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

设置X

第66章(1 / 2)

墨珣拿到题目的时候只先将它拆出来看,这时候还不能动笔,得等到考官把所有的卷子发完了,所有人才能一起写。墨珣琢磨着杂文的写法,又开始想该怎么起头、引用什么典故、举出什么例子。

等到考官宣布可以动笔之后,墨珣才把自己的名字写上,而后开始在草稿纸上起笔。

“报怨以德”出自《老子》的“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和“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而《论语·宪问》中,孔子则认为“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当然,这题的考点就在老子的言论上。若单方面只看“报怨以德”这句话,很容易就能用孔子的“何以报德”来反驳。

《老子》需读透,一句出自

第六十三章 ,一句出自第七十九章。而本题的所考的重点在于对老子的话究竟理解了多少。

墨珣对老子的言论更了解一些,老子的很多思想与他们“玄九宗”的道义乃同源。

老子认为: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还会残留下残余的怨恨;用德来报答怨恨,这怎么可以算是妥善的办法呢?因此,有道的圣人保存借据的存根,但并不以此强行索取对方所欠的事物。1

老子最主要的思想就是“无为而治”,并非什么事都不做,而是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老子》

第六十三章 中也提到了“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这并不意味着“不记别人的仇,还要给他好处”,而是记仇归记仇,但不能直接当面地打击对方,而是采用迂回的方式。

“圣人”真想“以德报怨”的话,又原何“执左契”?由此可见,“圣人”虽“不责于人”,却仍是记仇。

孔子认为“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便说的是要以适当的惩罚来回报对方的恶行,对于善行自然是要以善行来回报。两位先贤所说的道理都是一样的,只不过都披了一层仁义的外衣罢了。通俗点说,可以顺其自然地让对方付出代价。

正如安秀才对墨珣说过的那样,面对墨家人,他大可以不必逞一时之快。待日后墨珣有了出息,总会有更妥当的办法来对付他们。“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与“圣人执左契”同。而“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的人才会有“众人悦之”。

心里虽想通了关节,但这些话却不能这么冠冕堂皇地写到卷子里头。墨珣想了想,又琢磨了好一阵子才动笔。他适才想过的那些只能藏在脑子里,连草稿纸上都不能留上笔迹。像这种考试的草稿一般会在府里留存数年,甚至连草稿纸都要求字迹工整且与试卷上所写的相对应。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