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第69章(2 / 2)

主席:时间到,感谢双方辩手。现在有请反方二辩进行小结,时间为2分钟。

反二:对方辩友说抗争会加剧矛盾的极化,但是不抗争就不会加剧矛盾的极化了吗?

根据中青报的报道,11岁时因地震失去了右腿的牛钰在2021年10月,因“汶川地震幸存者机械腿走秀上海时装周”一度冲上了热搜榜第一。自那时起,牛钰陆续受到了网络暴力。一开始她选择了沉默和避开,但是沉默并没有带来恶意的止息,她说:“骂我和骂我身边的朋友,真的非常难听。我当时认为这些攻击已经影响到我身边的朋友,我不能选择沉默。而且为什么我要站出来,是因为我想让更多的残疾人感受到这种精神力量,让更多面临精神崩溃边缘的人感受到能量,继续选择生活下去。”[4]正是这种抗争的精神让她重新站了起来,我方承认谩骂永无止息,但是能让事件反转的只有抗争,能让恶评无所遁形的是更多的正义言论,避开不会让真相显露,只会放大恶意蔓延。当戳破这种恶意的时候,破防的小丑就会显得十分可笑,退一步海阔天空只能在对方构建的那个乌托邦式的世界存在。

我们探讨的微型暴力是指恶意的萌芽之初,抗争就是要把这种可能发展成为大型暴力的趋势扼杀在摇篮里。凯斯.桑斯坦所说:“毫无疑问,群体极化正发生在网络上。讲到这里,网络对许多人而言,正是极端主义的温床,因为志同道合的人可以在网上轻易且频繁地沟通,但听不到不同的看法。持续暴露于极端的立场中,听取这些人的意见,会让人逐渐相信这个立场。”[5]网络无疑是破窗效应发生的高频温床,难道要因为一时的退让承受更加肆无忌惮的攻击和谩骂吗?难道要让沉默的螺旋无止境地上升吗?

主席:感谢反方二辩,现在有请正方二辩进行小结,时间同样为2分钟。

正二:澎湃新闻对于311个发生于 2022 年的网暴案例进行分析发现,超4成被网暴者为普通公众,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网暴受害者[6]。被网暴者中有母亲,因为给孩子买蛋糕边角料被嘲“穷人生二胎只会害了孩子”;有疫情期间滞留三亚的游客,因为“非要乱跑,自作自受”而饱受攻击……任何人都可能以任何面貌变成网络靶子。陷入漩涡中心,很多时候甚至不需要一个确切的理由。当攻击变得不需要理由的时候会发生什么?

我想大家都看得到,多少的官方通报抵不上几个营销号制造恐慌的效果?又有多少的民众相信小道消息而不相信法庭判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对方辩友一直在强调抗争澄清真相,我们能看到的真相又有多少是‘后真相’?

2023年,一段“高考百日誓师演讲”视频全网热传。现实中积极乐观的演讲人符文迪,却因此遭遇网暴。有人嘲笑挖苦她的表情、外貌,还有人上升到了对她精神、人格层面的攻击。她没有采取录制视频的方式澄清以求同情和停止这场网暴,而是扛住了网暴和高考的双重压力成功考上了人大新闻系。而她在采访中表示:“一定要意识到,对网络暴力感到伤心甚至绝望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7]她选择了避开那些恶意的言论,专注自我,最后成功地回应了那些质疑的可笑发言,也让铺天盖地的嘲讽灰飞烟灭。对方辩友问避开让恶意消减了吗?这个例子足以证明。

我方十分认可对方对于群体极化现象的描述,可是对方辩友是否看到了在群体极化下时的那些无意识的乌合之众?在这样的情形下抗争有用吗?网络暴力根源于群体价值观,系因群体的价值判断而产生的群体极化行为。价值判断具有明显的主题特征,带有明显的主观倾向。[8]这类人才不会管事实真相是什么呢?只要我开心我爱发什么发什么?你反驳?好的,那你就是很在意,我偏偏就是要让你不舒服。对于公众人物来说官方的通报都不足以让大众信服,何况是一个普通人呢?

主席:感谢正方二辩。下面进行对辩环节,由正方四辩和反方四辩进行对辩,时间各1分30秒。双方以交替形式轮流发言。辩手无权终止对方未完成言论,双方计时将分开进行。一方发言时间用尽后,另一方可继续发言,直到剩余时间用尽为止,由正方开始发言,有请。

正四:我们将战场拉回到对于抗争的定义上,您方觉得举报投诉是抗争吗?

反四:采取了积极的行为当然是一种抗争的形式。我方想问您方是否承认除了具有一定粉丝基础量的人都是普通人呢?

正四:我先回应您方说的对于抗争的定义,我方认为投诉举报的方式并不是一种抗争,因为这种方式只是在遵循平台的规则,这是我方选择避开同样可以做到的事情。对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