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敬宣兴奋地一拳击到自己的右掌掌心,说道:“就该这样呢。哈哈,我都恨不得现在就带着兄弟们都解甲归田,去那异乡之地,重新建立起大晋的统治呢,也许,这才是我刘敬宣在有生之年,能继续帮着寄奴你,帮着大晋实现我们理想的方式吧。”
刘裕微微一笑,说道:“只是,现在天下未定,我不可能让你的整个军团都这样跟你走,可能是一些老兵和宿将们要转为地方官长,随你去一个大州,但大多数的兄弟,还是要留下来继续战斗的。你刚才说到王镇恶会纵他们掳掠,以结军心,是我可能以前忽视了这点,你提醒得很对。”
刘敬宣摆了摆手,说道:“寄奴,你误会我的意思了,我是要说,这种做法虽然有违于你的理念,但在非常时期,是不得不用的,你最好不要阻止。”
刘裕的眉头一皱:“这样纵兵掳掠是害民之举,也是军法,国法所不容的,要是镇恶真的这么干,那和道怜在地方上的贪腐有何不同?我怎么能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而置之不理呢?”
刘敬宣正色道:“因为就象我说的那样,镇恶在军中全无根基,老兵宿将会不服他,如果不给实质性的好处,那很可能要这些兄弟们随我解甲归田了,要么转投其他将校们的部下,你想要王镇恶接管我的军团,成为一支可靠的,甚至是象老虎部队那样战斗力冠绝全军的开路前锋,就不容易了。”
刘裕的眉头越来越深锁,拧成了一个“川”字,说道:“那我可以派镇恶去多得军功,多领赏赐,甚至战利品不用上交,由他分配,这样不行吗?”
刘敬宣叹了口气:“寄奴啊,这就是你一直无法理解我爹的地方,那就是那些没你这么高尚,甚至是马匪,大盗出生的兄弟们的想法了,在他们看来,朝廷赏赐的这些不是自己挣的,只有在战场上和战后自己亲手抢来的,才算是自己战斗的回报啊。”
第5217章 强人由来百年前
刘裕有些意外,他确实对于这些盗匪出身,亦兵亦贼的后期北府军们,是不太了解的,或者说,从他的本心深处,是不把这些人看成同类,也不愿意了解他们的想法,不过今天刘敬宣主动提了出来,加上刘毅手下也多招募的是这类人,也许借这个机会,是个解开自己心中多年困惑的好机会。
于是刘裕看着刘敬宣,正色道:“阿寿,我想听听你的话,这些人到底是怎么想的,他们要的是什么?”
刘敬宣收起了笑容,眼睛微微地眯了起来,说道:“其实,这些人,不可以用良民,自耕农视之,因为他们枉视国法,不遵法度,几乎所有人都是手上有过人命,逃亡犯法之人。但也不可以用那些绿林山贼来看待,因为他们根本不满足于占山为王,啸聚山林,做个官府管不到的山大王。如果非要给他们一个定性,那我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强人。”
刘裕喃喃地自语道:“强人,强人?就是那些有丰富的战斗技能和经验,却是想要有用武之地,以战斗为生存方式的这类人吗?”
