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雀沉声道:“这不是什么好事,大一统是把君王的权力无限地强化,集中,他一个人可以不经过任何法定的程序,就让一个人,一个家族,甚至是一个郡县成千上万的人去死,我们对庶民的宣传说帝王是天子,是神用来选择代管人间的,必须要服从他,但实际上,我们都知道他不过是一个普通人而已,谁给了他这么大的权力,来决定所有人,包括我们在内的生死?谁能保证这个人,还有这个人的子孙后代永远正确,不会出错?我们黑手乾坤的成立,就是为了制约和限制君王的权力,避免一个独夫民贼的出现。”
白虎微微一笑:“朱雀大人,请不要急,我现在没说刘裕,也没说我们黑手乾坤,我在说这法家,儒家的事,法家立法严格,以法术治国,过于强调君王的意志和官府的利益,百姓庶民在法家的体制中,如同蝼蚁一般,在纷争时代,天下战乱不断,民众需要强大国家保护,或可忍受,但天下一统之后,没了战争带来的利益回报,又过于苛民,那就会把秦国变成暴秦,打上历史的耻辱柱,而这时候,儒皮法骨就出来了,表面上看,讲忠孝仁义的儒家,没有秦法这么严苛,也没有那么多处罚条例,来限定百姓的自由,动不动小错轻罪就重刑。这样一对比,很快就会给当时苦秦久矣的天下百姓接受了。”
第5380章 古时为何不造反
玄武若有所思地说道:“是的,汉朝确实是儒皮法骨,表面上是儒家,用仁义这套说法,加上道家黄老之术,与民休养生息,轻徭薄赋,这样得到了百姓的支持,不过,这个轻徭薄赋也只是相对于秦朝的税赋而言,汉朝的税赋还是很重的,比我们今天的税赋要高很多,只不过,经历了几百年战乱和秦朝重税的当时百姓,能承受得起这种负担。”
白虎冷冷地说道:“玄武大人的话,部份正确,我们这个时代,百姓的税赋可一点也不低,要交给朝廷那部分确实不算多,但如果再加上要交给世家高门的那份,那可就一点也不少了,最多只能说,他们的粮赋交得很多,但可以给世家高门用隐户,作假等手段,免了那些徭役,尤其是兵役。”
青龙哈哈一笑:“最重的赋役不就是这些徭役和兵役吗,每年要一两个月,甚至更久,长年主要劳动力不在家,要为世家高门做事,修路,灌溉,运送物资,还要承担以州郡役丁的身份值守城邑的任务,如果这些时间和人力用在种自己家的地上面,那百姓的日子会好上很多。汉朝的做法,不过是把这些时间用在为国家服役,提供粮草布帛上,所以汉朝能几十年时间迅速地积累起大量的财富,也是让汉武帝有了与匈奴大战的条件。”
白虎点了点头:“是的,我们还是回头过来说这军制的事,其实之前说了这么多,无非就是一点,国家越来越大,地方越来越大,并不代表着以前有资格从军的国人,士族越来越多,相反他们的数量是几乎不变或者只是略微增加的,而且越来越转型成军官,将校,走上指挥的位置,而不是在一线作为战斗的主力,那这些一线战斗兵员的来源,就转向了野人,庶民这些。战国七雄先后变法,给予这些庶人,野人们当兵免税,升爵当官的好处,刺激他们为国征战。这其实就是士族失去军队控制权的开始。”
玄武沉声道:“不错,自古有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擢于行伍的说法,要治一国,必须要深入地了解基层的情况,从吏员之事做起,而军队更有其特殊性,那就是在将士们心中的地位,这决定了你的命令,在多大程度上会给将士们执行,只有那些跟士卒同甘共苦,一个锅里吃饭,一个帐蓬里睡觉的将帅,只有那些可以给士卒们亲自裹伤,甚至是吸脓上药的将帅们,才会让士卒为之效死。随着士族越来越脱离普通的庶民出生的士兵,这些距离和隔阂也会越来越大。”
朱雀摇了摇头,说道:“我觉得不完全是这样的,玄武大人说的这些,不过是将帅笼络人心的小恩小惠,一时间会让士卒感动罢了,但长远来看,一个统领几万,几十万大军的将帅,怎么有时间和精力去把这种恩惠散布于全军将士身上呢,最多不过是做做样子罢了,真正要得军心的,还是要看这个将帅是不是能打赢战争,更重要的是在战后评功论赏时,是不是做到公平,是不是回报能让士卒满意,这些,更多的是一些制度上的东西。”
白虎笑了起来:“军功爵就是这种制度上的东西,它不仅是从法理上要求每个成年男丁都随时可能要为国征战,而且有战若召你从军,必须动身出发,没的条件可谈,只不过,从军时免除全家赋役,立功后更是有爵位和吏职为赏,这个跟国家间的交易,看起来是公平合理的,也能刺激百姓闻战则喜。”
青龙不屑地勾了勾嘴角:“不过是个花招骗术罢了,拿着那些村官乡吏的小小职位,骗全国庶民为之效命,最后回来不过也就当个村官乡吏罢了,而且不能传子传孙,商鞅这个骗招,玩的可真的是溜啊,也亏了秦人脑子不太好使,居然还以为这是啥天大的恩典呢。”
白虎平静地说道:“青龙大人,我觉得你这就是高高在上,脱离底层的明显表现了,这些村官,乡吏在我们这些世家贵族眼里根本不算什么,可是在底层的村里,乡里,那就是一手遮天的土皇帝,足够让这些村官,乡吏们欺男霸女,横行一方。别说秦朝了,就算是现在,你可知道我们的那些庄园里的管事,庄头们,在我们面前点头哈腰,比狗还乖的这些人,回到庄里,能有多嚣张,多霸道吗?你以为他们每年交上来的粮食,布帛之外,他们自己会截留多少,你看过他们这些人的家,跟村里其他普通佃户,庄客们的家的区别吗?”
