平静地说道:“汉人政权是什么?寄奴哥,那种统治者是汉人,但对待汉人百姓还不如一个胡人君主的,这样的汉人政权值得去死保吗?退一步说,胡人也不过是因为习俗,文化的不同而成为异族,他们很多也是炎黄之后,跟我们是同源的,只不过因为千百年来所处的环境不同,而成为了异族胡种。”
“历来所谓的华夷之辩,是出夷入夏,只要在中原定居,又能全盘接受我们汉人的价值观,那就是我们的同类,而祖父大人想要的,就是让氐族这种肯接受汉化的异族,变成和我们一样的汉人,如果这点能做到,那将来和晋国谁来统一,又有何区别呢?”
说到这里,王镇恶的眼中冷芒一闪,沉声道:“其实仔细想想,黄帝西来,周人自戎狄之间再造华夏,秦国楚国都是给视为虎狼之邦的异类,就算汉高祖刘邦,当时也是不识中原礼教的淮夷而已,可他们都入主中原,建立王朝,接受中原文化了,现在谁还会把他们看成胡人异种呢?”
第5199章 黎民百姓之由来
刘裕的眉头一皱:“镇恶,话不能这样说,自周以来,我中原华夏有了周礼乃至儒家这套共同的礼法,也有了共同的价值观,上古以来的部落,渐渐地融合为我们整个华夏的先民,然后从周朝的八百诸侯开始,姬姓诸侯成为了主流,在此基础之上,才有了以尊王攘夷,忠孝仁义为核心的价值观,也是我们汉族形成的基础。”
“有周一代,前后八百年,这八百年的时间,也是让诸姬,华夏成为中原主流的时候,就算是你说的汉高祖刘邦,虽然他出生是在淮北彭城一带,虽然他并不是一开始就接受了儒家文化,但他也是正统的华夏子孙后代,不能把他视为蛮夷,至于秦国,也是同理,他们是商朝的大贵族赢姓部落,虽然身处西陲,给中原诸姬氏国家看成虎狼,但这就跟我们现在看幽州,凉州一样,并不是真的把他们当成了异种番邦,最多只是因为身处边境,身上有些胡风夷俗而已。”
王镇恶微微一笑,说道:“出夷入夏这套标准,不是看血缘,而是看文化,是不是中原文明,是不是中原华夏,是看他们是不是接受中原的周礼和儒家这套,秦国是按周礼建设的国家,后来虽然有商鞅变法,法家治国,但可以看做是中原模式的国家,只不过其法家治国太过严厉,一般人很难接受罢了。这也是秦国二世而亡的重要原因。”
“至于刘邦,他虽然出身近乎蛮夷,也不知礼法,但得天下后,重用儒生制订了汉朝的礼制与法律,让汉朝完全成为了中原模式的国家,更重要的是,秦汉的建立,是中原汉人一族正式的出现,与周礼的出台,代表着中原华夏,诸姬这个族群形成的开始一样,从秦到汉,可以说是我们汉人这个称号的起源,这是因为,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才算是我们真正的身份认定的开始。”
刘裕笑了起来,这个说法在后世被普遍接受,但在这个时代,他还是第一次从别人嘴里听到,这激发了他的进一步兴趣,说道:“哦,这倒是挺新鲜的说法,我以前没听过呢,你是说秦始皇灭六国,四海一,这才算是我们新的模式下,或者说有了皇帝这个称号,才算是真正的汉人族群?”
王镇恶点了点头,说道:“是的,以前的上古朝代,从夏商周再到以前的唐,虞这些朝代,虽然最高统治者号称为天子,但说白了,仍然只是部落联盟的首领,做不到号令天下,莫敢不从,虽然天子要约诸候来会盟,大多数时候诸侯是不敢不来的,只是,如果有不来会盟或者是不听号令的,从禹杀防风氏,到周夷王烹齐哀公,都是对这些诸侯的敲打,至于商朝连续诛杀季历,姬发这两代周部落的统治者,也是同样的性质,但一个不留神,这种行为会引来整个诸侯部落甚至是一大帮诸侯的集体反抗,尤其是在王朝末年,此事会引起强烈反弹,甚至导致给灭国换代的。”
刘裕点了点头:“是的,诸侯天下,或者说部落天下,这时候的天子,名为共主,实际上的权力是有限的,要通过诸侯来代管天下各个部落,当然,让诸侯入朝为官,形同人质,让其子管理部落,方国,是商朝以后渐渐形成的模式,但这种模式,仍然是让各部落的首领,世代相袭,血缘传承,再通过对这些部落首领的约束,控制,换取他们的效忠,但作为商周天子,是无法直接管理各部落的内部事务的,可以说,这种诸侯方国的模式,中央权力不大,最多只是一个强大的部落,可以压制诸部而已。”
王镇恶正色道:“寄奴哥说得非常正确,诸侯天下,其实就是以部落首领,进而转化成的各方国诸侯,这些诸侯的子孙后代世袭权力,作为天下运行的基本模式,后来,这些诸侯的子孙慢慢地繁衍,人数越来越多,也因为改封他处,以地为氏,渐渐地诸侯部落本身的姓和子孙自立后以地为氏,就构成了华夏姓氏的分离,其本质,就是诸侯们不断地分封改易,向外占据了越来越多的地盘,一边开荒扩张,一边驱逐原来在这些地盘上的四方蛮夷,八百年周朝,其实除了是天下的诸侯们互相兼并融合的过程外,也是把四方蛮夷们驱逐出中原,让接受周礼儒家这套的部落,才有资格在中原定居的过程,秦和楚,都符合这个标准。”
刘裕笑了起来:“我明白镇恶的意思了,你是想说,哪怕是四方蛮夷,只要接受周礼儒家这套,承认中原的价值观,并愿意按这个价值观来移风易俗,那就可以象以前的蛮夷一样,成为华夏先民的一员,或者说,在秦汉之后,成为汉人?”
王镇恶点了点头,说道:“正是如此,其实从轩辕黄帝开始,就是如此,炎黄的本身也是来自外界的部落,最早是炎帝部落占据了中原,成为天下共主,后来炎帝失去了公信力,被南方的三苗部落所击败,而黄帝部落此时西来,与炎帝结盟,最后打败了以蚩尤为首领的三苗九黎,成为天下之主。”
“这段历史看起来很神话,但事实是当年的战争,可以说是外来部落对中原原住民的征服和统治,三苗九黎的人口,是远远多过最早的黄帝部落的,甚至连蚩尤本人,也是黄帝的儿子。”
“在初次打败征服三苗九黎之后,黄帝让蚩尤去统治这些部落,没想到的是,蚩尤却不甘心受父亲的控制,甚至是据三苗九黎部落自立反抗了,这才有了蚩尤畔父,黄帝涉江的说法,那场神话中的三皇大战,其实是黄帝部落与炎帝部落联手,从黄河一带南下,对三苗九黎部落的再次征服罢了。这场战争之后,北方的炎黄部落及其盟友开始慢慢地南下,占据黄河到长江之间的地方,而原本北上的三苗部落,则向南退却,留在中原一带的原三苗部落民,就是黎民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