刘敬宣点了点头,说道:“正是这些人,其实就在我爹当年在淮北建立流民山寨,或者说接手流民山寨的时候,手下就多是这种人了,他们往往是北方流民,在晋末或者是冉闵之乱时,家乡被摧毁,无以为生,只能结伴南下,经历了无数的战斗之后,幸存下来的人,你也知道,晋朝朝廷是有些害怕这些人的,尤其是在苏峻祖约之乱后,对于流民军是有天生的戒心,原则上是不允许大家过江的,只有士人身份,领头的那些士族,才会被允许过江,而普通的民众,则会很快成为江南的世家大族的奴仆,庄客。”
刘裕轻轻地叹了口气:“这项政策,真的是寒了天下北方流民的心,人家九死一生,好不容易逃过了胡人的马刀,来到大晋,却要面对一个归国即为奴仆的待遇,若不是我的祖辈当时还算个士族,只怕我也早就在世家大族的吴地庄园里,世代为奴了。”
刘敬宣摇了摇头:“有件事情,其实对于这些两淮强人的形成,影响是非常巨大的,这也是后来我爹在临死前才跟我说的事,他告诉我,两淮强人,其实是那些被晋朝伤透了心,不想被胡虏奴役,也不愿意再为晋国效力的北方汉人子民,和他们的后代,或者说,他们中很多人,是当年流民帅手下的那些旧部的子孙,不为晋效力,自由自在,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祖训。”
刘裕的双眼一亮,失声道:“你的意思,是这些人很多是祖逖,苏峻这些曾经忠于朝廷的流民帅的后代,因为流民帅先后不得善终,于是对朝廷失望,这才到了两淮落草为寇,成为强人?”
刘敬宣点了点头,说道:“是的,我们大晋自南渡以来,大规模的流民其实是有两次,一次是西朝大乱,胡虏窃居中原那次,北方的汉人饱受战乱之苦,无论是士族还是百姓都是大举南下,士族们如王导等人扶持晋元帝在南方建国,并利用了当时南下的军队,靠着吴城土豪们的内斗,建立了政权,夺取了吴地,算是保了南方的半壁江山。”
“但是北方的很多普通百姓,就没这么好运气了,他们既没有司马睿这种护驾的军队,没有吴地晋军的接应,甚至南下的时候也已经晚了,不再是那种胡虏还没有攻下两京,天下还算基本安定的时候,他们很多人南下,是要面临各种胡人军队,马帮土匪的一路攻击,能到达江北淮南的,都是十不存一,而且他们多是百姓,如果没有祖逖,苏峻,郗鉴这样的流民帅来统领,只怕路上就早就没命了,所以,这批人其实是经历了苦战,有了很强战斗经验的流民集团,也正因此,他们成为当时新建的晋国朝廷的大麻烦。”
刘裕咬了咬牙,说道:“是的,这些人千辛万苦南下,无数地亲朋好友死于胡人之手,祖坟都不保,其实他们并不想要偏安于江南,而是要求朝廷立即北伐,收复中原。只不过,当时的王导等人为首的初代黑手乾坤,却是忙于平定江南,压制吴地的豪强地主,建立政权,对于北伐之事,并不上心,只有祖逖和刘琨二人,是真心想要北伐的,刘琨孤悬在北方,自不必说,那能领兵北伐的,就只有祖逖了,也正是他,带领了这些想要战斗的流民,开始了中流击揖的伟大功业,一度几乎收复了整个豫州,形势大好啊。”
刘裕说到这里时,两眼放光,祖豫州当年的北伐壮举,是所有京口人从孩童时期就通过无数老人的故事,评书而耳熟能详的事,他们童年时最快乐的游戏,就是去扮演祖逖手下的那些英雄壮士们,去骑着木马,驰骋村口。
可是很快,刘裕的眼中的光芒就黯淡了下来,他长叹一声,说道:“可惜,祖豫州在一片形势大好,即将收复整个黄河以南失地的时候,碰到了司马睿这个昏君来摘果子,他派了亲信过来就要收走祖将军所有的军队,气得祖将军吐血身亡,壮志未酬,而祖将军的部下,也不愿意被朝廷直接派来的人指挥,拥立了祖将军的弟弟祖约为将,继续统领他们呢。”
刘敬宣勾了勾嘴角,说道:“这是你们听到的事,你们不知道的,是那些朝廷官将到军中时,作威作福,歧视众将校,于是众兄弟们在暗中打杀了几十个这些人的护卫爪牙,几乎引起全军哗变,朝廷怕逼反了这支军队,这才允许祖约领军,经此一事,一半多的将士对朝廷非常失望,于是离开了军队,自行地在两淮之地,落草为寇,不再受朝廷的约束,或者说是在朝廷领个军号,独立在边境地区游击,我祖父就是这样地独立出来,成为淮北黑虎寨寨主呢。”
第5218章 创业艰难百战多
刘裕倒是第一次听人提起刘牢之一家的往事,这下来了兴趣,因为这些经历,以前谢家是严格保密的,包括田洛,高素等北府军第一批老将的经历,都是严格保密,想来是有些不足为人道的秘密,其实,这也是他曾经很想知道的,虽然过了多年,但刘敬宣这样主动提起,又勾起了刘裕的好奇心。
刘裕说道:“阿寿,你家祖上又是什么人,从何而来呢?令祖又如何会南下,然后在山寨中称雄呢?”