青龙咬了咬牙,沉声道:“任何时代,这种基层吏都是如此,秦吏如此,我们的庄头也如此,这没办法,人生在世,就是有高低贵贱之分的,我觉得白虎大人是跟刘裕呆得太久,跟他的那套人人平等的说法都信以为真了。”
白虎淡然道:“这套说法有错吗?我们把底层的百姓,佃户们视为蝼蚁,就象古代的士族,国人们把庶人,野人看成蝼蚁一样,结果在这些蝼蚁们巨大的数量面前,一旦有强力人物统领,就会给我们造成巨大的伤害,孙恩之乱不就是证明了这些蝼蚁的力量?现在我们的士族子弟几乎不会从军成为一线的战斗军士,而是让蝼蚁们拿起了武器,熟悉了战法,那我还是刚才的那个问题,一旦他们起来作乱,我们拿什么去挡?”
青龙沉声道:“控制他们的家人,把他们分化瓦解,只要没有人领头,没有人组织,好好的百姓,谁会成天想着造反作乱?你看战国时这么高强度高烈度的战争,这么沉重的赋役,又有哪国的百姓作乱造反,或者是军队哗变了?”
玄武微微一笑:“这倒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白虎大人,我也想听你解释一下,为何百姓负担远远比今天沉重的先秦时代,没有孙恩之乱这样的大叛乱呢,最多也就是盗跖这种级别,横行数个州县之间的山贼土匪罢了,连司马国璠都比他们规模大呢。”
第5381章 山寨强人亦难存
白虎微微一笑,说道:“这涉及到我之前说的那个事,就是国家的大小和规模,如果一个国家只有一个城邑或者数个,如今天的一县之境,那他们最多有个百十来个村子,在万户以内,就算出一个在民间很有影响力的人,也不过是能煽动几百户人倒向他,而且他们无法直接攻州占县,只能先以逃户的方式隐入山林,建立山寨,在那些官军无法到达,或者难以围剿的地方生存。”
“在山林之中,没有现成的土地,难以象平地这样农耕,所以这些山林强盗们,只能出山洗劫平地的民户,到各村各乡去打劫,或者是跟这些村子里的士族地主们达成某种协议,由他们定期供应一定数量的粮草,甚至是军械,以作为不攻击的条件。象孔子见盗跖时见他们残杀百姓,如宰牛羊一般,其实就是对那些不跟他们合作,甚至是引官军攻击他们的村落的百姓进行的屠戮,以恐吓其他村落,这就是自古以来的绿林强盗而已。”
“但是,这种占山为王的绿林盗匪,是很难成气候的,一来他们的活动范围太小,往往连一县之地的影响力都不够,最多是几个山寨联合,占了数县之地夹界之处的山林而已,势力太小时,靠着勒索村落,勉强维持生存,但如果规模一大,部众从几百人变成几千人,上万人,那要维持这么多不事生产的人,就是个大问题了,就象我们大晋,要养兵一万,需要多大的成本,我们都知道。”
青龙点了点头:“势力小了没啥用,势力大了必然会四面出击,然后引来朝廷和官府大军的清剿,所以除非是天下大乱,朝廷顾此失彼时,这些啸聚山林的强人们才会给针对。”
白虎点了点头:“是的,而且这些人往往是从逃亡开始,因为战国时有保甲制度,五户连保,一家逃亡,四家连坐,所以要跑往往也是五家一起跑,这些人相对之间关系紧密,也会有个带头的,组织程度反而比较高,这也是能形成一些山寨团伙的原因,就象我们原来大晋的淮北山寨,是要靠集体南下的北方流民而结成的,松散的民户,形不成这样的合力。”
玄武点了点头:“白虎大人分析的非常清楚了,不过,你还是没有解释清楚,那就是为何战国时百姓这么沉重的负担,却没有形成孙恩之乱这样大规模的起事呢,是因为作为国家的镇压力量强,还是作为百姓个体的组织度不够,最多是五户一保这样的逃亡,不能整村整乡地逃跑呢?”
