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点了点头,缓缓地说道:“只有战胜的部落,才能在有灌溉,有水源,有肥沃土地的地方定居,建立城邑,比如周部落,他们就最后成功地定居在关中之地,建立西周,而周部落的男子,则成了国人,战士!”
第5251章 国人野人良家子
刘敬宣点了点头:“是啊,部落的族人们成为了城邑里的国人,以后又成了士人,只有国人,士人材是有资格当战士的,他们居住在城中,不用交税赋,有战事时则出征,可以分享战利品,以战功得到更高的地位。而那些居住在城邑之外,被他们征服的外部落人,还有他们的子孙后代,就成了野人,野人只能当半奴隶的身份,从事农业和渔猎生产,给国家交粮交布。却没有当兵打仗的资格。嘿嘿,这么说来,这周朝的时候,当兵还是项光荣的职业呢。”
刘裕笑道:“国之大事,惟祀与戎嘛,那时候确实打仗可能是国家的第一要务,这是为了生存所决定的,所以打仗后得到的回报非常丰厚,不打仗的人也没有社会地位可言,一直到战国时期,这战争仍然是国人,贵族,至少是士人们的权利,直到战国七雄开始纷纷改革,变法,让大量原来没有资格打仗的野人,甚至是奴隶也有了当兵打仗的资格,整个天下,才开始有所改变呢。”
刘敬宣喃喃道:“是啊,野人的数量远远超过国人,以前他们没有战斗的权利,但从魏国的改革开始,魏武卒就登上了历史的舞台,那可真的是一人当兵,全家享福啊,只要通过了魏武卒那条件非常严苛的考核,那这个武卒,一直到死,他全家都可以免税赋役,还可以分到上百亩的良田呢。”
刘裕平静地说道:“魏武卒是疲国之兵,不可取。因为士卒的体力大概只能保留十年左右,最多十五年,从成丁入伍起算,一般十八到二十岁,最多到三十五岁时还能保留强大的战斗力,再往后,就很难保持这个体力了,我们自己是当兵的人,最清楚这点不过。”
刘敬宣点了点头:“是啊,没有魏武卒的本事,却还是要那个待遇,所以魏武卒给称为疲国之兵,最后拖垮了魏国。这是我们要吸取的教训,这么说来,那种终身服役的军户,世兵,其实是不可取的?”
刘裕正色道:“军户,世兵这种模式,其实是要某些家族世代从事军人的行当,不允许转变,却又没有给人足够的上升空间,如果给得太多,象魏武卒这样,明明能力下降,却还有全家免税的待遇,那国家就会给拖垮,反之,若是视军户为奴仆,不给出头的机会,只是强制地抽丁打仗,那时间一久,军户就不会有任何的积极性,毕竟,要打仗,是得流血,拼命的,没有足够的好处的回报,谁肯这样卖命呢?”
刘敬宣笑道:“所以战国笑到最后的,还是商鞅变法后的秦国,秦军是严格的军功爵制度,但并不是终身得好处的,只有服役的时候是免税赋,而且只有本人免赋役,当然,如果出去打仗,杀敌立了功,那是有爵位的回报,靠了爵位在战后也可以当吏,当三老,那就会把这些好处给持续下去了。但大多数将士,打完仗后还是平民百姓,还是要种田交税呢。”
刘裕微微一笑:“这就是秦国国富民强的原因,他们其实是把军户给普及到全民,每个男丁都要进行军事训练,国家有战事,就会抽丁从军,而通过控制爵位,控制军功的规模,则可以控制住免税的人口,让交税的人仍然是要占大多数,而有资格免税的,除了战争时期征发的军士,就只有战后有爵位,能当吏的人了,吏员的数量是国家可以控制的,所以说其实通过这些计算,可以让全民都能从军,而从军后脱产,免税的人的数量,是可以控制的,这样既保证了国家强大的战斗力,又让国家不至于给军队拖垮,可以说,是接近完美的制度了。”
刘敬宣若有所思地说道:“秦国的强大,秦军的善战是出了名的,只是,这样的制度,为何后来推行不下去了呢?是因为六国灭了以后,天下无战事,所以无法再去刺激秦人了?还是秦法严苛,如果没了战争,普通人无法再象以前那样以功得爵,日子就没法过了呢?”
