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放任扶苏一个人教孩子的话,分分钟能把公子政教成下一个不干人事的缺德秦王。
好在家里还有个靠谱的始皇在,有他把关,至少能保证公子政不会长歪。
有了成年身体后,始皇可以随意在朝中行走了。他是宗室子弟的身份,稍微运作一番就能入朝。
现阶段的嬴秦宗室还不像后来那样,在朝中无名无姓。孝文王他们十分乐意重用宗室中有能力的人,大秦这个时期的某些将领就是出身宗室,战功赫赫。
好歹是自家亲戚,家里有出息的人多,总不会是件坏事,反正他们对秦王之位也没威胁。
始皇顺利以“秦正”的身份入朝。
起初是扶苏作为太子,向孝文王进言,说自己发现了一位大才,想要举荐给大王。
孝文王还是很给储君面子的,同意了见一见这位大才。
始皇先与孝文王谈论天下大势。
始皇表示:
“如今大秦因常年征战的缘故,与各国交恶,唯有齐国与秦亲善。然,大秦征战多年,斩获却并不算多。”
不能说没有斩获,只能说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
威名是打出去了,国力也消耗了大半。以后人的眼光看,昭襄王做出的最大贡献竟然还是长平之战的歼灭人口,以及命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
孝文王闻言摇了摇头:
“中原之地易攻难守,每每攻下之后,隔几年又会轻易被夺回。此事寡人与先王皆心中有数,朝中也不乏看出此道的臣子。”
言下之意说点有用的内容,这些大家都知道的事,没必要反复强调。
始皇并不着急,他接着往下说:
“大王对此前韩王合纵一事,有什么想法?”
孝文王眉头微蹙:
“韩国积弱,韩王无能,难成大事。”
始皇便点出:
“但韩国再如何弱小,我大秦也难以灭韩。”
孝文王沉默了。
片刻后,他询问道:
“卿以为,这是何故?”
始皇反问:
“莫非大王看不出其中关窍?”
孝文王自然是能看出来的:
“昔年燕将灭齐,楚国助其复国。吴王阖闾灭楚,我大秦助楚复国。便是此前秦欲灭楚,魏国的信陵君宁愿窃符也要救赵。”
“盖因各国联姻数百年,互有姻亲,信陵君的姐姐为赵王叔父平原君的妻子。若是魏国灭赵也便罢了,信陵君定会偏帮故国。可秦要灭赵,信陵君便不肯了。”
七国并不是单纯的七足鼎立才导致谁也无法彻底灭绝谁。
归根到底是利益之争。
在这个混乱的时代,各国其实都是彼此眼中的肥肉。
只不过有的肥肉背后觊觎的人多,比如宋国。你试图吞下它,就会有其他人来收拾你,让你元气大伤。
——齐灭宋,因此齐被五国合围而灭。
而有的肥肉不够肥,觊觎的人少,比如代国。所以你想吞并它,难度就会降低许多。
——赵灭中山,无人在意。
为什么赵国能顺利灭掉代国,而没人帮代国复仇呢?
因为代国地处的位置尴尬,会觊觎它的人不多。所以各国也懒得和它联姻,只有赵国数十年来一直虎视眈眈。
后来赵国的赵襄子的姐姐嫁给了代国国君,于是等赵国企图吞并代国的时候,代国竟无处可以寻求援助。
它们唯一的姻亲就是想吞并它的赵国,堪称求助无门。
同样是弱小的国家,韩国靠着所处之地各国皆想要,走了联姻路线保全自己。
韩国地小难以被各国合围瓜分,只能便宜一家。但韩国与六国广泛联姻,那么情况就不一样了。
谁要动韩国,其他国家都不会同意。除非是自家灭韩,否则免谈。
届时各国都能以姻亲身份正大光明地出手相助,再顺便反攻一下侵略国,从这家捞几座城作为出兵的报酬。
当年吴王灭楚也是一样的道理。
秦楚联姻,秦哀公是楚王的外公。倘若放任楚国被吴吞并,秦国就吃亏了,自然不能让这样的事情发生。
于是秦人赋之《无衣》,发兵救楚。
是的,秦国的战歌《无衣》是在这个前情下创作出来的。
只有明白了为何六国会互相驰援的根本原因,才能精确想出应对之策。
始皇告诉孝文王:
“朕有两策,可令被灭之国无法光复。”
孝文王愿闻其详。