白虎沉吟了一下,说道:“这个么,我想主要原因是战国时的这些庶民,首先是由村里的乡吏,村长们管理,这些人本就是很多军队退伍的老兵,武力强大,能镇得住村里,虽然手段苛暴,但无人敢反,五户一起逃亡,人多嘴杂,往往会走露消息,而且,扔下国家分配给自己的田地,逃进山林之中,要过上古人一样的生活,恐怕很多人宁死也不愿意。”
朱雀哈哈一笑:“未必吧,我看很多人跑到终南山或者是别的大山里当隐士,不也过的好好的吗。”
白虎摇了摇头:“那些是士族求名的做法,进山所谓的隐居苦修,但往往会带上大量的弟子或者是仆役,以供他们的生活,真要他们自己过日子,靠双手谋生,恐怕不要三天,就会给山中的虎狼吃了。我说的这种民户逃亡,其实也有同样的问题,就算逃进山里,怎么活?各种虎狼猛兽,毒蛇蚁虫,是这种十几个人,几十个人的小团体能对付的吗?就算可以对付猛兽毒虫,那吃啥穿啥呢?成天靠摘野果子谋生吗?”
青龙勾了勾嘴角:“你说过,可以控制一大片地方,拉上几百上千人,然后建立山寨,巢穴,最后成了气候,靠勒索平地的村民为生。”
白虎微微一笑:“那要得是几百上千人呢,起码要几个村子集体逃亡才行,在战国时,并不是这么容易的事,若是整村逃亡,那除非是村长或者是乡吏带头,这种情况,往往州县就要出动军队去搜查了,若是十几个村子每个村逃亡个十户八户的,那首先要把相隔数十里,上百里的各个村子的这些人给串联起来,想那刘邦当初作为里正逃亡时,在芒砀山也不过啸聚百余人而已,这已经是作为地方豪强,带头大哥的刘邦的极限了呢。”
“所以,那种有几百上千人规模的人,在春秋战国时期,如盗跖这样的人,恐怕得是当地非常有力的贵族士大夫,只不过为了避免影响宗族,而不敢用本名而已,这些人与其说是啸聚山林,不如说是割据一方,不奉王化罢了。正常情况,太平时期,国家是不会允许这样的分裂割据势力存在了,更不用说这些人还有直接攻击州郡,抢夺地盘的实力了。”
朱雀反问道:“可是盗跖所在的不就是春秋战国之交的时期吗,那是个大乱世,鲁国也没有足够的兵力来对付他呢。”
白虎平静地说道:“战国在这个时候,各国之间交战频繁,战事不断,而战争导致的溃兵散卒也非常多,打了败仗,受了伤,脱离了军队的军士,不想再回故乡,受沉重的官府盘剥之苦,于是如果有一些地方豪强组成山寨这样的地方,他们是会去投奔的,就象刘牢之建立起自己的势力,就是用这种模式,以淮北山寨来吸引了不少淝水之战后的散兵游勇和盗贼马匪。但这种情况,在春秋战国时期不太常见,因为各国为了打仗,都是有战斗经验丰富的常备军,而且军士如果在军中逃亡,家人要连坐的,山寨的规模一大,会给官府派军剿灭,有了军功爵制度之后,这类山寨强人,就成了正常军人们晋升的最好道具,打他们,总比打强大的敌国正规军要容易。”
第5382章 庶族地主来源考
玄武微微一笑:“所以,白虎大人是想说,战国时代的国家,国力强大,尤其是官府朝廷对百姓的控制力很利害,所以要形成这种大规模的百姓间的串联,找个能组织起来他们的带头大哥,或者是找个他们的容身之处,并不容易。真要成事了,也会给国家派兵消灭?”