刘裕淡然道:“这是因为秦始皇为了快速统一天下,对于六国故地,没有严格按照商鞅之法管理,灭了六国后,本应该分给秦军有功将士的六国之地,却是继续让六国的小贵族,地主们来管理,关东之地,没有如秦律那样成为秦军将士的奖励,反而是继续让六国故旧治理,反过来,秦军将士仍然要承担繁重的兵役,这样寒了老秦人之心,秦人就从闻战则喜,变成闻战则逃,等到六国的旧贵族们,在陈胜吴广之后纷纷起事之时,秦人却已经不愿意再为赢氏皇帝而战了,这就是秦国灭亡的真正原因。”
刘敬宣恍然大悟,一拍巴掌,说道:“原来是这样啊,这么说秦国是亡在秦始皇手中啊,而不是大家以为的秦二世。”
刘裕正色道:“是的,秦始皇为了迅速统一天下,减少六国的反抗,所以允许六国旧人来治理六国之地,这其实是坏了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的规矩,秦军将士早就成为了以杀敌为立身之本的虎狼,现在却突然断了虎狼的口粮,他们岂能咽得下这口气?秦国失掉国家信用的那一刻,就注定失去了关中父老的军心,人心,而六国之人也不会因为这些而感激秦国,更不会把赢氏视为自己的主君,最后,还是刘邦捡了个便宜,他其实是恢复了秦法,仍然是以关中之民作为自己的统治基本盘,这才有了四百年的大汉。”
刘敬宣咬了咬牙:“到了汉朝,也没有军户制度,关中六郡的良家子,是汉朝的主要兵源,但你是不是可以把整个关中的良家子,都看成是大汉的军户呢?他们看起来很象啊。”
刘裕摆了摆手:“良家子,包括以前的关中老秦,他们不是军户,虽然他们有资格从军,但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国家不会让他们终身免税赋。”
第5252章 三年当兵免徭役
刘敬宣喃喃道:“是啊,良家子,其实跟你们京口老铁还不一样,并不是终身全家免赋税,而只是当兵的那几年可以减免,打完仗还是各回各家,如果不是立了功得了爵,那和普通民夫也没有什么区别。可若是这样的话,又怎么能刺激别人闻战则喜,愿意投军报国呢?”
刘裕微微一笑:“这就是商鞅的利害之处了,他不是直接给每个人现实的好处,当然,这个好处也多少会给一些,那就是分地,授田,以国家的名义,把田地分给百姓,这样就是给了国恩,就是让百姓有了吃饭的本钱,当然,相应的,也需要回报国恩,那就是国有事,召必战。”
刘敬宣点了点头:“可是这样的召必战,也是要看他们的真实想法才行,若是没有足够的好处,上万人出征,回来只有几百个人能得爵,当官吏,那其他人肯定是不愿意的啊,为何还会让老秦闻战则喜呢?这是我一直想不通的地方。寄奴啊,今天你既然说到这点了,也正好给我解解惑吧。”
刘裕正色道:“阿寿啊,你要知道,这种好处,确实如你所说的,几万人出征,几百人得爵,或者自古有言,十万秦军,出五百锐士,差不多就是真正战功可以到得爵的,也就十万人里出五百,差不多二百个人里有一个能发达起来,如果是打的败仗,斩首不够,那可能比例还会更小呢。”