刘敬宣叹了口气,说道:“我家虽然对外宣称是彭城人,但从曾祖辈开始,就一直在北方为官为将,曾祖大人曾经当地北地太守,雁门太守,驻守过这些北方重镇,也是因为长年与胡人接触,所以弓马娴熟,与南方出身的别人相异。”
“到我曾祖父辈时,永嘉之乱,他当时是率军与匈奴叛军作战,因为兵力不足而失利,于是只能收拾败军,向晋阳一带的刘琨靠拢,也是在这个时候,他成了刘琨的部下,后来和拓跋部的鲜卑人一起,多次反击匈奴汉赵的军队,立功斩获很多,成为北方著名的将领。”
刘裕点了点头:“原来如此,失敬失敬了,只是刘琨部下几乎所有的将领都默默无闻,想不到还有令曾祖这样的勇将。其实想来就是这个道理,如果刘琨真的手下无人,又怎么能在北方对抗胡虏这么久呢?只是我不知道,为何这些将校的名字,不见于史册呢?”
刘敬宣的眼中闪过一丝怨愤之色,沉声道:“因为刘琨最后失败了,自己也身死,所以对刘琨部下的纪录,就给史官们有意抹去,即使是那些胜仗,也只纪录鲜卑人的帮忙,而且我曾祖情况特殊,在末期刘琨因为失去了拓跋部的外援,无法坚持,败局将定时,我曾祖曾经劝刘琨放弃晋阳,南下突围到晋国,他愿意为开路先锋,可是刘琨却说,朝廷任命他为晋阳太守,主持北方军事,他就算死,也不能擅离职守,于是让我曾祖护送他部下的文官温峤,杀到晋国求援,而他自己则突围去幽州的鲜卑段部,以求外援。”
刘裕叹了口气:“太可惜了,刘琨被段部的鲜卑首领出卖,最后死在小人手中,不过,温峤倒是突围来到了东晋,最后还官至江州刺史,这应该是令曾祖的功劳吧。”
刘敬宣叹了口气:“是的,那一路千辛万苦,但我曾祖用他的武艺和智慧,甚至有时候假扮胡虏商队,骗过了胡人的搜查,就这样最后带着温峤平安到了东晋,只是东晋那时候忙于内斗,根本不想着北伐收复失地,只有祖逖一人率军在河南豫州一带苦战,于是我曾祖大人在把温峤送到东晋之后,就与之分别,自己留在了豫州,在祖将军手下,祖将军答应他,必会尽快派军去接应刘琨,但在这之前,需要先平定河南,打通前往幽州救援刘琨的通道。”
刘裕咬了咬牙:“太可惜了,当时祖将军几乎已经平定了河南,若不是鲜卑段氏背信弃义,害了刘琨,那两人南北呼应,石勒又岂是对手?”