白虎点了点头:“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吧,最主要的一条就是战国时代,各国能控制基层,乡村的,往往是直接听命于国家的吏,或者说,就算是楚国这样由贵族代管地方的,这些吏也是由贵族的门客,部曲们所担任,只不过贵族还要再继续听命于楚王罢了,总的来说,官府对于百姓,庶人的掌控力很强,除非是有一个大领主直接想要割据自立,不然很难有上万人规模的山寨存在,唯一的例外,也许只有墨家这种跨国存在的山中门派了。”
青龙沉声道:“说一千道一万,战国时代,军队是开始大量由野人,庶民担任了,而以当时的战时为军,平时为民的保甲制度,是要由最基层的村长,保长们在平时控制民户,战时直接从民户中征发丁壮,以组成军队,白虎大人,你是想说因为士族不会住在乡村之中,脱离了这些庶民,所以跟他们有隔阂,这是你想表达的观点,对吗?”
白虎微微一笑:“青龙大人说得很到位啊,因为战国间的战争进入到了灭国级别,所以所要用的兵力,远远多过春秋时期,而频繁的征发,只靠原来的士族,是根本不够了,以前也许可以通过士族再收养大量的门客,奴仆,以这些人成军来应付战争,但是晋国最后被上卿贵族所瓜分的教训,让所有战国的国家,不敢再通过大贵族来代管民众,分割土地,除了楚国之外,所有的其他国家,都进入了军国时代,通过各种变法图强,让国家可以直接管控民众,可以直接从庶民之中,征发出大军,或者是让他们交纳足够多的税赋,提供巨大的人力资源,所以,吏校一体,战时为伍长,什长,百夫长,平时为保长,村长,里正这些治民吏,就可以完成这样的征发模式,形成国家直接管控庶民的统治模式。”
朱雀的眉头一皱:“所以,因为士族不愿意居住在乡村之中,不想跟庶民混居,所以就失去了平时对这些庶民的管理,也失去了战时对他们的控制?”
白虎叹了口气:“其实,士族也不是完全不进入乡村定居,很多士族的子孙并不止一个,嫡子继承家业和爵位,而其他的庶子,就未必能留在城中了,有些就是去自己家族名下控制的乡村封地之中,当个小地主,下等士族,就象我们现在庄园里的庄头,管事一样,只不过,这些管事是由士族庶子来担任。”
玄武沉声道:“我们今天其实也是这种模式,没有太大的区别,很多小庄园的庄主,就是由我们世家的支流,庶子们去担任,而庄头,管事这些,是作为熟悉农事,知晓庄中内情的人,来协助管理,或者说,是实管实操作的人。”
白虎点了点头:“是的,只不过这种情况下,到了乡村之中,时间久了,过了两三代人之后,出五服之后,这些士族庶子们,往往也成了庶人,只不过,是有些家业田产的庶人,或者说小地主。这就是庶民的地位慢慢提高的根本原因,一些穷苦贫困的庶民,因为战死或者是娶不到老婆,没有后代,而断子绝孙了,而这些下层士族则慢慢地变成了庶族地主,以至于一个村里后来很多都只有一个姓了,很多村子举村都是百十年前的某个士族庶子的后代,最后村长就成了这个士族庶子的嫡子嫡孙,这种既有血缘关系,又在一个地方相居百年,知根知底的情况,非常有利于这些家族掌控整个乡村。这就是小地主,庶族地主的由来。”
“而本就出身于士族的这些庶族地主,并不象以前的庶民和野人那样,没有文化,大字不识,他们虽然是庶子,但起码也曾经是士族家庭出来的,基本的教育会有,也会分得一些藏书,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通过这些家中的藏书,来教育自己的子孙后代,于是,对于庶民来说,最头疼的一项,就是文化和管理能力的问题,也得以解决了,秦国之所以能灭六国顺利,就在于秦始皇对于各地的这些庶族地主,给予了安抚的政策,允诺他们如果不战而降,就可以保留在当地为吏的权力,所以象刘邦,吴芮这样的本地豪强,庶族地主,就成了当地的吏员,这也是秦朝后来基层控制力缺失,无力应付陈胜吴广他们起义的根本原因。”
玄武的双眼一亮,说道:“所以,你的意思是,其实是士族的一部分,或者说大部分庶子分化了出来,变成的新的庶人地主,甚至是庶人百姓,这些人比起退伍老兵为主的,没有文化的那些吏员来说,更有管理能力,渐渐地也掌握了基层的乡村,而原来的士族嫡子们所继承的士族,则是因为长期留在城镇之中,不下基层,反而对于这些乡村失控了?”
白虎点了点头,说道:“是的,差不多就是这个过程,而且战国之后,各国变法图强,开始限制和缩小大贵族,大领主的封地,大量原来属于士族的家族田地,给收回国有,连同着那些原本还属于这些士族分支庶流的下等士族,一下子彻底成了庶族地主,只向国家效忠,而不是向原来的家族效忠,于是国家可以直接通过这些人来掌握基层,士族的势力大大缩小,当然,这是在残酷的战国之中,得以生存的必然措施,不变法图强的国家,都给人消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