“可是,就算是二百个人里出一个得爵的,当吏的,那也是实打实的得爵为吏了啊,那就是肉眼可见,童叟无欺的好处,这是国家规定的,说到做到,所以,大家看到得爵为吏之人,回来后在村里一下子翻身成为了村长,里正,可以横行乡里,可以为所欲为,可以为国家来抽丁收税,甚至可以在乡里随便地欺负人,大不了拿爵来抵罪,那种羡慕,是会刺激他们下次有战事,一定会拼命去让子侄或者是自己从军的,为的是下次打完仗,也能有这样的威风。”
“阿寿啊,商鞅算是把人性给摸透摸熟了,尽管秦人的生活非常艰苦,个个家徒四壁,按商鞅的话说,民无余财,就是这样穷得一无所有,所以手握一点点的权力,就会成为全村人羡慕的对象,值得他们拼了命地想要从军,想要攻打他国,杀人斩首,以为军功,回来后可以当上村长,里正,横行霸道,这就是国家甚至不用给什么好处,就能刺激得全国上下嗷嗷叫,闻战则喜,因为,每一战,就是一次权力重新分配的过程,就是一次自己在村里翻身当村长的可能。”
说到这里,刘裕的眼中冷芒一闪:“说白了,秦国给百姓的,不是每个人都确定要得到的回报,或者说好处,而是给了每个人能改变命运的机会,希望,希望,这才是所有秦人奋不顾身,悍不畏死,想要通过战争,想要通过当兵,搏命,来取得的东西。而这些,是军户,世兵所没有的。”
刘敬宣长舒了一口气,点头道:“是啊,希望,你这样一说,我就明白了,激得全民都想从军去搏命,去拼那个二百人里才会出一个的爵位机会,但军户,世兵,那是世世代代只能从军,而且很难有因为军功而出头,上升的机会,尽管这种机会也不是没有,但非常小,而且没有秦国,汉朝那种明确规定了杀敌多少,可得何种爵位的军功等级!”
刘裕微微一笑:“因为国家的目的不一样,搞军功爵制度的国家,是需要有一批虎狼,随时可以拉得出去攻灭敌国,或者是镇压国内的叛乱,这是需要君权强大,中央集权,而搞世兵,军户的国家,如曹魏,那是在乱世时需要有专门打仗的人,成为军户,可是太平之后,这些人需要安置,仍然只能让他们全家当兵,不得从事别的行当,相应的,也不会给他们升迁的机会,那其实不是世代为兵,而是世代为奴。”
刘敬宣沉声道:“是的,有仗必须要打,打完后最多分点战利品,不会给予战功奖励,更不会说靠了打仗,能掌握大权。所以曹魏的军户,东吴的世兵,是没有前途的,最后纷纷逃亡,无以为继。”
说到这里,刘敬宣顿了顿:“就连司马氏,桓温这样的权倾天下之人,都会给那些文人世家们嘲笑,说是什么兵种,将门,老兵之类的,可见自魏晋以来,世人轻视这些军人,武夫们,到了何种程度呢。”
刘裕平静地说道:“秦汉的时期,军人的地位还是非常高的,只是魏晋以来,掌握了权力的世家子弟们,厌恶军事,要打压以军功上升的人,这才会贬低军人的地位,这是我们需要扭转和纠正的。”
“但是也不能扭过了头,象秦朝这样全民虎狼,杀人成性,毫无愧疚的,也并不是好事,民风过于强悍,那一旦失去了中央,朝廷的压制,就会横行天下,到处杀戮,就象北方的胡虏,那就是无约束,无节制的滥用武力,难道是什么好事了吗?我们需要给全民提供军训,让他们有基本的军事能力,有自保的能力,不能象世家子弟这样软弱无力,但也不能让他们象胡虏一样,靠了武力就胡作非为。所以,恢复秦汉时期,尤其是汉朝时的良家子制度,并加以改进,是必要的。”
刘敬宣一下子来了精神,急忙说道:“改进?怎么改进呀,寄奴,你有好的办法吗?”
