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狠狠地瞪着两人,心里直犯嘀咕:凭啥我要遭人笑话,真可恶!
他暗暗发誓,下次一定要让书院里那些有眼无珠的人知道,自己才是最该被关注的那个。
日子过得飞快,贺渊在书院里一天又一天地刻苦学习。不知不觉,就到了九月放农忙假的时候。
秋收时节,一路上,金黄的稻田在微风里泛起层层稻浪,农家人戴着斗笠,弯腰忙着干活。
往日书声琅琅的书院一下子热闹起来,学子们纷纷收拾行李。那些世家子弟迎来了难得的清闲时光,农家子弟则准备回家帮忙干农活。
而贺渊的福云玩具摊,也要开张了。摊儿就在东街陈记果铺的右边,地方不算宽敞,好在人来人往的,位置显眼。
第108章
陈圆虽说没在书院念书, 可和贺渊在生意场上早就有来往了。就说往年吧,贺渊地里种出来的西瓜,全都低价卖给了陈记果铺。
平日里一得空, 他俩就常约着去茶馆, 边喝茶边闲聊。鹤林书院在文华宴上拿了第三名的好成绩, 这消息就跟春风似的, 没多久就在松安镇的大街小巷传开了, 书院更是没少拿这事儿显摆。
陈圆心里清楚, 贺渊那可是有大本事的人, 往后考中举人也不是没可能。在“仕农工商”这个排序里,商人地位最低,陈圆深知结交文人雅士的重要性,一门心思地想跟贺渊拉近关系,就连他爹也常叮嘱他,要多约贺渊出去吃茶听曲儿。
陈圆向来是个听话的孩子, 到了八月中旬, 就频繁地邀请贺渊相聚。贺渊这人爱占点小便宜,每次接到邀请都高高兴兴地去赴约。
自从种西瓜的窍门传开后,市面上的西瓜一下子多了起来,供过于求,销售变得困难重重。就连陈大少家,几十亩地种出来的西瓜丰收了,也积压在那儿卖不出去。
有一回,两人在鹤香楼吃饭, 陈圆说起西瓜滞销的事儿, 言语里满是无奈。贺渊一听,心里就有了主意, 他正想着在东街找个地方摆摊呢,于是顺势说自己有办法解决这难题。
那时候正是盛夏,热得人难受,富贵人家有冰块消暑,贺渊手里的冰沙方子也没啥用,毕竟他买不起冰块,就把冰沙的制作方法一股脑儿地说了出来:把山楂片、葡萄干还有各种蜜糖果脯准备好,掺进榨好的西瓜汁里,再加上冰沙,舀一勺蜜糖,这样做出来的冰沙饮品,既能解暑又好喝。
陈圆得了这妙招,心里乐开了花,很识趣地掏出二十两银子想感谢贺渊。贺渊却摆了摆手,没要这钱,只说想在东街找个小摊位。东街店铺一家挨着一家,按规矩,店门外是可以摆摊的,但得店家同意才行,不然随时都可能被赶走。
陈圆二话没说,凭借少东家的身份,给贺渊弄了个小摊位。贺渊的玩具摊就这样顺顺利利地开张了。
贺父手艺好,和贺山两人没日没夜地忙活,赶制出了一大批新奇的玩意。
刚好那会儿到了秋收的时节,自家的田地都租出去了,贺母不放心,就怕租户少算收成,坚持要回村里盯着。再加上林小柔生了个闺女,贺母有经验,能帮忙照顾月子。
可贺母做饭的手艺一般,平时很少下厨。于清左思右想,实在不想让两儿子跟着回村吃苦,就果断把甜水摊交给贺父和贺山照看,自己带着两个孩子,和贺渊一起来东街摆摊卖玩具。
这会儿,小摊位的周围,被于清用彩色布条装饰了一番,布条随风飘动,特别显眼。
摊位最前面,一排摆着带四个轮子的玩具小木车,车身上还有贺渊亲手画的各种小动物。
高处挂着彩色的纸风车,微风一吹,风车就呼呼地转了起来。还有能拉动翅膀的木头飞鸟。
摊位中间,变形的木头魔方堆成了一座小山,每个魔方的不同面上都画着图案,有动物、植物、食物的图形。
还有能吹出好听声音的小鸟木哨子、小木船、陀螺,以及于清缝补的小老虎,里面塞满了棉花,圆滚滚的。
旋转的木头花朵高低错落地插在一旁的青竹花瓶里,风一吹,花朵就慢悠悠地转起来。
至于小孩子过家家玩的木头厨具,放在了缩小版的灶台上,小锅、小灶、小碗等依次摆放着,组成了一个迷你灶房。
不仅如此,贺渊不久前花了不少钱买了一堆贝壳,一家人好几天都没睡好觉,用细绳把贝壳串起来,选用质地坚硬又轻便的软木做骨架,做成了风铃,单独挂在了摊位的另一边。
那些贝壳大小不一样、形状各异,有的圆润得像珍珠,有的纹理像山川,在阳光下,散发着不一样的光泽。
时间还早,街道上的人不多,大多数摊子都冷冷清清的,两口子带着孩子就坐在小木凳上,吃着从巷子里买来的糯米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