刘敬宣恨声道:“刘琨以为段匹单是拓跋迤卢这样的好兄弟,没想到这个有雄武之名的鲜卑首领是个暗中勾结石勒的小人,害死刘琨之后,他的部下也因此人心离散,最后他也给石勒所灭,可谓报应,在南方这里,祖逖在形势大好,即将全力北伐河北的时候,也被司马睿派人夺军,因而忧愤吐血而亡,我曾祖大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对东晋灰心失望,于是没有留在豫州继续当官军,而是率部下去了江淮之间,最早是在淮南,后来,则是去了淮北的黑虎寨。”
刘裕有些意外,说道:“既然在淮南能安家,为何要去淮北呢,那里可是靠近胡人的地盘,不安全呢。”
刘敬宣叹了口气:“还不是因为后来晋国的内战吗。祖逖死后,部下大半如我爹那样不愿意被皇帝和世家高门所兼并,于是自行离去,少部分人则跟着祖约,继续打着朝廷的旗号在豫州自立。一时间倒也是相安无事,可是这司马氏皇家还有世家大族,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在王敦叛乱之后,居然把主意打到了另一个流民大帅苏峻的身上,要他交出兵权和军队。”
刘裕无奈地摇头道:“听到这些历史,我都不知道这些人的脑子怎么长的,手中没有实力,却要去夺天下战斗力最强的北府军的部队,真的是疯掉了。只是苏峻这家伙可不是祖逖将军这样的忠臣,他直接就反了。还差点就打进建康,灭了司马氏的晋国,要不是你曾祖护送回来的那个温峤,领着江州兵马回援,还跟原先他要防备的陶侃合兵一处救援建康,恐怕晋国早就亡了。”
说到这里,刘裕笑了起来:“想当年,王敦之乱后,陶侃接任了荆州刺史,天下皆以为陶侃会是王敦一样的人物,据荆州作乱,进图建康,于是让温峤出镇江州,防备陶侃,当时温峤还声称不可让陶侃越雷池一步,结果百年之后,反而是我们今天在这雷池要与妖贼决战,真的是造化弄人啊。”
刘敬宣点了点头,说道:“是的,本来是用于拱卫京城,进而北伐的苏峻,祖约所部,居然反过来给逼反,而了叛军,而原来作为叛军防备着的陶侃,倒成了忠臣,我曾祖就是对晋国内部这些争权夺利,无心北伐彻底地失望,加之看到自己身为流民帅,有可能会因为苏峻之乱给牵联,起码是给夺军,所以虽然他在内战时站在朝廷一边,没有被苏峻所拉拢,但还是主动提出离开淮南,去淮北边境守边,这也是让朝廷安心之举。”
“于是朝廷给了他征虏将军的一个虚号,乐得让他远离,从此我曾祖就在淮北黑虎寨安家落户,带着数千部下,占山为王。”
第5219章 编外军队互结亲
刘敬宣的声音越来越低沉,回局着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从我曾祖大人到我爹,整整三代人,五六十年间,就是不停地与胡人战斗,在冉闵之乱时,也曾经出兵接应过一些南下的汉人,象田洛,诸葛侃,高素这些人,就是在冉闵之乱时九死一生南下的,当时是我祖父在半路上救下的他们,所以,也结下了几代人的交情。”
刘裕的眉头深锁,想起了当年的那段往事,长叹道:“可惜了这苏峻,祖约之乱,其实说白了就是开国之初,皇帝和世家想要不劳而获,白白地夺取流民帅的军队,甚至是因为之前有了把流民送往南方的世家庄园里,充为奴仆的先例,所以这些身在江北的流民军队既不愿意为奴,也不愿意被朝廷的庸将蠢材所指挥,于是酿成这样的悲剧。本应用于北伐的精兵强将,却这样憋屈地毁在了这无意义的内战之中,那些当年的权势之人,真的是万死不得偿其罪!”
刘敬宣咬了咬牙:“是的,这些事情有两个可怕的后果,一是北方南下的流民,从此不再信任朝廷,宁可是投身于我们淮北的山寨坞堡之中,也不愿意南下了,象檀凭之,魏咏之,孟昶这些人,也就是因为淝水之战,东晋要重组自己的大军,这才肯南下,要是换了十年前,那是宁可入山寨,也不愿意过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