刘裕深吸了一口气,说道:“我有一个好办法,那就是全民义务兵役制度,所有从国家分田授地之百姓,都有义务为国效力当兵,当然,不是人人当兵,而是要加以技能考核,身体素质和军事技能优异之人,才能入选每年的新兵指标,如果国无战事,三年以后,就要退伍,有这三年服役经历的,终身免徭役。”
第5253章 义务兵役大学堂
刘敬宣瞪大了眼睛,喃喃道:“三年义务兵役制?你的意思,是所有百姓,都要为国这样当兵三年?”
刘裕平静地点了点头:“我的意思,是全民必须要军训,就跟汉朝时的材官试一样,军事技能,列阵的技术,就是要成为每个男子的基本生存技能,加以培训,这些可以用每年农闲时的徭役,进行集中劳作的时候,加以传授,甚至,可以在成丁之后的那几年的徭役,不用让这些新丁们做什么具体的工程,项目,不用他们去修路,挖河或者是修筑城邑,建造宫室,而是专门地去集中进行军事技能的训练,以作为徭役。”
“两到三年后,到二十岁左右,最好的年纪,最有力气的时候,就可以入选义务兵了,可以制订相对严格的入伍标准,包括对体能,武器的使用,一些基本的队列的掌握程度进行考核,然后以州郡为单位,定下每年新入伍军士的指标,我认为,就现在大晋的情况,保持三十万到五十万的军队,每年入伍三分之一的军士人数,是需要的。”
刘敬宣若有所思地说道:“你的意思,就是三年之期一到,老兵们就要退伍还乡,重新成为百姓,而新兵们则入伍来顶替老兵,这样全国上下,一直保持的军队数量是三十万到五十万,相对于大晋现在一千万左右的人口来说,也不算太沉重的负担了?”
刘裕正色道:“我说的是义务兵三十万到五十万,因为只有三年的军队经验,那是不太可能应付战争的,一支军队的核心,骨架,那得是有丰富战斗军队的老兵,将校,就象我们京口人,多是退伍的,打过仗的老兵,虽然年龄可能有点大,气力上不如新兵蛋子,但是作为军官,指挥,是完全能胜任的。就好比你我,都是四十多,奔五十去的人了,要我们再象年轻时一样冲杀在阵前,不太合适了,但让我们去指挥千军万马,那可比新兵要强得多呢。”
刘敬宣笑了起来:“是啊,这就跟以前的每次裁撤军队,解甲归田时,是要把精兵锐士给保留在军中,虽然看起来象是军士,但实际上一有战事,就会全部升为队正,旅帅,最起码也是百夫长之类的基层军官,来指挥紧急征召的新兵,这么说来,你的义务兵,其实就是把原来临时征召的新兵,给作为常规部队,一直保留下来了?”
刘裕点了点头:“是的,有这样一支规模庞大的部队,随时可以拉出去打仗,那就比有了战事再临时征召,兵将互不熟悉,还需要长时间磨合,要有力地多,以前之所以一直不保留大军,只留下少数的骨干做为架子部队,就在于世家大族的私心,他们并不想北伐,也不觉得国内外有真正可以威胁自己的势力,就算是胡虏入侵,也可以在江北先去抵挡,让你们淮北强人们顶在第一线,给他们组织庄客佃户,挑选精壮扩充军队,来争取时间。”
“一般来说,胡虏是北方人,在南方会水土不服,无论是荆州还是扬州,在江北淮河一带,他们就无法再作战了,只能退回,于是世家高门的危机解除,收复失地之后,也可以解散大军,让丁壮们重回庄园成为他们的劳动力。这一套,在东晋建国后几乎玩了上百年了。”
“可是这不是我要的军队,我要的是北伐,是收复失地,还于旧都,没有一支足够庞大的,有战斗力的军队,是做不到这点的,这次消灭妖贼之后,应该我们的军队数量不会少于三十万,我需要保留三十万到五十万的常备军,一半用于地方上的治安与新兵的训练,另一半,则要考虑在未来的北伐中,作为各个军团而出击了。”
刘敬宣笑了起来:“那你直接让新兵在家里重组,训练,而老兵们继续北伐,不就完事了吗?要搞这么复杂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