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九书屋 > 其他题材 > 吉祥如意 > 吉祥如意 第170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吉祥如意 第170节(2 / 2)

登高望远,将来回头去看,曾经的苦难不甘都已经被她踩在了脚下。

王延林说道:“我这就写信送给我父亲,要他集结苏州本地豪绅支援南京,南京若被反贼所破,苏州也会遭遇屠掠。”

王延林的信八百里加急送到苏州王阁老手中,王阁老得知女儿就在南京,心急如焚,且他曾经官居内阁大臣,国难当头,自不必会袖手旁观,连忙动员苏州豪绅,出钱出人,支援南京。

苏州王家的影响力绝对不止在苏州,江南各地也都动员起来,粮船昼夜不停的运往南京。

魏国公这个懦夫起初在龟缩在魏国公府不敢动,等红霞回来,好带着她和肚子的孩子一起跑。

可是日子一天天的过去,红霞就是不肯回来,都住在城墙上了!

两人就这样耗着,魏国公等红霞下来,红霞等魏国公上去。

就这样僵持着,一直到魏国公听说江南各地支援南京的援军和军粮已到,这才装模作样的登上了城墙,跟守城士兵们解释道:“我没有逃跑,我是搬救兵去了!这些援军都是我叫来的!”

红霞在军帐里听到魏国公厚颜无耻的抢功发言,只觉得好笑,又有些悲凉,她是个女子,名义还是魏国公的女人,魏国公若犯下畏战逃跑之罪,她绝对会被连累。但是她立了功劳,却会被魏国公抢走。

但愿将来有一天,女人的功劳和荣誉会归于女人,而不是当成附庸,归功与拥有她的男人。

红霞情绪激动,顿时觉得裆下一热,红桃大惊:“童姨娘要生了!快叫接生婆!”

魏国公闻讯,跑到营帐,红霞强忍住阵痛讽刺道:“哟,魏国公来了?我还以为你一跑就不回来了呢,以后不叫你魏国公,就叫做魏跑跑吧。”

从此以后,只要魏国公在红霞面前摆架子,红霞就叫他魏跑跑,魏国公就被堵的灰头土脸。

红霞最终还是把儿子生在南京城墙上,取名为徐邦瑞,定国安邦之意。

就在童红霞在产床正挣扎生孩子的时候,千里之外的北京,颐园老祖宗就要出殡了。

灵堂里,正在举行辞灵仪式,一群歌郎正围着棺材唱着悲伤的挽歌: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注:出自《诗经.蓼莪》)

孝子孝孙都在哭,还有专门哭丧的也加入其中,灵堂里,哭声震天,快把瓦片都掀翻了。

挽歌唱毕,阴阳生看着时辰已到,说道:“摔盆!起灵!”

东府侯爷摔了盆,六十四个抬棺人开始起杠,升棺。

因翠微山在城外,路途遥远,棺材抬出颐园之后,抬上了一辆七匹马拉的大车里,并在棺材上覆盖了棺罩。

因张太后叮嘱葬礼从简,一应热闹的排场全部免掉了,出殡的队伍已经能减就减,减到不能再减了。

不过,饶是如此,老祖宗的丧礼依然有国公夫人的气派。

前头奏着哀乐,各色纸扎的小鬼和开路神开道,后面是穿戴青衣白帽的张家奴婢们抬着纸扎的八仙龟鹤、四毛女虎鹿、金山银山、车马、房子、亭台楼阁、厨房猪圈,连厕所都有。

这些纸扎保证老祖宗去了地下也能过上颐园一样的生活,做鬼也是鬼上鬼。

之后便是一顶引魂轿,传说逝者的亡魂坐在轿子里头。

引魂轿后头就是七匹白骏马拉的棺车。棺车前头悬着一面旗幡,写着“诏封昌国公夫人张门金氏之柩”。

再后面是抬着一架架烟花的仆人,一路朝着天空放着花炮,从颐园一直炸到了翠微山,烟花炸裂直冲云霄,就像历劫升天似的,一路上就没有停过。

这之后就是张家家庙的怀恩观道士们,所有长相清秀的道士们全部都来了,演奏着道家的升仙乐曲。

之后,便是张家大小主子们的车轿,再之后,是亲戚们送葬的车马,以及伺候的丫鬟婆子的轿子,浩浩荡荡,粗粗数来,也有上百车轿。

如意和鹅姐跟在一辆装着仆人的马车里,在队伍最后面了,依然能够听见前头的喧嚣之声。

如意这二十一天累的不行,靠在鹅姐怀里打瞌睡,突然,马车暂停,如意的身子差点飞到前头去,幸亏被鹅姐牢牢抱住了。

如意瞌睡被打断,揉了揉眼睛,“又遇到路祭的人家了吧,唉,正是折腾。”

鹅姐扒开车帘看着外头,“是庆云侯府设了路祭,当然要停下来感谢亲家。”

如意叹道:“饶是如此,芙蓉姐姐还生气呢,觉得太简了。我觉得够热闹了啊。”

鹅姐摸了摸如意的头,“你是没见过当年国公爷出殡的时候,那个热闹哟,现在老祖宗出殡,连队伍都不及当年一半,难怪芙蓉会生气。”

如意被扰了瞌睡,索性不睡了,说道:“咱们要去翠微山国公爷墓地了,想当年,我和吉祥还有我娘在翠微山住过三四个月呢。那地方真美,又幽静,有池塘有林地有草地,仙鹤啊,鹿啊什么的,就在那地方散养着,也不怕人,这一晃十几年过去了。”

鹅姐抱着如意,“是啊,我的小如意也长成大姑娘了。”

鹅姐看着如意,什么看都稀罕,舍不得她嫁出去——哪怕嫁给自己亲儿子也不舍得!

以己度人,想必如意娘也舍不得,唉,怎么好意思跟她开口呢……

送葬的队伍到了翠微山昌国公墓地。通过神道,到了墓穴所在地,早有守墓人打开了墓门,六十四个抬棺人将棺材抬进去,放在昌国公棺材旁边空置的棺床上。

这回墓门彻底封住,再也无法从外头打开了,老祖宗和昌国公永远合葬在一起。

老祖宗入土为安之后,家奴们开始烧堆积如山的各色纸扎,张家人和送葬的亲戚们便就地在附近的祭屋里开席!

一共摆了五十几桌的流水席,把祭屋摆的满满当当,如意和鹅姐都是来翠微山伺候亲戚们酒席茶饭的。

其实以鹅姐如今千户之母的身份,她不用来当差,但是她不放心如意啊,这二十天几乎天天跟着如意,就怕出中间出任何纰漏,宁可自己累一些。

酒席上,酒肉齐备,觥筹交错,如果不是外头的哀乐,以及赴宴的人们穿着素服,简直跟办喜事差不多。

逝者已逝,活着的人们生活还是要继续的。

这酒一直吃到下午,亲戚们吃完酒席之后,把白绫布或者白绫帕赠给张家,要主家节哀,就各自散了,各回各家。 ', ' ')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